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
贸易中获利接近封闭状况;
2、国际交换比率越接近对方国交换比率,对
本国越有利,本国从贸易中获利越多。
相互需求法则: 相互需求强度决定国际交换比率
一切贸易都是商品交换,一方出售 商品便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 的供给即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所以供 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 国际交换比率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 产品的强度决定,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 产品总量之比相等,这样两国贸易达到 均衡。
e4
b4 d4 a4 O4
b1 a1 O1
O2
b3 a3 O3
4个国家5种产品的贸易格局
国家1 国家2 国家3 国家4
出口
a
c
b
de
进口
bcde
bde
acde
abc
附3: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G.D.A. Mac Dougall)
考察1937年美英25个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 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结论是: 1、决定两国贸易模式的是比较优势; 2、两国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于2时,两国相应的出 口之比大于1;反之,则小于1。
附1: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
Pc/Pw RS RD 4/3
A
1 O Q1 Q2
Qc/Qw
附2:两国模型的拓展
1、两种产品、n个国家; 2、两个国家、m种产品; 3、m个国家、n种产品。
两种产品和n个国家
比较优势链: (a/b)1 < (a/b)2 < (a/b)3 <…<(a/b)n
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
“双赢”结局
Y B
D
Y
A
C
IC1’ IC2
IC2’
C’
IC1 A’
O X O
D’
B’ X
Nation 1
Nation 2
贸易获利的构成
Y B
A
3 2 1 X
O
“小国”与“大国”的贸易
Y
C D E
B A
O
F M
X
古典贸易思想小结
1、贸易基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和相对差异;
2、贸易获利:分工与交换; 3、贸易结果:双赢。
外包:比较优势的实践形式
2004年,布什总统的经济顾问,哈
佛大学教授曼昆在一次公开场合指出应
将某些生产外包到发展中国家,如印度
和中国,对美国经济有好处。
两国模型分析(基本假定)
(1)2×2×1模型; (2)两国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 的绝对/相对差别; (3)规模报酬不变; (4)要素在一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流动; (5)无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6)产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7)两国贸易平衡。
David Ricardo: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
即使葡萄牙进口的商品在本国制造时所需 要的时间少于英国,这种交换仍然会发生。虽 然葡萄牙能够以90个人的劳动生产棉布,但他 宁可从一个需要100人的劳动生产的国家进口 棉布。对葡萄牙来说,与其挪用种植葡萄的一 部分资本去织造棉布,还不如用资本来生产葡 萄酒,因为由此可以从英国换取更多的棉布。 因此,英国将以100个人的劳动产品交换 80个人的劳动产品。
2小时 3小时
Robert Torrens:
《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 1815)
“尽管在本国用于耕种的资本比国外用 来耕种的资本可能得到更多的利润,但在这 种情况下,资本应该被用于制造业,并将获 得更大的利润。这一更大的利润应该决定我 们的产业发展方向。” 英国应该从波兰进口玉米,而用节约 出来的资本生产棉布,可以换取比自己生产 的更多的玉米。
David Ricardo: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1817)
英国的情形可能是生产棉布需要100个人劳 动一年,而如果酿制葡萄酒则需要120人劳动同 样长的时间。因此英国发现通过出口棉布来进口 葡萄酒对自己比较有利。
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可能只需要80人劳动一年, 而生产棉布却需要90人劳动一年。因此对葡萄牙 来说,出口葡萄酒以交换棉布是有利的。
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指一国生产某种产品耗费较少的社 会资源,从而导致她具有价格和成本上 的优势。
“绝对优势”示例
呢绒 (1单位) 酒 (1单位)
英国 葡萄牙
3小时 6小时
6小时 3小时
“绝对优势”和“绝对劣势” 国家
呢绒 (1单位) 酒 (1单位)
英国 葡萄牙
2小时 4小时
பைடு நூலகம்
——萨缪尔森《经济学》
对李嘉图模型的质疑
1、总体的笼统分析; 2、只从供给角度分析; 3、完全专业化生产; 4、只考虑劳动一种投入。
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相互需求论
(The Theory of Reciprocal Demand)
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8年在 《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先提出,马歇 尔以几何方法作了进一步分析和阐述。其核 心是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 1、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 范围; 2、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获利的分配; 3、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鱼子酱 4 枣 2 1 烤饼 RD
O
L/L*
埃奇沃斯两国图解
e’ d’ c’ b’ a’ O’ e’’ d’’ c’’ b’’
e’ d’
c’
e’’ d’’
c’’
b’’ a’’ O’’ O’
b’
a’
a’’ O’’
瓦伊纳多国、多产品模型
2
e2 e1 d1 c1 d2 c2 b2 a2 c3 d3 e3 3 c4 4
注:当时美国的平均工资是英国的两倍。
显示比较优势(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 Xij/Xj ) / ( Wi/W )
Xij是j国i产品的出口; Xj是j国所有产品的出口; Wi是世界i产品的出口; W是世界所有出口。
2、机会成本
3、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生产成本比较
棉布 (1单位) 英国 葡萄牙 酒 (1单位)
100(5/6) 120(6/5) 90(9/8) 80(8/9)
对比较优势的误解(Krugman)
(1)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只有当一个国 家的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 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2)贫民劳动论:外国低工资竞争是不公 平的,会损害其他参加竞争的国家。 (3)剥削:与高工资国家进行贸易会使低 工资国家受到剥削并使福利恶化。
相互需求方程式
X Y
Y 2 1 1: 交易区 2: B不交易区 3: A不交易区 20 15 3
A 10 15 B 10 20
B国内交换比率
A国内交换比率
O
10
X
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均衡
Y Da Y’’ Y’ Sw
Sa
Db
Sb
Dw X’
O
X
O’’
X’’
O’
贸易利得的分配
1、国际交换比率接近本国交换比率,本国从
Pa/Pb RS RD
O Q1 Q2
Qa/Qb
贸易与分工模式
(a/b) i < (Pa/Pb),则I国生产和出口a;
(a/b) j > (Pa/Pb),则j国生产和出口b; (a/b) * = (Pa/Pb),则贸易模式不确定。
两个国家m种产品
比较优势链:
(A/B)1<(A/B)2<(A/B)3<… <(A/B)m
供求关系论(萨缪尔森)
美 国
飞 机
计 算 机
小 麦
汽 车
葡 萄 酒
欧 洲
鞋
相对工资和专业化分工(Krugman)
A国生产j产品的条件是: W•ąLj
< W*•ąLj* ,即
W/ W*
ąLj*/ ąLj >
相对工资的确定
W/ W*
苹果 香蕉
RS
10 8
A国生产j产品的条件: ąLj*/ ąLj > W/ W*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
一、从绝对优势到比较优势 二、两国模型 三、多个国家、多种产品模型 四、实证检验
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
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 的成本,那么就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 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 鞋子,而向鞋匠购买。 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 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 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 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相互需求法则: 贸易条件的变化
两国需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 件必然发生变动,A国对B国出口商品的 需求越强,B国对A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 弱,则贸易条件对A越不利,A的贸易利 得越少;反之,贸易条件对A有利,A的 贸易利得越大。
Claim
1、理解比较优势的含义; 2、掌握两国模型的分析; 3、了解多国、多产品的分析方法; 4、实证检验与现实意义。
古典假定
1、假定平稳运行的竞争经济,忽视:
(1)环境问题;
(2)市场不灵:非灵活价格、工资、商
业周期及非自愿失业导致低效率。
2、不考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
对古典理论的评价
尽管比较优势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它 是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那些忽 视比较优势的国家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 长方面会因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Ricardo“富有魔力”的四个数字
棉布 (1单位) 英国 葡萄牙 100 90 酒 (1单位) 120 80
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较优势”指一国生产某种产
品的相对生产成本/机会成本低于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