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比较优势原理案例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
本部分学习的目的在于使读者了解国际贸易的 基本理论,从纯理论的角度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国际贸易本身的利益、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式等。同时还应 该明了国际贸易纯理论存在的内在矛盾与不足之处。 本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古典经济学派的绝对优势原 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国际贸易价格的初步 决定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等。
六:比较优势的衡量(补充)
▪ 比较优势显示性指数.doc
第四节 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与比较利益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1、劳动价值 论在现实中不成立:现实中劳动非同质,且 不可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
▪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本理论 (opportunity cost theory)完善并解释了 比较优势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衡,取其轻
▪ 每个国家都专业化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 产品;
▪ 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 势的产品。
▪ 二、比较优势原理的数学说明
1、比较优势原理的证明:我们可以通过表2-1来说 明比较优势原理。
从表2-1中可以看出美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中 均占有绝对优势,但相对而言,它在小麦的生产 上更具有优势(美英小麦的劳动生产率比=6: 1),相对的,英国虽然在二者的生产上均处于绝 对劣势,但它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美 英布匹的劳动生产率比=4:2)。
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
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
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国际贸易
基本内容
▪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效率均低于另一 国,仍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 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小 (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绝对劣势相 对大(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 通过贸易,两个国家均可获得收益。
生产和贸易模式
六、绝对优势原理的简单数学说明
分工前美、英两国的生产情况(表2-1):
美国
英国
小麦(蒲式耳/小时) 6
1
布匹(码/小时)
4
5
分工后美、英两国的生产情况(表2-2):
美国
小麦(蒲式耳/小时) 6+6
布匹(码/小时)
0
英国 0 5+5
从表2-1中看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小麦:美国:英国=6:1
布匹:美国:英国=4:5
▪ 机会成本 定义:机会成本,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 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 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 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
▪ 机会成本递增、不变、递减
2、互惠贸易比率范围的确定:
上例中,我们假设两国的交换比率为1:1,实 际上只要保持4C<6W<12C的交换比率(大 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小于国际贸易的交 换比率),两国通过贸易均可获利。(具体 说明见教材P32-33) 越接近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对本国越不利
三、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外:
▪
▪ X1/X2=Y1/Y2
1美元
3美元
1码布匹
1.5美元 1.5美元
五、对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的评价
▪ 一、进步
李嘉图提出以比较优势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 克服了斯密的一国在不具备绝对优势时将无法参 加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原理的缺陷,更符合国际 贸易的实际情况,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
▪ 二、缺陷
1、该学说无法解释为什么当今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 在发达国家之间而并非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 间的贸易事实。按照该学说,国家间比较优势差 别越大,则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当 今的国际贸易就应该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 中国家之间,这与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之间的事实不符。
比较优势
▪ 比较成本:同一个国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之比, 或者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之比。
▪ 如果某个国家一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 则该国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另一个国家在另 一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比较成本的差异——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 础。
• 国际贸易的基础
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
表2.3.3 美元升值后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 (汇率:1美元等于1英镑)
美国
英国
每小时工资水平
(6美元) (1英镑)
1蒲式耳小麦
1美元
1美元
1码布匹
1.5美元 0.5美元
表2.3.4 美元贬值后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 (汇率:3美元等于1英镑)
美国
英国
每小时工资水平
(6美元) (1英镑)
1蒲式耳小麦
三、假设前提 ▪ 贸易的往来仅限于两个国家之间 ▪ 贸易的对象仅限于两种商品 ▪ 只使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劳动) ▪ 贸易的初始阶段贸易双方没有设定贸易限制 ▪ 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充分流动而在国际间禁止流动 ▪ 规模报酬不变 ▪ 没有技术革新 ▪ 所有商品和要素市场均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交换后美、英两国的商品情况(表2-3):
小麦(蒲式耳/小时) 布匹(码/小时) 福利增加
美国 6 6 2
英国 6
30 24
•关于交换比率的说明
1. 交换比率不是固定的 2. 交换比率有一个范围(保证两国愿意交换) 3. 具体如何确定在以后的理论中交代
七、评价 1、意义 ▪ 财富的形式:金银等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
三、贸易基础
地理条件 技术差别
劳动生产 率 之间的差异
成本差异
价差
四、绝对优势 两国:A国、B国 两产品:X、Y 劳动生产率:Xi (i=1、2)
国别
A
B
产品
X
X1
X2
Y
Y1
Y2
▪ 在X的生产上,若有X1>X2, ▪ 在Y的生产上,若有Y1 <Y2,
则我们称A国在X的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在Y的生 产上占有绝对劣势;相对应的,B国在Y的生产上占 有绝对优势,在X的生产上占有绝对劣势。
五、绝对优势原理
▪ 斯密认为,在存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A国不必全 部生产X、Y两种产品,而应专门生产自己占绝对优 势的A产品,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去交换占绝对劣 势的B产品;相对应的,B国则正好相反。这样的分 工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①各国资源均得到最大化利用
②两国产出均增长
③两国福利均增加
这种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我们 称之为绝对优势原理。
1、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 2、可以免除因工作转换而损失的时间 3、有利于机械的发明
4、分工和交换
▪ 分工的好处和利益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 ▪ 市场机制是决定分工模式和实现分工利益的最
有效的机制;
▪ 国际分工意味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的专业 化,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
▪ 自由的国际贸易是实现国际分工利益的最有效 途径。
表2-1 比较优势
产品
美国)
4
英国 1 2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美国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并出口一 部分换取英国的布匹,同时英国专门生产布匹并出口一 部分换取美国的小麦,这样两国都会获利。
假设两国的交换比例为X:Y=1:1,下面我们来检验比较 优势原理的合理性,即通过贸易两国均有所得。
▪ 美分工前:6W小麦=4C布匹 分工后,经过贸易:6W小麦=6C布匹 可见经过贸易,美多获得了2C布匹,即节约了半小时的劳
动耗费。
▪ 英分工前:6C布匹=3W小麦 分工后,经过贸易:6C布匹=6W小麦 可见经过贸易,英多获得了3W小麦,即节约了3个小时的
劳动耗费。
可见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两国均可获利。
是唯一原因。 ▪ 比较优势原理具有动态化,随时间而改变。
第一节 重商主义
一、时间:17世纪-18世纪 二、理论内容 ▪ 财富形式:金银 ▪ 获取财富的途径:对外贸易 ▪ 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三、政策主张 ▪ 鼓励出口,限制进口 ▪ 政府干预 ▪ 鼓吹经济民族主义
四、评价 1、意义: ▪ 重视贸易 ▪ 为后来理论的理解提供了对照 ▪ 新重商主义重抬头 2、局限性 ▪ 财富形式单一 ▪ 贸易观太局限 ▪ 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太大
▪ 获取财富的途径:分工 ▪ 贸易是一种双赢的游戏。 ▪ 鼓励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
2、局限性 ▪ 理论的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适用性很小,只能
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无法解释 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第三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 一、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
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 书中对比较优势原理作出了详尽的说明。 该学说主要为了解决斯密绝对优势原理中 存在的矛盾,将国际贸易的基础从绝对优 势发展成为相对优势,克服一国在不具备 绝对优势时将无法参加国际贸易的理论缺 陷,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排 除了障碍。
主要分析工具
▪ 生产可能性曲线 ▪ 机会成本 ▪ 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 一般均衡
第二章 比较优势原理
一、引言 1、理论范围:17世纪-20世纪上半叶 2、本章学习目的: ▪ 贸易基础 ▪ 贸易所得 ▪ 贸易模式 3、本章学习内容:
▪ 重商主义 ▪ 绝对优势原理 特例 ▪ 比较优势原理 ▪ 机会成本理论 再解释 4、说明 ▪ 比较优势原理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但不
同时,通过贸易,英国从美国那获得了6蒲式耳 的小麦,这些小麦如果由英国自己生产将花费6个小 时,通过分工后,英国可将这6个小时用于布匹的生 产,并生产出30码的布匹(5码/小时×6小时),扣 除掉用于贸易的6码布匹后,英国获利24码布匹。可 见通过分工,美、英两国各自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 产品,将增加两国的所得。(见表2-3)
常用微观分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