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
一、项目名称
中国双层气辉观测网及其高层大气强烈扰动事件研究成果
二、候选单位
1、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三、候选人
1、徐寄遥;
2、袁韦;
3、李钦增;
4、刘伟军;
5、吴坤;
6、孙龙昌
四、项目简介.
一研究目的: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和高原,最深的内陆以及漫长的海岸线。

这种独一无二的地形特点为研究不同地形和剧烈天气事件产生的大气波动及其对中高层大气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徐寄遥研究员领导的中高层大气研究团队按照一定的科学问题,利用自主研发的被动光学设备
2010-2016年间在国际上首次建成了针对我国独特地形条件的双层(90km和250km)气辉观测网,用于研究不同地域产生的重力波特性、突发和剧烈天气事件对中高层大气的影响以及不同高度大气层重力波耦合机制和大气重力波长距离传播演化等国际前沿热点问题。

二主要科学发现点:
(1) 充分利用我国独特和复杂地形条件,以子午工程和国际上首个气辉观测网为主要观测手段,开展不同地形条件下大气波动对中高层大气影响的探测和比较研究。

采用子午工程以及我们研究团队按照一定的科学目标建立的覆盖我国上空的双层气辉观测网作为主要数据来源,利用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多样的地形作为研究样本,
开展对于不同地形上空的大气重力波特性的探测和比较研究。

(2) 充分发挥双层气辉观测以及子午工程多种探测手段相结合的地基探测优势,结合卫星探测和再分析资料等数据,开展上下层耦合的探测研究。

双层气辉观测数据,大气风场和气辉光谱探测,形成了对不同高度上多种大气参量的连续探测。

结合子午工程的多种探测设备,利用多高度、多参量的立体探测开展对上下层耦合以及多种物理和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探测和研究。

(3) 采用台网中多台站观测的拼接,实现大范围探测,开展对大气重力波的产生、传播和消亡全过程的探索性研究。

采用多台站探测图像的有效拼接,弥补单台站观测视野小的弱点来探索大气强烈扰动事件(例如浪涌事件、雷暴产生的重力波等)的产生、大范围长距离传播、以及消亡的全生命过程的探索性研究。

三成果产生的价值:
中高层大气研究团队建成得国际上首个双层气辉网实现了首次对我国上空中高层大气重力波和等离子体不规则体系统全面的观测和研究,建成后近几年科研人员利用该探测网取得了一系列初步重要的研究成果,在重要的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所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受邀在COSPAR、EGU、AGU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了10余次特邀报告,部分研究成果还荣登美国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封面,该气辉网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还受邀在AGU-Book里作了专题介绍。

五、主要证明目录
第11页/共11页
第11页/共11页
第11页/共11页
第11页/共11页
第11页/共11页
第11页/共1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