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子百家选修课答案

诸子百家选修课答案

一、简答题
1、诸子百家的概念。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兵家、纵横家。

2、简述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

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李斯等。

3、列举苏秦与张仪主要思想异同。

苏秦是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张仪是连横。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连横是为了抗横秦国,合纵是离间六国,然后各个击破。

功利观都是为了各自利益。

二、论述题
1、论述儒家“仁者爱人”与墨家“兼爱”思想。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亲亲”“仁民”“爱物”。

通俗一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自己的父母亲人,再到对自己周边的人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高度。

孔子倡导“仁”,张扬仁者“爱人”,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

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行“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行“仁爱”的一条根本途径。

所谓“忠恕之道”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大众,提倡博爱。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出无差别平等的博爱。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

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墨子主张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要求人们不分亲疏,无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孔子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他说:“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认认为爱是人内心的真实情感,人总是爱自己的亲人胜过爱其他的人。

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

墨子主张先从爱他人做起,然后他人也回报自己以爱。

他说:“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孔子主张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做起,然后推己及人。

他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就是说对父母的“孝”和对兄弟的“悌”是最真实的感情,因而是“仁”的根本和出发点。

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推广到爱天下的民众,即“泛爱众”,以及世间万物。

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二。

2、从道家“处世之道”谈人际交往。

(1)“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反者道之动”,即事物总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矛盾总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2)以无名求大名、以无用求大用的生存之道。

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

他所说的“无用”是指无用于世、无用于他人;他所说的“大用”是指有大用于己,在他生活的那个战争连绵的时代,这个“大用”就是指保全性命。

今天引申开来,所谓“无用”,可理解为深沉含蓄、不事张扬、不着意求用于世,庄子认为这种态度最有利于保全自己,这就是他所说的“大用”。

(3)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老子提出了两种竞争艺术:一是争众人所不争者,即众人都不要的东西,自己却很看重;众人都想要的东西,自己却不去争。

二是采取迂回策略,进行曲线之争,即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不争为争。

与居卑不争相联系,老子还提出了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柔弱胜刚强。

”柔弱之所以能战胜刚强,是因为柔弱不等于软弱无力,而是指柔和、柔韧,在柔弱的外表下实际上内含着一种坚韧之力。

道家的这套竞争之道告诉我们,竞争自有其“道”,不守其“道”的竞争往往会适得其反;人不可逞强,过于逞强者往往事与愿违。

(4)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

老子认为,唯有虚怀若谷,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

因为虚怀若谷决非内心空虚,而是内藏生机、内含力量的体现。

谦虚包容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因为在包容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5)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活之道。

老子的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生活之道告诉我们要把握“适度”二字。

人要生活得愉快,对于一些身外之物,就不要过分地追求圆满,而要学会自我满足。

满足总是相对的,人可以在满足之中发现不足之处,也可以在不足之中感到满足,这就是一种心理平衡术,是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艺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