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细菌感染与免疫
1.抗吞噬细胞吞噬 2.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如抗体、补体等
(三)侵袭性酶类
致病性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固态的纤维蛋白包绕在菌体表面,有利于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 吞噬。A群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可分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利 于细菌及其毒素的扩散。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血链球菌、 口腔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可产生sIgA的蛋白酶,分解免疫球蛋 白IgA,破坏黏膜的特异性防御功能。某些致病菌被吞噬细胞摄入 后,可产生一些酶类物质抵抗杀灭作用,如葡萄球菌能产生过氧化 氢酶,抵抗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的杀菌作用, 有利于细菌随 吞噬细胞在组织中播散。
2. 细菌的致病性 3. 抗感染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 4. 医院感染的防控
难点:
1. 名词概念 2. 细菌的致病性:致病机理,内毒素,外毒素 3. 机体获得性免疫 4. 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
细菌的感染(infection):是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 殖并与机体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 引起宿主感染的细菌称为病原菌(pathogen)或致病菌 ( pathogenic bacterium)。 • 病原菌从一个宿主到另一宿主体内并引起感染的过程称 为传染(infection or communicatio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 况下并不致病,只有在某特定些情况下才可引起致病,这类 细菌称为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条件致病 菌(conditioned pathogen)。
毒力岛的GC平均含量往往较大地偏离于细菌 基因组的GC含量,提示毒力岛可能是通过水平转 移获得的。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等生理屏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进入机体并在体内 定植和繁殖扩散的能力。细菌的侵袭力包括与黏附、定植和产生侵 袭性相关物质的能力。与侵袭力有关的物质主要有黏附素、荚膜、 侵袭素、侵袭性酶类和细菌生物被膜等。
抗感染免疫:是指微生物入侵宿主机体后,宿主免疫系统 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以抑制或避免微生物致病作用的过程。 • 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被称为免疫防御。在宿主抗感染免
疫的压力下,微生物还会还会产生免疫逃逸现象, 以逃 避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 • 微生物对机体的感染与机体对微生物的抗感染免疫,构 成了一对基本矛盾。这一对矛盾力量的消长决定着疾病 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医学微生物学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Immunity
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胡福泉 博士/教授
2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名词概念:正常菌群、机会性致病菌、菌群失调、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 脓毒血症、ID50、LD50、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模式识别受体等概念。
二、 机会致病菌
当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时,一些正常菌 群会成为 “机会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而引 起宿主发病,故机会致病菌也称为“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ed pathogen)。 常见的情况主要有:
1.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 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3.菌群失调
表6-1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1.生物拮抗(biological antagonism) 正常菌群在宿主体 内的正常寄居可以 妨碍或抵御致病微生物的侵入与繁 殖,对宿主起着保护作用。 2.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摄入的营养 物质进行初步代谢、物质转化和合成代谢,形成一些有 利于宿主吸收、利用的物质,甚至合成一些宿主自己不 能合成的物质供宿主使用 。
(一)黏附素(adhensin) 黏附素是一类存在于细菌表面的与黏附相关的物质,可分为菌毛 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两大类。 表6-2列举了部分细菌的黏附素及其靶细胞受体
参见表6-2
(二)细菌的荚膜
荚膜(capsule)是细菌菌体表面的一种特殊结构。细菌 的M蛋白、Vi抗原、K抗原等称为微荚膜。它们在致病 中的作用表现为: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
Pathogenicity of Bacteria
致病性(pathogenicity): 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 毒力 (virulence)用于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一般常采用半数致死 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 ID50)作为测定毒力的指标。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Normal flora and opportunistic pathogen 一、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 (normal flora):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
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腔、 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表面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 生物。表6-1列举了人体各部位常见的正常菌群。
半数致死量(LD50)指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 死亡的微生物数量或毒素剂量。半数感染量(ID50)是指能引起 50%实验动物或组织培养细胞发生感染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毒力 越强,LD50 或ID50数值越小。
病原菌的毒力是由许多基因所决定的。这些致 病性相关基因在病原菌的基因组内可以是散在存 在的,也可以是簇集存在的。簇集存在的与细菌 致病性相关的DNA序列称为致病岛(patho-genicity island, PAI)。
3.免疫作用 宿主的免疫系统有赖于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 与成熟。正常菌群作为抗原可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 刺激免疫系统的成熟与免疫应答。 4.抗衰老作用 研究表明,人一生的不同阶段,肠道正常 菌群的构成与数量是不一样的,它们与人体的发育、成熟 与衰老有着一定关联。
正常菌群的几个延伸概念
•正常微生物群还与它们存在的环境(即宿主)之间存在相互依赖 与相互制约的状态。这种状态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只要这种 动态过程不会引起疾病,就被称为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 • 当宿主(免疫、营养及代谢等)、正常微生物群(种类、数量、 位置等)或外界环境(理化和生物)等因素变化打破了微生态平 衡,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最常见的是菌群失调 (dysbacteriosis)。 •微生态学(microecology):它是从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 物与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