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明朝中后期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与变法失败的历史教训回顾

李晓鹏 发表于 2018-7-15 大参考

今天的演讲起了一个比较吸引眼球的题目“高层政治斗争内幕”,不过内幕是明朝的,不是今天的(^-^)。但是它对今天肯定是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事,1949年,共产党即将要打进北京之前,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黄炎培。黄炎培问毛主席:“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强盛的王朝,其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兴起然后变得非常强大,而突然一夜之间就衰落,形成了历史周期律,几千年来都这样。那么共产党执掌天下,能逃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吗?”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对话已经过去七十年了,我们再来看,我们到底能不能逃过历史周期?客观的讲,我认为难度很大。中国古代那些伟大的王朝,一般来说都有300年的历史周期。唐朝是最长的,它存在的时间是290年,明朝的存在时间是274年,第二长。清朝1644年到1912年大概也是270年,西汉是210年,东汉是一个比较长的,接近200年。北宋比较短只有160年。国力比较强盛的朝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属唐朝和明朝,分别是290年和270年都接近300年,但是没有超过。

新中国的国运跟西汉、唐朝以及明朝都有相似的地方。都是由一场大规模的、彻底的底层革命来建立起一个国家。西汉的刘邦出身农民家庭;明朝朱元璋是乞丐、和尚;唐朝的创立者——李渊李世民父子属于军事贵族,连着几代人都是军队高级将领,但隋朝是被农民大起义推翻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就跟农民起义英雄们联合起来,铁匠出身的尉迟恭、农民出身的秦叔宝、破落书生徐世绩等人归降了李世民,围绕着李世民形成了一股势力,这股势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底层革命。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和大哥李建成代表的是传统的军事贵族,贵族们支持李建成继承李渊的皇位。最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其兄李建成,然后逼着他的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当了皇帝。靠的就是他掌握了一支独立的军事力量,而这只力量主要就来源于隋末农民起义军,所以唐朝实际上也是通过彻底的农民革命建立起来的王朝。

一般来说,在经过比较彻底的革命之后,就会容易开创一个大繁荣的时代。新中国跟汉唐明的情况非常接近,按照历史周期来估算,新中国存在的寿命肯定是在200年以上,并且有希望突破300年,从而打破唐朝的历史记录。

所以,要算我们逃不逃得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看这七八十年是没用的,要看它两百年、三百年以后如何。我们才建国70年,在汉朝70年代的时候,正是开疆扩土的时候。唐朝70年代时候,是武则天时期,还没有到最鼎盛的时代(开元盛世)——开元盛世是唐朝建国110年以后。明朝70年代的时候,郑和下西洋刚结束。对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言,七十年这个时间点,肯定是上升期,是盛世。

为什么说我们很难逃过历史周期律?汉朝的昭宣盛世、武则天之后的开元盛世、明朝的万历盛世都很繁荣,在全世界的地位比今天还高。我们现在还是第二大经济体,那个时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经济体,又大又强。但最后这些王朝还是不到300年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刚开国的时候,统治阶层比较励精图治,懂得节俭,懂得提拔优秀人才来治理国家,自身能力也比较强。后来天下太平久了,忧患意识也就没有了,几代人之后,新的统治阶级就忘掉了创业者的磨难艰辛,开始琢磨自己享乐和自己儿子孙子的荣华富贵问题,有优秀人才也不用,好位置要留着给自己人,于是整个社会阶层便开始不断地堕落。社会一堕落,上层精英醉生梦死,底层人民就生不如死,于是就要造反,社会陷入动荡,要么被农民起义推翻,要么被外来的少数民族取代,王朝灭亡。

咱们现在开国七十年了,阶层分化、精英堕落这种情况已经有很明显的苗头了,不过现在还不是特别严重,在座的各位有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它。但如果这种情况再这样继续深化,再过几十年就会变得很严重。严重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看看明朝中后期,估计就会有点头绪了。

明朝总共存在了274年,它的中期,也就是开国一百三十来年的时候,明朝正处在这个明孝宗朱佑樘的统治之下。

当时国家已经开始出现疲态。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总是是败多胜少,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大臣们不断反应情况说,军队和人民都比较贫困,如果遇到灾难的话就没法活下去了。特别是军队,已经穷得叮当响,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明孝宗就想不通了,把他最信任的大臣找过来。他说:古代的圣贤说天下的财富,不在政府,就来民间。但是如今政府也穷,军队没钱,然后你们又跟我反映说民间也穷,那财富到底去哪了?这个大臣回答不上来,就说:"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我看可能是被太监贪污了。" 这个纯粹就是让太监出来背锅。

其实,问题很简单,当时政府的财政收入确实没钱,普通老百姓也还是比较穷困,财富主要是被中间阶层——官僚豪强等把持了,形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这些豪强有钱,但是他们不交税。所以政府每年工资发不起。政府的钱就成了无底洞,民间的生活也很困苦。

后来又过了五六十年,到嘉庆万年间,当时西班牙已经开始全球大征服,麦哲伦已经开始环球航行。南美洲发现之后,发现了很多银矿,西班牙就用这些银子来跟中国做生意。后来西班牙从美洲开采的银矿大概有三分之二都流入了中国,造成了江南地区的空前繁荣。但在繁荣的同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北京的中央政府穷的要死。因为政府收不到这些商业税,基本上还是在用两百多年前朱元璋制定的农业税来维持政府运转和军事开支。农业税还经常被地方政府拖欠,以旱灾洪灾等各种理由不上交中央政府。

总之,明朝从中期开始,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财政危机,政府养不起军队,也没有钱救灾。实际上几乎每一个王朝中后期都会出现类似问题,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的王安石变法,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明朝到了明孝宗以后,各种变法风起云涌。围绕着要不要变法?如何变法?要不要加税?向谁加税?朝廷内部出现了激烈的政治斗争。这些斗争看起来是人事倾轧,实际上背后的各大利益集团在博弈。

明孝宗死后,明武宗继位,开始重用太监刘瑾来推动变法。

刘瑾是明朝正德年间著名的大太监,华尔街日报大概在十多年前搞过一个评选,说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十大富豪,刘瑾名列其中。为什么名列其中?因为有很多史料记录,从他家抄出来的数不胜数的黄金白银,足以列入人类历史上十大富豪。但其实根据刑部的抄家档案,对刘瑾抄家也就抄出来大概200万银子。华尔街日报引用的史料,却说他大概有1000万两的黄金,5000万两的白银,这完全是胡说八道没边了。而且这200万的银子不一定都是刘瑾贪污受贿的。这是他全家的所有财富。包括他的家人利用他的权势经商赚的钱,是刘瑾当了几十年太监积累起来的。

刘瑾肯定是贪,但远远没有后来传说中的那么严重,他是干实事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改革家。

刚才说了,明孝宗是个软蛋,镇不住手下的文官武将,朝政一团糟,在北边跟蒙古打仗老吃亏。明武宗继位以后,就下定决心要收拾一下这些贪官污吏,把钱收回国库,重整军威国威。刘瑾被皇帝授予极大的权力,负责完成这项使命。

刘瑾首先拿军队开刀。他先是搞审计,看看各个边镇的仓库,哪些东西账上有但是仓库里没有?那就是国家军费被挪用或者贪污了。审计出来,只要发现有亏空的,赔。让贪污挪用军事物资的人倾家荡产。而且刘瑾还搞了一个狠毒的招数,让亏空的人自己把粮食运到边关去,有好多人直接就在半路给累死了。

查完了边镇的仓库,又开始查两淮地区的盐政。因为盐业专营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很多盐商勾结地方贪官,卖盐不交税。刘瑾派人去查,严厉打击这种偷税漏税行为,给国家增加了每年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接下来就是查全国的土地,重点是军事土地。明朝建国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把天下接近百分之五十的土地划给军队,专门用来养军队。由军人和军队家属来种地,然后70%的收成都要上交,用于军费开支。随着时间的流逝,天下太平,仗打得少了,有权有势的军官就盯上了军队的土地,想把它私有化。就有点像我们出现的国有资产私有化,把国有的变成自己的。

那要怎么变成自己的呢?一个手段是造假,汇报说我们这个地方地震了、发大水了、土地变成沙漠了、变成大水塘了等等。还有就是出现了一些军户逃亡——因为军官们逼着军户交的粮食太多了,交不起,只能抛弃土地逃走。军官们就报告说土地已经被抛荒了,没人种了,就不用交粮了,实际上就是被军官自己给侵犯了,土地产出的粮食全部归自己。刘瑾就搞了一次土地审计,派人到现场去看:这个土地到底是不是被大水淹了?到底是不是抛荒了?现在看当时的盘查记录,竟然有70%的国有土地被私有化了。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分下去的军用土地,到了刘瑾盘查的时候,只有30%还掌握在国家手上。你说这么搞,国家怎么能不穷?军队战斗力如何能不下降呢?

这样一来,所有军队官僚,对刘瑾都非常痛恨,恨不得他早点死。但是刘瑾有皇帝的支持,不好办,得再找机会,结果让他们找到了一个机会,就是安化王造反。

这个安化王住在陕西一带,靠近边关。边关地区土地盘查是最严厉的,那些军事将领的对于自己侵占的土地被重新收回,归国家所有感到非常愤怒。安化王一看,军队上下对刘瑾这么愤慨,正好我利用这个机会造反夺取皇位,于是便起兵造反。

但这个安化王实在是水平太差,刚刚起兵,还没来得及等到朝廷的大军,直接就被本地的驻防军队给灭了。人也被抓了起来。

尽管叛乱没有造成很大危害,大臣们依然敏锐的发现这是一个扳倒刘瑾的最好时机。官员们通过这件事情向皇帝打小报告,说刘瑾无法无天,搞得民不聊生,安化王就趁机收拾民心来造反。如果你再任由刘瑾搞下去,那造反的地方将不止一个。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式,明武宗害怕了,退缩了,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丢车保帅,把刘瑾拿下,保证局面不失控。

刚开始,明武宗还想要保一下刘瑾,只免职不判刑。因为刘瑾毕竟是推行自己改革路线的代表嘛。拿下以后,打算让他到南京去当一个闲职,就算安全着陆了。

刘瑾还很高兴,说继续当一个富太监也不错,正好可以享受一下生活。

但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官僚集团心想不能让刘瑾跑掉,于是就连夜把刘瑾家包围起来,往里面放很多违禁物品——黄袍,盔甲和刀剑这些东西都往他家里塞,还塞了一把匕首和一把扇子,扇子里有尖利的刀刃!以此作为证据,说刘瑾准备造反,尤其跟皇帝相处随身携带一把藏着刀的扇子,随时准备谋杀皇帝。

明武宗最后接受了刘瑾谋反而不是贪污的罪名。谋反那就必须要处死的,而且是凌迟处死。据说刘瑾是被割了三千刀才死的。刘瑾一死,所有的审计工作全部停止,而且以前审计出来的问题也一概不再追究,已经清算出来的土地全部退回到原来那些人手中。这一次变法的尝试,就彻底失败了。

明武宗在皇宫也搞不清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兴趣也转移到了对外战争上面,组织了几次对蒙古的军事行动,成效不错。但内政方面,刘瑾被杀以后就完全停滞了。

后来明武宗死了,他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就找到了他叔叔的儿子来当皇帝,也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围绕这个事情,官僚集团又整出来了一个“大礼议”事件。文官们说皇位继承必须要把“正统”这个关系说清楚。因为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性格软弱,官僚集团一直对他很满意,觉得他很听话,应该立为皇帝的榜样。但遗憾的是他只有明武宗一个儿子,明武宗又没有儿子,这样明孝宗就“绝后”了。为此,官僚集团决定让嘉靖过继给明孝宗当儿子,让他管明孝宗叫爹,管自己的亲生父亲也就是明孝宗弟弟叫叔叔。他们找的借口是皇帝的父亲必须是皇帝,不然皇位就得来的不够正,而嘉靖的生父不是皇帝,所以必须要找个真皇帝当爹。

嘉靖很生气,首先明孝宗死的时候,嘉靖还没有出生,爹死了几年之后儿子才出生,这不是扯谈么?更重要的是,嘉靖跟他亲爹感情很好,他爹把他抚养到了十六岁才去世。嘉靖皇帝在继位的时候还处在给他爹守孝的那个时期,结果守到一半官僚集团宣布那不是你爹,而是你叔叔,你说这事儿换谁能不生气?更何况他是一个皇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