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双线铁路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整体道床施工工法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有限公司陈建国陈海锋鲁斌1.前言根据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对轨道结构的要求,我国引进德国的Rheda2000型无砟轨道,并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研发了无砟轨道技术,其中双块式无砟轨道就是一种。
整体道床作为无砟轨道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无砟轨道结构的性能。
中铁隧道集团一处承担了温福客运专线飞鸾隧道工程后,对客运专线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调研与开发,取得了成功经验。
其中双块式无砟轨道整体道床施工形成了分区、分幅平行流水作业的成熟工艺,速度快、质量高,为今后双块式无砟轨道整体道床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现总结为工法供推广应用。
2.工法特点2.1 铺设条件严格,工法工艺严谨。
施工前对隧道底板基础沉降进行评估、测设CP Ⅲ控制网点、重新拟合隧道线路,满足铺设条件后才进行整体道床施工。
施工前先进行工艺性试验并评审合格。
所有钢筋接头均采用绝缘卡处理,设置接地端子,进行绝缘电阻和接地电阻测试,实测值不得小于2 MΩ。
2.2 分区、分幅平行流水作业,工序合理衔接,相互干扰小。
2.3 施工精度高。
用于测设中线和高程的CPⅢ控制网本身精度和轨检小车的定位精度高,再加上大刚度的轨排架在施工过程中变形很小,曲线段采用6.25m轨排,确保了整体道床轨面高精度的严格要求。
2.4 资源配套合理,工艺成熟,施工进度快。
改变了以往专家认为轨排长度与进度的比例一般为3:1的认识,实际施工达到了2:1~2.5:1,经飞鸾隧道(双线铁路隧道)6702m 的现场实践,工艺日渐成熟,最高日进度达281.25m。
3.适用范围客运专线单洞双线铁路隧道双块式无砟轨道整体道床,单线铁路隧道、单/双线铁路路基、桥梁整体道床及单/双地铁的类似整体道床也可用作参考。
4.工艺原理按上下行线分幅分区多工作面组织施工。
轨排集中组装,专用龙门吊吊装、平板车运输至作业面后进行测量定位,由专用龙门吊配合人工粗调,轨检小车配合高精度螺杆调节器实现精确定位后单向连续挤压过轨浇筑道床板混凝土。
5.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5.1 施工工艺流程(参见图5.1-1)图5.1-1 施工工艺流程5.2 操作要点5.2.1 施工准备现场分六个区——堆放轨枕和轨排组装区、钢筋加工区、轨排铺设和粗调工作区、轨排精调固定区、混凝土浇筑区、检查整理和养护区进行组织与布置,各区之间纵向拉开距离,形成良好的物流组织。
施工平面布置见图5.2.1-1。
已浇筑砼段预留搭接段钢筋绑扎段待浇砼段隧道洞口砼输送泵平板运输车龙门吊龙门吊走行轨道堆放轨枕区域运输轨排架及轨枕砼运输车>10m已浇筑砼段轨排就位、调整段轨排组装区域图5.2.1-1 整体道床施工平面布置示意1 下承层验收确认按照铁路客运专线质量检查及验收标准规定的项目,全面进行底板检查验收,确保满足铺设整体道床的要求。
检查确认项目是:测量检查底板表面高程,底板表面平整度及坡度。
2 线路基标1)以全线重新测量设定的CP Ⅲ控制网为基准,在此基础上设定控制基标和加密基标测量,形成精度高的线路基标,确保轨排铺设和调整达到设计要求。
2)控制基标每60m设一个,平曲线ZH点、HY点、QZ点、YH点、HZ点和竖曲线起始点、变坡点增设控制基标。
3)加密基标直线段每12.5m设一个,曲线段每6.25m设一个。
控制基标。
4)待已经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底板达到一定强度后布设控制基标。
3 CPⅢ控制网测量和线路拟合在无砟轨道施工前,首先对隧道进行全线测量,对设计单位提供的测点及精密控制测量三等水准点成果、CPI控制网坐标成果、CPⅡ控制网坐标成果进行复测,进行CPⅢ控制网点布设、测量以及复测。
全线CPⅠ、CPⅡ复测完成后设计单位重新进行纵、横断面线路拟合,对施工误差进行调整,满足整体道床高精度的施工要求。
4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施工之前由试验室完成C40钢筋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工作,选择合格的原材料,混凝土的坍落度应符合泵送100~200米的距离要求。
5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检查、评估无砟轨道施工前,按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的规定,对隧道进行全面检查评估,预测结构物的基础沉降变形,绘制沉降预测变形曲线,对工后沉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认满足设计沉降标准后,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规定的内容编制并提交《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做为无砟轨道整体道床施工的依据。
6 洞外工艺性试验1)对检测项目或重要工序开展工艺验证,达到熟悉设备,摸索和完善工艺,验证设计和施工组织方案。
2)在试验中进行:钢筋安装及绝缘检测;轨排架立、粗调;竖向、横向精调螺杆的安装;模板的安装;轨排精调;轨道绝缘测试;混凝土浇筑、捣固、二次振捣、收光及养护;混凝土坍落度检查;测量的粗调、精调精度检测分析;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测量观测和检测;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测量观测和检测。
3)根据工艺性试验段施工,认真总结、分析并形成成果,指导洞内整体道床施工。
5.2.2 底层钢筋网绑扎、铺设道床板底层钢筋在洞口加工,基底处理结束后按6.25m的纵向间距在洞内绑扎组装。
绑扎时,在纵横向钢筋搭接处(含轨枕桁架钢筋)加设绝缘套管隔开钢筋,确保纵横向钢筋节点绝缘。
依次铺设时,钢筋网下用预制垫块进行支垫,保证道床板保护层厚度。
5.2.3 轨排组装、安装顶层钢筋轨排组装场设置在隧道内洞口段,使用12.5m(直线段)或6.25m(曲线段、直线段均可)轨排架、采用龙门吊配合组装平台进行现场轨排组装。
轨排组装时,将双块轨枕按顺序摆放到设有等距隔板的组装平台上,然后门吊吊起空排架移动至组装平台上方,准确对位后落下,再采用扣件将轨枕同排架连接成12.5m或6.25m长轨排,最后用扳手将扣件扣紧形成轨排。
轨排组装后,进行顶层钢筋安装。
5.2.4 轨排运输及就位组装好的轨排,用龙门吊将其吊装在平板车(不多于三层),加固后运到轨排铺设现场,采用龙门吊按照设计位置依次摆放轨排就位。
5.2.5 轨排粗调以全站仪、精密水准仪为主,根据在水沟侧壁标注的高程和轨面弹线,采用仪器测量控制,使用龙门吊、轨排架配合人工进行粗调;以先中线后水平的顺序反复调整,使粗调后的轨排位置误差在±5mm范围内。
1 每榀轨排摆放就位后,反复交替左右、前后缓慢移动龙门吊和天车,粗调排架几何中心至线路中线,一般距中线±5mm,轨顶标高在±2.5mm之内。
2 根据挡碴墙上每5m测设的基准点,在挡碴墙上用墨线画出一条轨面线,并标出每个点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然后用3m水平直尺和轨道尺进行检测控制,轨道尺放在两轨面上测水平,3m水平直尺放在两轨面上使两轨面与挡碴墙上的轨面线保持在同一平面上,3m直尺下缘与挡碴墙上轨面线重合,轨排的高程即确定,最后根据3m直尺上的读数调整轨排中心线。
对于曲线超高段,先按照上述方法按照内轨顶面标高对轨排进行粗调定位,然后锁定内侧排架支腿,用3m直尺和轨道尺配合对外侧轨面超高值进行调节。
调节定位后,轨排间使用标准60kg/m钢轨、夹板联结,每接头按1-3-4-6顺序拧紧4套螺栓,轨缝控制在6~8mm。
将待浇筑段轨排联结成一组长轨道,完成竖向和横向支撑螺杆的固定。
3 轨距和轨底坡为定值不可调,在排架制造时予以固定,高低、水平由竖向螺杆调整。
轨向由左右横向支撑螺杆调整。
5.2.6 模板及伸缩缝的安装轨道粗调工序结束后在最终线路精确调整之前,安装定制钢模板,模板内侧、外侧通过膨胀螺栓等支撑固定,必须同轨道独立排列,不得与轨道有任何连接。
模板和交叉加强配筋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0mm;钢模板牢固地固定在道床底板混凝土上。
按设计要求道床板每6.25m设置2cm宽伸缩缝,采用沥青浸油木板嵌缝。
为保证伸缩缝顺直,采用角钢和钢筋安装在钢轨上靠紧油木板进行固定。
5.2.7 线路精确调整1 轨道精调作业按无砟轨道检测小车的测量与操作指示进行,通过人工调节螺栓精调装置实现轨道的精确定位。
精调时,小车静置于被调整轨道上,通过全站仪对小车棱镜点的跟踪测量,实时显示对应点处的轨道位置、设计位置及其位置偏差的大小、调轨方向,直接指导现场的调轨作业。
2 最终线形调整须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大约1.5~2小时完成,调整长度必须保持比当班计划浇筑段长度长10m以上。
3 轨排精调使用螺栓精调装置,采用无砟轨道专用精调检测小车的定点测量模式,逐个轨枕进行测量,实时显示对应点处的轨道位置、设计位置、位置偏差及调轨方向,直接指导现场的螺栓调整器进行中线、高程和平面的调轨和固定作业。
5.2.8 综合接地及电阻测试纵向钢筋通过相邻两块道床板两端的接线端子(采用不锈钢连接)形成纵向贯通。
纵向钢筋顺线路方向每隔100m断开,并通过“┕”不锈钢连接至综合接地预留的接地端子。
采用移动式焊机焊接接地钢筋,焊接采用“┕”钢筋帮条单面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10cm)。
利用摇表对纵、横向钢筋的接头绝缘情况与接地钢筋之间的导电进行检查,电阻在混凝土浇注之前必须达到2MΩ以上。
5.2.9 混凝土浇筑1 采用隧道外集中拌合、运输车运输,输送泵泵送入模程序。
混凝土输送管架设在隧道的中部,使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密实,人工收面。
2 在浇筑混凝土前,侧模采用脱模剂涂刷均匀,并使用防护罩保护钢轨及轨枕不被混凝土污染。
3 混凝土浇筑按单向连续挤压过轨方式进行。
即混凝土始终保持从上循环末端向另一端逐榀连续进行,振捣器连续振捣使混凝土挤压过轨排架底部,在第一个轨枕下混凝土未密实之前,不得将浇筑口移至下一个浇筑口,保证混凝土密实、均匀。
浇筑过程中,振捣器插点布置应均匀,不得漏振,加强对轨枕底部及其周围混凝土的振捣,严禁碰撞轨排架与支撑架。
同时应注意轨排几何状态的变化,保证轨排、模板、支撑架的稳定牢固,并随时监测;如有变位,立即停止浇筑和振捣,并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调整。
为保证轨枕下混凝土密实,在混凝土初凝前采取二次振捣以加强密实措施,保证道床板混凝土浇筑质量。
4 混凝土浇筑完2~4小时松开扣件和螺杆。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拆除侧模。
在未达到设计强度75%前,严禁在道床上行车和碰撞轨枕。
5.2.10 精调装置和轨排架的拆卸待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后,先复测轨道结构线形,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后才松开轨道扣件,拆卸模板、拆卸精调装置和轨排架。
作业中,要避免轨道受热及长度波动而产生的力影响新浇混凝土的脆性结构,避免破坏轨枕和平板混凝土的粘结性。
同时由专人负责对拆卸的模板、精调工具和轨排架立即使用水和毛刷进行清洁工作,以备下次使用。
5.2.11 养护及整修混凝土浇筑之后,在12h之内将混凝土表面覆盖上土工布,同时开始洒水自然养护7天以上,绝不允许绒状材料直接覆盖在新鲜的混凝土表面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