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及其编织工艺

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及其编织工艺

16
(二)成圈过程
1.退圈 (1)开始退圈(图1) a.沉降片向里运动到最里位置; b.针背处于片喉里面,用片喉牵 拉织物,有利退圈。 (2)第一退圈阶段(图1-图2) a.针上升,旧线圈退到针舌上; b.沉降片不动,继续牵拉织物, 有利退圈; c.钢梭子进入工作位置,防止针 舌反拨,以免出漏针。
YA l - 3f
A
13
横向和纵向拉伸性能的比较
纵向最大拉伸比YB:
YB B max l 3f
B
2B
横向最大拉伸比YA为:
YA l - 3f
A
横纵向最大拉伸比之比:
YA 2B YB A
14
二、 单面舌针圆机的成圈工艺
15
(一)成圈机件及其配置
1、舌针 2、针筒 3、沉降片 4、沉降片圆环 5、箍簧 6、三角座 7、针三角 8、沉降片三角座 9、沉降片三角 10、导纱器
17
(3)第二退圈阶段(图2图3) a.针上升至最高点; b.沉降片向外运动放松 纱线以利垫纱。
2.垫纱(图4)
(1)舌针下降,从导纱 器中勾取新纱线; (2)沉降片向外退,以 利垫纱。
18
3.闭口(图4-图5) (1)针下降,旧线圈将针舌向上 拨,新纱线位于针钩内; (2)沉降片向外运动到最外位置 以便在片颚上成圈。
纱线直径为f
线圈长度l为:l 3f 2Bmax
则最大拉伸时的圈高Bmax为:
Bmax l 3f
2
而此时的拉伸比YB为:
YB
B max B
l 3f
2B
12
横向拉伸
一个完整的线圈长度可以表示为:
l 3f Amax
横向最大拉伸时的圈距Amax为:
Amax l -
5
(二)纬平针组织的性质
1.线圈歪斜 (1)线圈歪斜:在自由状态下,线圈发生歪斜,使线圈
横列和纵行不相互垂直的现象。 (2)产生的原因:纱线的捻度不稳定,力图解捻。
6
(3)歪斜方向
Z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左向右 斜;S捻纱,从正面看,线圈由右 向左斜。
(4)影响因素 1)纱线捻度,捻度大,歪斜大; 2)织物密度大,歪斜小; 3)股线比单纱歪斜小; 4)纺纱方式(气流纱比环锭纱歪 斜小)。
23
2、正确垫纱角的选择
▪ α过大,垫不上纱(漏
针);
▪ α过小,导纱器易碰针
钩,造成坏针;
▪ β过大,垫不上纱(漏
针);
▪ β过小,纱线易被剪刀
口夹住,断纱或毛纱。
24
3、通过调节导纱器的前后、 高低和左右位置来满足 正确的垫纱角。
▪ tanα=b/m=b/(Tn) ▪ tanβ=h/m=h/(Tn) ▪ 式中: ▪ T-针距(mm) ▪ n- 从导 纱 器至脱 圈 点之
线圈长度
22
(二)垫纱
1、垫纱工艺参数 α-垫纱横角:纱线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与针平面之间的夹角 m-导纱器左右位置,导纱器至 脱圈点之间的距离 b-导纱器前后位置,导纱器与 针平面之间的距离
β-垫纱纵角:纱线在针平面上的投 影与沉降片片颚线之间的夹角 h-导纱器高低位置,导纱器与握持 平面之间的距离
(2) 纵向脱散:纱线断裂,线圈沿纵行从断裂纱线处 顺序脱散 。
横向脱散
纵向脱散
10
4. 延伸性
(1)特点:横向较纵向 易变形;横向变形大于 纵向变形。
(2)方式 a.线圈内弯曲的纱线发生
变化 ,圈弧与圈柱相 互转移; b.线圈内纱线的定向发生 变化。
11
纵向拉伸
圈高达到最大值为Bmax 圈距达到最小值为Amin
第二章 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及 其编织工艺
1
知识点
了解纬编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纬平针组织、 罗纹组织、双罗纹组织和双反面组织)的种类、 结构及其性质;
掌握这些基本组织与变化组织的生产工艺和设 备,重点掌握单面舌针圆机、罗纹机和双罗纹 机的成圈工艺及其工艺分析;
了解双反面机的成圈原理。
2
第一节 纬平针组织及其编织工艺
20
三、成圈工艺分析
(一)退圈: 1、退圈动程
H=L+a+(X-b-f) 式中: L-针钩头端至针舌末端的距离 X-弯纱深度 a-退圈结束时针舌尖至沉降片 片颚的距离 b-针钩部分截面直径 f-纱线直径
21
2、a的确定 保证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可靠的退圈 a≥hmax Hmax—最大空程 hmax=0.5lmax lmax-机上可能加工的最长
4.套圈(图5) 针继续下降,旧线圈套在针舌外边, 针钩开始与新纱线接触,新纱线开 始弯纱;沉降片不动。
19
5.脱圈与成圈(图6) 针继续下降,旧线圈脱圈, 沉降片不动,在片颚上形 成沉降弧。
6.牵拉(图1) a.沉降片向里运动到最 里位置; b.针背处于片喉里面, 用片喉牵拉织物,有利 退圈。
已弯曲成的纱线中转移过来。
26
2、弯纱张力
X-弯纱深度 T0-初张力 S1、S2…S8-沉降片片额 N1、N2…N7-针钩内点 T1、T2…T10弯纱时各部段的 弯纱张力 γ –弯纱角 AB-沉降片片额线
27
(1)弯纱张力的计算
A.根据欧拉公式: T出=T入eμθ 式中: T出-输出张力 T入-输入张力 μ-成圈机件与纱线之间的摩擦系数 θ-成圈机件与纱线之间的包围角
间的针距数
25
(三)弯纱
▪ 1、弯纱方式 ▪ (1)按同时参加弯纱的针数来分 ▪ a.夹持式弯纱:每次参加弯纱的针数在两枚以上。(大
多数机器)。
▪ b.非夹持式弯纱:一次参加弯纱的针数只有一枚。(吊
机)。
(2)按纱线的供给方向分
▪ a.无回退式弯纱:纱线只能从导纱器方向供给。 ▪ b.有回退式弯纱:纱线大部分从导纱器供给,小部分从
(5)采取措施 1)低捻纱; 2)进厂纱给湿; 3)两种捻向交织。
7
2. 卷边性
(1)纬平针织物具有明显的 卷边现象。 (2)产生的原因 在织物边缘,弯曲的纱线力图 伸直,从而产生边缘卷起。 (3)卷边方向 宽度方向向反面卷,长度方向 向正面卷。
8
卷边机理
9
3. 脱散性
(1) 横向脱散:纱线没有断裂,线圈从整个横列中脱 出来。顺逆编织方向都脱散。
3
一、纬平针组织及其性质
(一)纬平针组织的结构 1.定义:纬平针组织(plain stitch, jersey stitch)又
称平针组织,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向一个方向串套而成, 是单面纬编针织物中的基本组织。
正面
反面
4
2.结构特点:织物的一面为正面线圈,另一面为反 面线圈。正面光洁,反面暗淡粗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