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1.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①忠心耿耿,规行矩步不敢僭越②谦虚不因身居高位而自傲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④严谨仔细,以身作则2.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神修养①伟大的“忠”贞之士②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意义(一)创作完美的诸葛亮文学形象的原因1.诸葛亮在正史中才华洋溢2.正史内的关于诸葛亮形象的空白3.乱世时期的百姓希望社会安定和谐4.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强烈需求5.元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时代意义1.于社会中受到压抑,希望可以实现反弹2.对于强权担忧无比,希望能够获得世人尊重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一)儒家道德的强烈价值观念(二)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心理(三)社会中所笼罩的浓郁道教色彩五、结论六、参考文献摘要: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性人物。

诸葛亮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帮助蜀汉成功地稳固政权,罗贯中曾经在《三国演义》中打造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儒者特征,是“忠”与“信”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行政方式都被儒家思想所渲染。

诸葛亮在一片乱世内不再归隐,选择出山报国,拥有着仁德的君子品质。

在学术界曾经有众多学者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深度的探究,本文以前人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探究作为基础,结合正史以及《三国演义》,论述笔者自身关于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看法,并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诸葛亮;人物形象;文化意蕴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近些年来,学者和专家开始着重研究诸葛亮历史形象,在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和归纳可以看到,对诸葛亮形象的研究成果的数目很多以及具有较高的质量。

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主题对诸葛亮的形象展开研究,使诸葛亮的形象特点越来越鲜明。

大部分的研究方向如下:第一,有关诸葛亮历史形象的文化内涵。

在郭瑞林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中,作者专门用一章的内容分析了诸葛亮的文化形象,他指出诸葛亮具有儒家爱国、忠诚帝王、振兴汉室、严格公正、赏罚分明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征。

罗华国在硕士论文《诸葛亮文化形象分析》中,把诸葛亮的文化含义解释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的道德模范;清廉的政治形象。

因此,作者还研究诸葛亮历史文化形象的生成的根本原因和现在具有的意义。

第二,针对诸葛亮历史风貌的复原。

王霆的硕士论文《论诸葛亮的法律思想》中,根据法学的角度针对时代的北京研究诸葛亮的法学观念和其产生的价值。

简慧君的硕士论文《诸葛亮文学研究》中把历史素材和文本的阅读的方式有机结合,针对诸葛亮的诗歌、文集等展开研究,解读其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针对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研究。

熊梅在《论诸葛亮形象的智化与定型》一文中提出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两个艺术形象被广为流传,其一是上层阶级推广的儒雅的形象,其二是被其他层次的百姓喜爱的亲民形象,罗贯中把这两个形象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的突兀,使得诸葛亮的艺术形象维持住了两种类型。

(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法国学者Claudine Salmon(苏尔梦)(2004)曾经在《十七至二十世纪在亚洲的中国古代小说》中调查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的普及程度,从中发现越南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普及度较高,越南的学术界中也曾经就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作出研究,这些学术界中的学者认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忠义,接近人们的心魄,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部分学者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都给予正面的评价,然而他们普遍都以《三国演义》作为了解的载体,深入了解正史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比较少。

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很早便深入人心,在历史中的诸葛亮在汉末三国阶段中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地位较高。

他出生在东汉末年不太平的时期,在其十四岁的时候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了家乡琅琊阳都,后来经历了一番波折又去荆州投奔刘表。

在诸葛亮十七岁的时候,诸葛玄因病去世。

虽然诸葛亮在年末的时候成年,还和荆州刘表以及大将军蔡瑁均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他心中有理想,不愿意依附于权贵之下,所以他便带着弟弟直接在隆中隐居,不仅在家耕种,还关心国家的政事,利用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治理国家使用士兵之道。

建安十二年,刘备因为经历了众多的挫折,却没有自己的势力,三次去茅庐,向只有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求教。

诸葛亮继而提出有名的“隆中对”,仔细理清国家的发展形势,组成三分鼎立的局面,在外结交孙权,在内学习政治,等到了合适的机会,把士兵分成两个队伍进攻中原,在刘备的恳求下,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于是成为了刘蜀集团的支柱,在历史上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业绩。

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当诸葛亮逝世之后,所经过的整个一千余年当中,历朝历代心胸中充满豪情壮志,重视国家大事的知识分子都称赞诸葛亮的事迹和精神,也有许多百姓和大众称颂他的业绩,有许多通俗文艺也多次在传颂着他的故事,而罗贯中本人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

罗贯中延续社会尊崇诸葛亮的心理,以史实为基本承载,吸纳许多在大众文艺中可以吸纳的成分,增添自己的创造,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打造出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形象,他睿智,寄予着文人的理想,并且还有文人的风骨。

以罗贯中为代表的后人虽然对诸葛亮的评价各不相同,然而经过几千年过后,这些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并非反面评价,几乎全部为歌颂。

他对于自身的事业十分忠诚,丝毫没有任何个人的野心,为了能够完成复兴的大业,他耗费自己的力气、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直至油尽灯枯。

并且诸葛亮有着非比寻常的才华和智慧,也有着一腔极为饱满的爱国热情,世人艳羡,后人也为之歌颂,甚至在百姓当中封神。

能够表现出其才华以及智慧的珍贵的遗作《隆中对》《出师表》无不体现出其本人的深情和一腔报国热血,这些作品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洗涤和回荡。

经过百余年和千余年,即便为平头百姓,亦或是迁客骚人都会对其发表赞扬之情,文人关于诸葛亮曾经留下众多赞美的篇章。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很好的实例,诸葛亮为才华洋溢的人,他不仅了解天文以及地理,并且在兵法上极为擅长,空城计为其极为家喻户晓的例子,而他所创作的使人感到大气的《出师表》,成为亘古不衰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他的整个人生有着极大的意义价值,诸葛亮着实为三国时代的英雄,为具有雄韬武略,足智多谋的智囊团,并且他还是整个蜀汉政权的支柱,在整个刘蜀集团内具有核心性的作用。

(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1.以帝师的身份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重要身份之一就是帝师。

在现代汉语词典内,抛除宗教性质的帝师分别有两种阐释,首先为开辟霸业时期帮助君主四处征战的‘画策臣’;其次为为帝王守住江山,社会正处于祥和阶段的帝师,这类帝师为儒家兴盛过后所产生的‘师傅’类别的王者师。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帝师身份并不单一,其同时兼备如上的两大帝师的性质。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被后来世人当作帝师的榜样,诸葛亮能够被后辈看作是帝师的典范,不仅是他具备两大帝师种类同样的特征以外,还因为他具备帝师的完美无暇的高尚品质。

帝师和教师的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帝师和一般的教师不同的地方是帝师和皇帝的联系具有二重性质:其一,帝师属于皇帝的臣民,对皇帝要有绝对的忠心和尊敬;其二,帝师还是皇帝的教师,对待皇帝要有教师必备的素质以及对皇帝做到正确的教育。

帝师和一般教师的相同之处是指他们均是“道”的继承者,均肩负着传授学业和道理的责任。

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广受世人所尊崇的帝师,和其正面的人物形象分割不开,分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人物形象,可以归纳出四个典型的形象特征。

①忠心耿耿,谨言慎行诸葛亮作为帝师的忠心不必多言,其作为臣子也极为优秀,诸葛亮最重要并且最突出的形象特征即为忠诚。

诸葛亮的忠诚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显现的极为突出,这一点在刘后主时期彰显的极为显著。

在刘禅时期,此时诸葛亮已经具有蜀汉政权中的顶级权力,军政大事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论断而做出决定。

然而在该种情况下,诸葛亮尚未和王莽之流一般选择篡位,更没有和曹操一样为自己进爵,依旧把自己的这份忠心保留给刘禅,还没有私自觊觎皇位,而是将自己燃尽,直至油尽灯枯,依旧选择为蜀汉政权做奉献。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位帝师,即曹魏阵营的司马懿,他被魏明帝深度信任,而且在驾崩前让他当做自己继承人的帝师,然而他却将曹爽等集团一网打尽,帮助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篡位扫清障碍。

由此对比可以观之,《三国演义》内的诸葛亮之忠诚难能可贵。

②谦虚不具有傲气除此以外,诸葛亮作为帝师并不具有傲气,甚至极为谦虚。

同样是上述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去世,此时诸葛亮已经近乎把握着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诸葛亮的行为依旧遵循礼制,丝毫没有任何的僭越。

在《三国演义》内,当诸葛亮七擒孟获回归,刘禅从城中出来迎接,诸葛亮立刻从车上下来,在其面前俯首称罪。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诸葛亮在帝师之位,然而却依旧并不傲气。

帝师是皇帝的老师,一般情况下会恃宠而骄,许多身在帝师之位然而最后结局悲惨的案例众多,例如,鳌拜由于不顾君臣之礼,最后康熙夺回政治大权,将鳌拜与其党羽一网打尽。

诸葛亮在君主面前循规蹈矩,这是他作为帝师难能可贵的道德素养。

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帝师属于儒家学说意义上的定义,为具有特殊性质的教师,不但承担着育人的任务,还需要继承好“道”。

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由此可以得知,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继承好“道”为首要的任务。

诸葛亮为优秀的帝师,诸葛亮一大典型的人物形象特征即为对于“道”的传承关于“道”共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为复兴汉室的时代道义,其次为儒家考虑天下的传世道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继承“道”的重要表现在于其重视复兴汉室这一伟大的任务,其实这一目标在今日分析仅仅为封建王朝的复兴之许,然而在诸葛亮所在的时代背景中,却是唯一的正道。

我国古代尤为注重正统,在整个乱世期间,复兴“正统”素来为大部分士人的希望,更是士人心目中的“道”。

《三国演义》中,刘备凭借自身平民百姓的身份可以在西南割据一方,其原因主要为其皇室的背景,皇室背景就是“道”,所以才会吸纳许多人才帮助其打天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