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鼠经口染毒急性毒性评价

小鼠经口染毒急性毒性评价

亚硝酸盐的急性毒性评价
摘要:此次试验主要是研究亚硝酸钠的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对健康小鼠的选择,有毒性资料可查得亚硝酸钠的急性经口染毒LD50值,依据霍恩氏法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按照随机数分组的方法将动物分成4个染毒组,每组4只小白鼠。

一次灌胃给予受试物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分析中毒死亡的原因,必要时进行解剖,观察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求出亚硝酸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根据LD50值将亚硝酸钠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从而外推到人,推测亚硝酸钠的毒性对人的影响。

关键词:小鼠、亚硝酸钠、急性毒性、LD50、霍恩氏法
1.前言
亚硝酸钠(NaNO2),是亚硝酸根离子与钠离子化和生成的无机盐。

亚硝酸钠易潮解,
亚硝酸钠有咸味,又是被用来制造假食盐。

亚硝酸钠暴露于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硝酸钠。

若加热到320℃以上则分解,生成氧气、氧化氮和氧化纳。

接触有机物易燃烧爆炸。

由于其具有咸味且价钱便宜,常在非法食品制作时用作食盐的不合理替代品,因为亚硝酸钠有毒,含有工业盐的食品对人体危害很大,有致癌性。

亚硝酸钠是国家规定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

肉类制品加工中用作发色剂,可用于肉类罐头、肉类制品。

在肉制品中对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有一定作用(对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有特殊抑制作用),能提高腌肉的风味,而且亚硝酸钠还可作杀菌剂,抑制肉制品中微生物的生长。

亚硝酸钠虽然应用于多方面的工业用途途中,但在食品方面,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 食品级亚硝酸钠用作食品添加剂时,最大使用量为0.15g/kg,残留量:肉类罐头≤0.05g/kg,肉制品≤0.03g/kg,因为如果人体摄入过多的亚硝酸钠就会导致机体致癌和后代畸变,过多的使用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巨大。

因此,对亚硝酸钠的急性毒性评价的研究就非常有必要。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成年小鼠(30g左右),试验前要对动物饲养观察2~3天,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

2.2仪器与试剂
2.2.1器材:
注射器,灌胃针,普通天平,电子天平,吸管,吸球,容量瓶,玻璃棒,烧杯,试剂瓶;
2.2.2试剂:
亚硝酸钠,蒸馏水。

2.3实验方法
2.3.1实验动物与分组:
选健康成年小鼠(30g左右),同性别实验动物个体间体重相差不得超过平均体重的10%,且此次试验所用的小鼠均为雄性小鼠,所得出的结论只能代表单一性别的实验情况。

试验前动物要在试验环境中至少适应2~3d时间,以适应饲养环境,并淘汰不健康或体重不符合要求的动物本次试验取体重28.0~34.0的小鼠,试验时,将小鼠称体重、编号、按随机分组原则,按随机分组表将实验动物分成4组,每组4只。

16只小鼠的完全随机分配表如下
2.3.2剂量选择:
经过预试或查资料得到LD50 的大致范围,经查资料得口服-小鼠LD50为:200mg/kg;
各剂量组的间距可根据LD50计算方法要求按等比级数或等差级数安排。

本实验用霍恩氏发法计算LD50,各组间计量递增公比为10^(2),,由于温度越低亚硝酸钠的毒性越大,且实验室的温度较低,因此将LD50为:200 mg/kg设为第三剂量组,则染毒剂量组剂量分别为46.4mg/kg、100mg/kg、215mg/kg、464mg/kg。

2.3.3受试化学物配制与稀释
1、亚硝酸钠溶液以蒸馏水为溶剂配制成溶液
2、受试物的配制(等容量稀释):根据计算结果精确量取需要的受试物的量,稀释成需要的浓度。

配制步骤:
又每组实验动物都为四只,且计算其灌胃量由平均体重计算出来的,即每只小鼠所灌胃的体积是一样的,都为0.2ml,所以均用100ml容量瓶配置的四个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溶液,根据上面表格数据得每组称取亚硝酸钠的克数为0.7273、1.5413、3.3567、7.2210,分别溶于100ml水中即可(若因溶解度限制可更据实验情况调整溶剂体积,但浓度不变)。

2.3.4灌胃:
1、灌胃实验试验前实验动物应禁食(一般6~8小时),不限制饮水。

然后对各组动物用经口灌胃法一次染毒或24h多次染毒。

一次灌胃液体积为小鼠0.2~1ml,染毒后继续禁食1~2h,本实验灌胃液体积统一为0.2ml(以蒸馏水作为溶剂)。

2、灌胃方法
小鼠灌胃法: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鼠头部两耳后皮肤,无名指或小指将尾部紧压在手上,使小鼠腹部向上,尽量使其体位垂直,注意使动物的上消化道固定成一直线。

右手持连着灌胃针的注射器,将灌胃针由动物口腔侧插入,避牙齿,沿咽后壁缓缓滑入食管。

若遇阻力,可轻轻上下滑动探索,一旦感觉阻力消失,即深入至胃部,随后将受试物溶液注入。

如遇动物挣扎,应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千万不能强行插入,以免穿破食管,甚至误入气管,导致动物立即死亡。

一般进针深度小鼠2.5~4cm。

2.4检测/检测指标
3.结果分析
3.1实验结果
第一组:染毒剂量为46.4mg/kg,1号和2号小鼠死亡,其它两只正常;第二组:染毒剂量为100mg/kg,没有小鼠死亡,四只均正常;第三组:染毒剂量为215mg/kg,四只小鼠在前期出现萎靡症状,行动迟缓,但最后都正常,未出现死亡;第四组:染毒剂量为
464mg/kg,四只小鼠全部死亡。

即四组的死亡数为2、0、0、4,但是在霍恩表上查不到对应的LD50值。

3.2结果分析
第一剂量组也是最低剂量组的小鼠01号和06号死亡,经后来解剖发现,它们的胃出现肿胀,其中06号小鼠在后期有吐血现象,故其死亡原因可能是在灌胃过程中是由于由同一个人操作,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小鼠的食管破裂或者伤害了胃组织。

而两只小鼠体重均出现过度下降,而本身耐受性较差以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低,最终01号和06号小鼠死亡。

第二小组也是次低剂量组所有小鼠表现正常,在饲喂后期并未出现任何有异常的情况。

第三小组也是半数致死剂量组都表现正常并未出现死亡可能是因为这四只小鼠对外源合化物不敏感,有较强的耐受性,对外界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第三组小鼠在后期观察中发现进食量比其他小鼠都多且体重下降不明显,说明这组小鼠的抵抗力稍强。

第四组四只全部死亡是因为染毒剂量远远大于小鼠的半数致死量。

由于第一组和第三组死亡情况不正常,导致在霍恩表上查不到相应的LD50值,其原因可能是在操作上的误差、试剂在配置过程中的误差和对小鼠选择的偏差等,最终导致实验的失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