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论文题目:诸葛亮与曹操战略分析人物介绍: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成都有武侯祠。
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内容提要: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
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到他的三道《求贤令》可见他政治手段的高明。
不论是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还是赤壁之战的不幸败北,曹操的军事思想总是能让人们为之一叹。
他求贤若渴,他的人才战略直到今天都让人们吸取经验。
他一生身经百战,每战都冲锋在前,严以律己,文武兼备,出将入相,以毕生精力,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北方半个中国。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
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本文就这两人的谋略做一分析。
关键字、主题词:曹操诸葛亮谋略计谋成败正文:三国,是一个群雄并起,战火纷飞的时代。
就在风起云涌的特殊年代,出现了无数英雄豪杰。
君主如袁绍占据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兖、豫二州,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袁术占据扬州的淮南部分,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孙策占据扬州的江东部分,士燮占据交州。
此外,张鲁以道教的组织形式保据汉中地区,置祭酒以治民。
谋士如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术,当之无愧的“智绝”。
司马懿:和诸葛亮抗横多年,又智夺大权,为西晋建立和统一三国开创了基业。
周瑜:东吴名将,有诗为证,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谓足智多谋。
贾栩:就谋士地位来说,可为第一。
郭嘉:曹操最器重和痛惜的谋士,极其多智。
庞统:诸葛亮和其并称卧龙、凤雏,自然不俗。
陆逊:可谓东吴第一高人,吕蒙死后中流砥柱。
《孙子兵法·计篇》原文首句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此可见带兵打仗,应用谋略,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是帅之才,兵之幸。
而三国中,谋略运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诸葛亮与曹操是也。
下面我就他们两位的将帅之才做一分析,拙略之处,还望见谅。
要谈谋略,首先我们先得清楚谋略的定义。
谋略是竞争对抗的产物,中国古代把谋略称为"方"、"术"、"道"、"法"等。
国外称东方权谋是"以巧制胜的科学"。
《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
"《汉书•艺文志》称:"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先说曹操吧。
罗贯中在一些民间传说,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三国演义》的。
作为任何一个作者,他在创作前,都会考虑作品的可读性,要使作品流传千古,就必需符合人民的胃口,即符合人民的思想感情。
罗贯中也不例个,在创作《三国演义》时,采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而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以后,就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倾向,他在创作时也就自觉与不自觉地保留了尊汉抑曹的观点。
也就是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与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否定形象的一面,并加以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
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上,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只能将曹操写成一个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形象,而不能把曹操写成一个像刘备、关羽、张飞式的人物。
郭沫若说:“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
可见《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个任务的历史刻画上注重主观情绪上的。
那么对他的谋略上的功过也就不能客观的认识了。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在谋略应用上到底怎么样的呢?要讲曹操在谋略上的成就,就不得不提让曹操能在东汉末年发家而站稳地盘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为争夺领导权进行的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争双方各据地势相持长达一年之久,曹操熟读兵法,善于用兵,更以其非凡的才智、勇气,仅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绍十万大军,浓笔重彩写下了曹操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的胜利有这几个关键。
一、军纪严明。
从曹操起兵到官渡之战,甚至整个军事生涯,曹操都是很善于治军的,军纪严明,这也是他之所以能创造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奇迹的关键所在。
曹操在《军令》中曾明文规定:“军行,不得砍伐田中五果桑柘棘枣。
”“吏不得于营中屠杀卖之,犯令,没所卖,及都督不纠并白,杖五十。
”“始出营,树茅戟,舒幡旗,鸣鼓。
行三里,辟茅戟,结幡旗,至鼓。
将至营,舒幡旗,鸣鼓,至营讫,复结幡旗,至鼓。
违令者髡剪以徇。
”如他南征张绣时,正值麦子将黄季节,行前下令军中不得践踏麦子,违令者斩首。
结果行军途中,曹操的坐骑受惊窜入麦田,踏坏了一大片麦子,他为明军纪,割去了自己的头发,以发代首接受惩罚。
这件事也很能说明曹操治军严整,且能以身作则。
曹操带兵打仗,由于军纪严明,将令少有违令者,尤其行军途中,能够秋毫无犯,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所以能在多次战斗中获胜。
二、乘敌之懈,捣敌之虚,攻势凌厉。
官渡之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袁绍、曹操双方相持已久,数十万大军,日费千金,最后胜利取决于粮食、物资。
因此,粮食、物资成了双方最为看重的大事。
谁有粮食谁胜利,谁没粮食谁失败。
双方围绕粮食做起了文章。
九月,袁绍运谷千车到官渡。
荀攸建议曹操烧毁袁绍粮草。
曹操采纳荀攸建议,派徐晃、史渔一举烧毁袁军粮车。
袁绍毕竟占有冀州大片良田沃土,有巩固的后防根据地,在这批粮食被烧后,他再次组织人马去后方催运粮食,很快又征集到大批粮食,存放于乌巢。
曹操探得情报之后,亲自统率五千骁骑,人衔枚,马勒口,大军星夜疾行,天未明便赶到了乌巢,曹操令士卒分散放火,点燃粮食。
瞬时大火满天,北风抖威,天助曹公,风越刮越大,火越烧越猛,曹操亲擂战鼓,指挥战斗。
张辽等猛将,猛虎般扑向袁军,淳于琼兵败被俘,曹操命割下他的耳鼻,斩下手指,把他绑到战马上,放归袁绍大营,以辱袁绍。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善于窥探战机,乘敌之懈,出其不意,捣敌之虚,夺取胜利。
曹操不仅善于乘敌之懈,捣敌之虚,而且攻势凌厉,敢于胜利。
在袁绍兵败,其子袁尚、袁熙逃奔乌桓时,曹操毅然带兵远征乌桓,必欲铲除后患,平定北方。
当他北征奇袭乌桓时,是奇兵突至,如神兵天降。
到达乌桓盘踞之地,当蹋顿骑兵大至,曹操指挥若定,登高瞭望,看到乌桓骑兵阵乱而不整,于是果断地下令,命张辽等大将纵兵猛冲,驰斩乌桓单于蹋顿,取得北征胜利,彻底平定了北方。
三、集中兵力,以劣势转化为优势。
在与敌作战中,曹操在战术上,运用最为娴熟的是常常集精锐兵力,攻敌一个要害局部。
官渡战役中,攻敌粮仓,不顾一切,命令士卒拼命向前冲杀,直至战斗取胜。
在与群雄角逐中原时,他采取集中兵力,一个阶段,一个时期,联合友军只打一个军阀,攻击一个敌人。
军事学上叫各个击破,策略学上叫壮大自己、孤立敌人。
如以吕布攻袁术,以刘备攻吕布,亲袁绍攻吕布,抚关西,攻袁绍等都是采取集中兵力,以劣势转化为优势而不断取得胜利。
尤其是在化敌为友,孤立敌人方面充分显示了曹操大海般的胸怀和人生的大智慧。
就在袁、曹官渡对峙时,双方都在努力争取同盟,袁绍除策反刘备共同攻打曹操外,还向刘表、张绣派出特使,联络他们共同攻打曹操。
刘表心智暗弱,不明曹操篡汉野心,虽手握十万精兵,对袁绍的拉拢却不以为然,持坐山观虎斗的心理。
不援曹,不助绍,甚至还梦想二虎相斗,两败俱伤,坐收鱼翁之利呢!结果适得其反,被曹操集中兵力,最后各个击破。
四、重视政治权术与心理瓦解。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拉大旗以作虎皮,以天子名义,号令四方。
当董卓烧毁洛阳,挟持献帝迁都长安后,便把持朝廷,任意作为,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又飞扬跋扈,大肆烧杀抢掠,激起大臣不满,后董允联络吕布杀死董卓,献帝在混乱中逃回洛阳,这时的洛阳早已被董卓烧毁,哪里还有天子居住的宫室,到处残砖碎瓦,天子无处存身,各方诸侯拥兵自守,不拱卫天子。
天子及随从官员、后妃困顿洛阳,缺少衣食住处。
由于连连征战,民人死伤惨重,经济凋敝,当时不少地方军阀由于缺少军粮难以维持,不战而自行溃散。
曹操当时屯兵许地(今河南许昌),推行屯田政策,实行军民共屯,集聚粮草,开展生产以自救。
因此,物资丰厚,建立稳固的根据地。
当曹操得知献帝回归洛阳时,及时采纳谋士的建议,亲自到洛阳迎献帝迁都到许。
汉献帝迁都许后,由于天子都许,天下有志之士纷纷投奔许地,曹操从此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主动权。
如以天子名义封袁绍为大将军,以示拉拢;又以以天子名义封吕布为平东将军,特赐印绶,令其讨伐袁术等。
曹操在坐镇许地,挟天子以征伐四方的同时,也采取政治攻势,千方百计分化瓦解敌人。
如火烧乌巢后,割袁绍大将淳于琼耳鼻手脚,然后将其绑缚马上,让马驮回袁军,以寒袁绍和众人之心。
割敌军死亡战士耳、鼻与马舌,送与袁绍守营将士,以分化震慑敌胆,使敌人胆怯心寒,心理瓦解,丧失斗志,举军投降。
五、运用众人之智力。
曹操善于发挥众将军及众谋士的才智,用大家的智慧战胜敌人。
无论史书《三国志》或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均有记载,曹操每遇军国大事,都召集将军、谋士共议,采纳智者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