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系统疾病试卷课稿

消化系统疾病试卷课稿

§6.1.3消化系统疾病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A型题】1.下列哪项最能表现溃疡病的特征( )A·恶心呕吐B腹胀暖气c.出汗心悸D.上腹节律性痛E.明显反酸2.诊断消化性溃疡最可靠的依据是( )A.节律性上腹痛B胃酸增高c.钡餐试验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变形D.大便隐血试验阳性E胃镜检查3.消化性溃疡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幽门梗阻B.溃疡穿孔C癌变D.出血E.反流性食管炎4.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最有意义的是( )A.碱性磷酸酶增高B.γ一谷氨酰转移酶增高C.甲胎蛋白增高D.乳酸脱氢酶增高E.单胺氧化酶增高5.下述哪项最能反映门静脉高压的特征( )A.脾大B.腹水形成C.食管静脉曲张D.腹壁静脉曲张E.痔核形成6.抑制胃酸药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H2受体拮抗药B.抗胆碱能药物C.丙谷胺D.质子泵阻滞药E.前列腺素E7.幽门梗阻严重呕吐时引起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是( )A.高钾代谢性酸中毒B.低钾性碱中毒C.低氯低钾性碱中毒D.低氯高钾性酸中毒E.低氯性碱中毒8.我国大肠癌发生的部位最多见的是( )A.直肠B.乙状结肠C.盲肠D.升结肠E.降结肠9.血清淀粉酶测定正确的是( )A.发病后即刻升高B.起病后6~12小时开始升高C.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D.超过正常值2倍即可确诊E.持续1周以上10.目前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检查方法是( )A.X线钡餐检查B超声检查C.选择性动脉造影D.胃镜检查E.放射形核素显像【X型题】11.尿胆原阳性可见于( )A.肝细胞性黄疸B.中毒性肝炎C.溶血性黄疸D.胆总管癌E.再生障碍性贫血12.胃液分析结果为胃酸缺乏可见于( )A.慢性浅表性胃炎B.慢性A型萎缩性胃炎C.慢性B型萎缩性胃炎D.胃癌E.胃溃疡13.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疾病有( )A.慢性胃炎B.平滑肌瘤C.溃疡病D.血管瘤E.胃癌14.原发性肝癌伴癌综合征的表现有( )A.伴高糖血症B.伴红细胞增多症C.伴低钙血症D.伴高胆固醇症E.伴血小板增多症15.关于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正确的包括( )A.主张联合用药B.单一抗生素能有效杀灭Hp C.确定Hp是否根除应在治疗完成4周后进行D.难治性溃疡应确定Hp是否根除E.Hp相关性溃疡均应抗Hp治疗16.胃癌的X线表现包括( )A.充盈缺损B.可示半月征C.可有环堤征D.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E.黏膜皱襞中断17.大肠癌的并发症有( )A.肠梗阻B.化脓性腹膜炎C.结肠周围脓肿D.溃疡性结肠炎E.肠出血18.关于急性胰腺炎腹痛特点正确的是( )A.常在饮酒和饱餐后发生B.胃肠解痉药可缓解疼痛C少数可无腹痛D.可向腰背部呈带状放射E.疼痛在进食后可减轻19.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引起休克的原因有( )A.心肌收缩不良B.持续高热C.有效血容量不足D.剧烈腹痛E.缓激肽类致周围血管扩张20.胰腺癌黄疸的特征( )A.肝外阻塞性黄疸B伴皮肤瘙痒C.粪便呈陶土色D.黄疸可呈间歇性发生E.少数可有暂时性减轻或消退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溃疡病病人上腹痛的特征有—__、____、____。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治疗目前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___ _、-a3.肝硬化腹水病人的基本治疗是____及____。

4.肝肾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__、____、____。

5.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期是——、——、____、____。

6.食管癌的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____、____、____。

7.上消化道出血时出血量的估计:每天出血>5~10 mL大便隐血试验阳性5 每天出血____可出现黑便;胃内积血量在——可引起呕血;出血量超过400~500 mL可出现全身症状。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在括号内标“+”,错误的标“一”)1.溃疡病病人都有上腹痛,出现并发症后其疼痛的节律性丧失。

( ) 2.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均有慢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 )3.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是指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的后壁。

( ) 4.普萘洛尔是口受体阻滞药而甲氧氯普胺是a多巴胺受体的拮抗药。

( ) 5.阻塞性黄疸病人其尿胆原、尿胆素均为阴性。

( )6.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禁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普鲁苯辛等。

( ) 7.孤立的直径小于3 cm的癌结节或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 cm着为小肝癌。

( )8.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胃癌。

( )9.胰腺癌的首发症状是黄疸。

( )10.治疗肝性脑病抽搐最好选用东莨菪碱。

( )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黄疸2.肝肾综合征3.应激性溃疡4.肝性脑病5.上消化道出血五、问答题(每题3分,共30分)1.简述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2.试述幽门螺杆菌( Hp)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致病作用。

3.试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4.试述何谓功能性胃肠病及其主要临床表现。

5.简述溃疡病上腹痛的特征及其发生机制。

6.试述抑制胃酸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7.简述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

8.简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

9.试述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及左右侧大肠癌临床表现方面的主要区别。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E 3.D 4.C 5.C 6.D7.C 8.A 9.B10.D 11. ABC 12. BD13. ACE 14. BDE 15. ACDE 16. ABCDE 17. ABCE 18. ACD19. ACE 20. ABCE二、填空题1.慢性周期性节律性2.硬化剂注射食管静脉套扎术3.限水限钠4.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低尿钠5.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昏迷期6.中段最多下段次之上段最少7. 50~100 ml. 250~300 mL三、判断题1.一2.- 3.- 4.+ 5.一6.+7.+ 8.- 9.-10.+四、名词解释1.黄疸:任何原因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染黄巩膜、黏膜、皮肤、体液及其他组织,临床上称为黄疸o正常血清胆红素为1.7~17.1 rirnol/L (0.1~1 mgldL),当血中胆红素大于34.2 μmol/L (>2 mg/dL)时即可出现临床黄疸。

2.肝肾综合征:又称功能性肾衰竭,系指肝硬化失代偿期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血容量不足,出现功能性肾衰竭。

临床特征为自发性尿少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而无肾脏重要病理改变,故认为肾衰竭为非器质性损害。

3.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是指以胃黏膜糜烂和急性溃疡为特征,引起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黏膜病变。

可见于严重烧伤、创伤、脑血管意外、颅内病变、败血症、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重症心力衰竭、休克、大手术后、恶性肿瘤和长期使用某些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4.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是指严重肝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

由于肝功能衰竭时血氨增高,NH。

通过血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后影响大脑能量代谢,导致意识障碍,故临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

5.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l叶J血亦属此范围。

大量出血一般指在短期内的失血量超过1000 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五、问答题1.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如下:(1)临床表现:①反流症状有反酸、反食、暖气。

②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胃灼热和胸骨后烧灼或吞咽疼痛,多于进餐后、卧位或腹压增高时出现,重者可于夜间痛醒。

服制酸剂可缓解症状。

③食管以外的刺激症状,如咳嗽、哮喘、咽喉炎,个别病人可发生吸人性气管炎及肺炎。

(2)鉴别诊断:胸骨后疼痛应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鉴别;吞咽困难应与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相鉴别。

2.幽门螺杆菌(Hp)为革兰阴性菌,呈螺旋状,为微需氧菌。

Hp能产生大量高活性的尿素酶,定居于胃的黏液层之下,上皮细胞表面,借助鞭毛在高稠度的黏液中活动,其致病作用如下:(1) Hp对胃黏膜具有侵袭力,损害局部黏膜防御和修复机制。

(2) Hp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能造成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损害,使黏膜丧失完整性。

(3) Hp感染可致高胃泌素血症,是引起高胃酸分泌的原因之一。

(4) Hp可引起免疫反应,抗体可与宿主胃黏膜成分起交叉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

3.应激性溃疡系指机体在应激状态下,胃肠道黏膜发生糜烂出血和(或)急性浅表溃疡的病变。

应激性溃疡见于大面积烧伤、颅脑创伤、休克、大手术后、败血症、激素药物应用以及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等,常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

其发病机制如下。

(1)胃黏膜缺血:交感神经兴奋,低血容量性休克致胃黏膜缺血,以及毒素导致黏膜内酸性物质增加和胃肠广泛性或局部性血管内凝瓶等因素,均可产生黏膜缺血、坏死,引起上皮细胞剥脱,形成溃疡出血。

(2)胃黏液一黏膜屏障损害: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致黏液分泌减少,胃酸分泌增多。

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致血栓素(TXA2)及白三烯合成相应增多,使保护性因素削弱。

(3)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亢进:常见于败血症、严重的呼吸系疾病和急性中枢损伤应激性溃疡。

采用抗酸剂或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既可预防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同时是治疗应激性溃疡的重要措施之一。

4.功能性胃肠病又称胃肠道功能紊乱,是临床上无法找到可解释症状的病理解剖学或生物化学异常,表现为慢性或复发性的胃肠症候群的总称,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

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纳减等。

(2)肠易激综合征: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及其他消化道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

(3)功能性便秘:排除了器质性疾病而病人有排便困难或费力、排便不畅、粪便于结或便次太少等症状。

5.溃疡病上腹痛的特点及发生机制如下:(1)上腹痛的特点:①慢性,起病隐袭,一般病程以年计算。

②周期性,表现为发作与缓解相交替,每于秋末冬春受凉易发病,情绪激动、工作紧张发病,饮食失调及药物的不良作用均可使溃疡活动。

③节律性,胃溃疡病人于进餐后半外时至两小时疼痛,直至进餐前;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于进食后疼痛缓解,有饥饿痛及夜间痛。

(2)上腹痛的发生机制:①病人痛阂降低,对痛的敏感性增高;②局部肌张力增加或痉挛;③胃酸对溃疡面的直接刺激。

6.能抑制胃酸的药物主要有如下两类:(1) H2受体拮抗药: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其作用为阻断壁细胞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抗胆碱能药物强50%。

(2)质子泵阻滞药(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

其作用为抑制H+-K+-ATP酶,使H+与K+不能交换,H7不能排出,胃酸不能合成,为强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溃疡病、顽固性溃疡病、卓一艾综合征(胃泌素瘤)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