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一、项目名称
面向全空间多重感知新型地理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二、候选单位
1、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三、候选人
1、徐文中;
2、谭吉福;
3、朱江;
4、王宁;
5、苏望发;
6、吴昊;
7、彭宜平;
8、王珂;
9、张江东;10、官小平;11、陈振兴;12、曹荣龙;13、高玉涛;14、余良勇;15、张晖
四、项目简介
1.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理信息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信息资源,研究基于新兴感知技术,构建面向全空间多重感知新型地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KQGIS),为全面提升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提供强大的平台科技支撑,对国家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空间信息服务主要为以空间数据共享机制为基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空间信息应用单机运行的模式的计算处理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大规模数据应用复杂计算需求;② 数据采用独立存储的方式,在数据处理、扩展性等方面面临着无法克服的缺陷;③在创新战略的背景下,空间信息服务技术仍存在着平台强依赖的现状;④在空间信息遥感数据处理能力上还存在耗时长、主要靠人工干预处理的问题。
本项目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技术为基础,研究KQGIS关键技术,形成了地理信息技术多维发展的新格局,解决了传统空间信息服务的关键问题。
2.主要技术创新点:
1)建立了全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引擎(HGDE),建立了二三维、结构非结构、时间空间一体化的数学模型,实现了全空间多源数据覆盖,独创了自定义镶嵌数据集管理格式(GDM),
实现了全空间地理数据管理能力;
2)基于并行计算的多层级自适应可视化技术,构建多基础平台环境下自适应全景二三维渲染引擎,重点突破了基础平台、设备替代阶段的大规模二三维空间数据可视化难题;
3)以云计算服务模式特点、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为基础,实现了计算资源分布的协同优化化策略技术,提升了地理信息平台多端高性能、不间断、稳定的GIS服务能力;
4)研究大规模多来源、多主题、多尺度、多时相地理信息数据分布式存储、智能融合、动态挖掘技术,建立了混合架构下大规模空间数据智能高效融合管理中心;
5)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技术,结合遥感场景感知重建技术,建立大规模遥感影像关键算法引擎,实现了卫星、无人机等遥感数据的高自动化生产;
6)基于自适应基础平台环境模块库,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服务平滑跨平台技术。
3.成果产生的价值:
本项目当前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
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土、农业、水利、交通、规划、林业、应急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在北京地区农业、国土行业的“二调”、“三调”、不动产、三农、农经权等方面均有大规模的应用,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市场的有序管理提供较大的支撑。
经统计,2016-2018年包含本项目成果建设项目超过纳税8000元,项目建设累计提供超过4000个就业岗位。
五、经济效益
5.1直接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汇总(金额单位:万元)
候选单位经济效益(金额单位:万元)
5.2经济效益综述
经统计,2016-2018年公司承建的项目中,包含本项目成果和相关应用软件建设的项目超过700余项,涉及20余个省,近3年销售合同近5.6亿元,目前为北京地区上缴税收8389万元。
2016年本项目成果开展应用以来为企业创收12777.35万元,2017年创收29693.76万元,2018年创收13943.49万元。
项目建设累计提供超过4000个就业岗位。
六、主要知识产权支撑材料目录(限10个)
第6页/共10页
第7页/共10页
七、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业批准文件目录(限10个)
八、经济效益支撑材料目录(限10个)
九、提名意见
“面向全空间多重感知新型地理信息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该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国土、农业、水利、交通、规划、林业、应急等领域,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
在北京地区农业、国土行业的“二调”、“三调”、不动产、三农、农经权等方面均有大规模的应用,为政府的宏观管理、市场的有序管理提供较大的支撑。
经统计,2016-2018年包含本项目成果建设项目超过纳税8000元,项目建设累计提供超过4000个就业岗位。
审查通过。
提名该项目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开发类)(一等奖和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