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造影幻灯
≤1.3cm。
(2)股静脉瓣膜数≥2,外形呈对称二瓣型。
(3)瓣窦宽径与静脉宽径比值≥1.2。
(4)Valsalva功能试验,瓣膜下有完整的透
亮带。
(三)肌肉静脉
1、腓肠肌静脉 2、比(↑),位于小腿上内 后方(A 正位,B 侧位)
比目鱼肌静脉: 呈长 条状,略带棱形,数量 较多(↑) A 正位, B 侧位
(四)交通静脉
1、直接交通静脉 2、间接交通静脉
小腿间接交通静脉:小腿内 上方,连接于大隐静脉和腓 肠肌静脉之间(↑)。
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方法
(一)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
(1)病人平卧,取7~9号静脉注射针作足背浅静脉 穿刺。穿刺点以选择足背前半部为宜。 (2)踝部扎一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回流,迫使造 影剂进入深静脉。但结扎不宜过紧。
【X线表现】 (1)下肢深静脉内造影剂上行缓慢、密度不 均。静脉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一。 (2)下肢浅静脉广泛曲张、分布紊乱。交通 静脉扩张 扭 曲,并与曲张的浅静脉连接。 (3)侧支循环形成。显示扩张扭曲的侧支静 脉,后者多见于盆腔和大腿段。 (4)作Valsalva试验时,由于深静脉瓣膜已 被破坏,可见静脉血流毫无阻碍地返流到远端 深静脉,股静脉造影剂密度较试验前降低。
(2)下肢深静脉通畅,外形及瓣膜显
示清晰,股静脉的瓣窦呈对称性
鼓出。 (3)小腿内侧无交通静脉可见。
【诊断要点】 以下肢浅静脉曲张为主要症状, 静脉造影显示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
不全,而深静脉及交通静脉搏的瓣
膜功能正常。
二、交通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定义】 小腿或(和)大腿深浅静脉之间的交通静脉 瓣膜关闭不全,导致交通静脉及与其贯通的浅静 脉曲张,而下肢深静脉瓣膜形态和功能正常。 【临床表现】 与单纯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相似, 即浅静脉曲张、活动后下肢乏力及沉重感。当交 通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时,则导致静脉血液由 深静脉向浅静脉的逆流,并引起踝关节平面的静 脉淤血性改变:活动后踝部肿胀,局限性皮肤色 素沉着,并见小腿慢性溃疡。
股骨下段交汇处股静脉瓣膜数,平均3-4对。
(3)股静脉瓣膜的形态:瓣膜多呈对称的二瓣型。 (4)股静脉瓣窦宽径与静脉宽径比值:通常为1.34。 (5)Valsalva功能试验 瓣膜下出现完整的透亮带。
正常股静脉及其瓣膜在静脉顺行造影中的形态
和功能应符合下述标准:
(1)股静脉宽径,男性≤1.4cm,女性
静脉造影的假象及其识别
(1)静脉充盈缺损或充盈不全假象
(2)静脉闭塞假象 (3)静脉狭窄假象
三、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诊断
(一) 周围静脉系统疾病的分类
周
疾病类型
名
称
围
静 脉 系 统
静脉逆流性疾病
单纯性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交通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混合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血栓性浅静脉炎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先天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继发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全征 下腔静脉综合征 Budd-Chiari综合征 Klippel-Tré naunay综合征 先天性股静脉瓣膜异常 颈静脉扩张症 四肢静脉瘤 海绵状血管瘤 蔓状血管瘤
【诊断要点】 呈现下肢静脉淤血的临床表现,包括 下肢浅静脉曲张、肿胀、色素沉着和(或) 小腿慢性溃疡。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显示深 静脉管径增宽,瓣膜存在,但Valsalva试验 和逆行造影检查证实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 不全和造影剂逆流征象。
四、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定义】
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再通过程中,深静脉
1、 造影前先做碘过敏试验,并教会患
者做乏氏试验(Valsalva试验),即深吸 气后紧闭声门用力呼气动作。
造影方法
2、 患者平卧于X线诊视床上,取头高足
低30°斜立位。未检查侧下肢站在20cm 高木垫上,检查侧下肢松弛且不负重。 于踝关节上方及大腿根部分别扎止血带 ,以阻断浅静脉血流,迫使造影剂向深 静脉流行。
通伴静脉瓣膜破坏等X线征象。
二、逆行性下肢静脉造影 (1)病人平卧,局麻下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穿刺针向 头端方向穿刺股静脉,循导丝插入侧孔直形导管 4~5cm,使导管顶端置于股总静脉或髂外静脉之 远端。 (2)造影时病人取60 o斜立位。 (3)以60%造影剂60ml,于1~2min内手推注入。 (4)根据造影剂逆行充盈下肢静脉情况摄片,必要时 作Valsalva试验。 (5)造影毕,拔出穿刺针,压迫10~15min。
(3)造影之际,病人取30 o斜立位。
(4)造影侧肢体避免负重。
(5)以45~50%造影剂100ml ,于3~7min内持续手推
或用弹簧注射器注入。注射速度不宜过慢。
(6)摄取小腿正位(足内翻)、侧位、大腿正位、 Valsalva试验下大腿正位及骨盆正位片。于注 射至40ml时摄小腿片,注入70ml时摄大腿片。 正位片有助于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的观察,侧位 片则有助于胫前静脉和肌肉静脉丛的观察。 Valsalva试验利于观察股静脉瓣膜关闭功能。 (7)采用下述方法有助于髂静脉的更好显示。 ①股静脉压迫法 ②踝关节活动法 ③平卧法 (8)造影毕,应抬高患肢,或快速滴注生理盐水。 拔针后压迫1~2min。
【X线表现】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 (1)全下肢深静脉回流通畅,但静脉管径明 显增宽(超过1.5cm),瓣窦平面的静脉宽径
与瓣窦上下两端的静脉宽径几乎相等。
(2)深静脉瓣膜显示存在,但边缘较模糊,
且相对短小。
(3)Valsalva试验时,可见造影剂由瓣膜间
的裂隙向远端逆流征象。
按瓣膜关闭不全的程度可出现下列X线征象: ①自股静脉管腔中央瓣叶之间的裂隙,造影 剂呈条状逆流至远端。 ②于一侧瓣顺的远端显示透亮区,而另一侧 瓣膜的远端因造影剂逆流遮蔽而无透亮区, 出现瓣膜远端黑白各半的征象。 ③当两侧瓣叶间距离较大,不能扼制逆流时, 可见造影剂自瓣膜近端直泻而下,使股静脉 近端瓣膜上下的造影剂密度较Valsalva试验前 明显降低。
【定义】
局限于股静脉的血栓形成,髂静脉及腘静脉和小
腿深静脉均未累及。
【X线表现】 (1)股静脉充盈缺损或完全闭塞,股深静脉和浅静 脉显影并扩张。 (2)股静脉部分或完全再通时,可见股静脉管壁毛
糙、管腔粗细不一和造影剂密度不均匀,瓣膜影残缺
不全或消失。
【诊断要点】 大腿肿胀并有胀痛,静脉造影显
示股静脉内充盈缺损、闭塞或静脉再
正位片,及骨盆正位片。
造影方法
5、 造影完毕后,拔出穿刺针,压迫3~5 分钟止血,留观病人15~30分钟。造影剂 过敏反应往往难以预料,故血管造影机
房内应备有良好的抢救设备和急救药物
,以便及时抢救。
4、股静脉及其瓣膜的形态和功能
(1)股静脉宽径:男性多小于1.4cm,女性多小于
1.3cm。
(2)股静脉瓣膜数:自股深静脉开口至股静脉与
一、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X线表现】 (1)造影剂在股总静脉平面突然中断 (2)同侧髂外和股总静脉大都不显影 (3)大量侧支循环形成
【诊断要点】
突然出现的一侧下肢明显肿胀,伴
有同侧髂窝和大腿近端内侧疼痛。静脉 造影显示造影剂至股总静脉平面完全阻
断和髂静脉不显影,伴侧支循环形成的
X线征象。
二、股静脉血栓形成
五、混合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定义】 原发性股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和小腿深静脉 血栓形成后继发性瓣膜关闭不全两个复合因素 形成的下肢静脉逆流和静脉淤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与其他类型的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相似,即 活动后有较明显的小腿远端肿胀和胀痛,小腿 浅静脉广泛曲张,常伴有小腿色素沉着或慢性 溃疡。
【X线表现】 (一)下肢静脉顺行造影 交通静脉明显扩张、扭曲,瓣膜影消失,甚至
呈局限性囊状扩张,并与曲张的浅静脉互相连接
(小腿内侧中下段多见),且常与曲张的大隐静脉
连接。在大腿中下段内侧,大隐静脉与股静脉间也
可见交通静脉扩张和功能不全的表现。 直接交通静脉:直接连结于深、浅静脉之间; 间接交通静脉:连结于肌肉静脉窦与浅静脉之间, 从而间接地与深静脉相连。
【诊断要点】
下肢浅静脉曲张,伴有踝部活动后 肿胀,色素沉着或溃疡形成等,静脉造
影显示交通静脉明显扩张、扭曲和功能
不全,而深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定义】 非血栓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总称。 由下肢深静脉高压造成的深静脉管径增宽,以至所 属瓣膜相对性关闭功能不全。此外,先天性瓣膜发 育异常也可导致瓣膜的关闭功能不全。 【临床表现】 患侧小腿肿胀,静止或立位时明显,活动时反 见减轻,但浅静脉广泛性曲张。小腿远端,通常在 足靴区内侧或内踝区有大片色素沉着,或伴有慢性 复发性溃疡。
造影方法
3、 用7~9号头皮针向远心端穿刺足背浅 静脉。先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以 防止血管痉挛和造影剂过敏反应。然后 在2~3分钟内用手推或压力注射器注入 50%泛影葡胺50ml(用60%~76%的泛影 葡胺40ml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
造影方法
4、 在电视监视下,快速分段摄取小腿 正位片(取内翻位使腓总静脉显影清晰 ,而不与胫腓骨重叠)、侧位片,膝关 节正、侧位片,Valsalva试验前后的大腿
【诊断要点】 已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逐 渐出现下肢静脉淤血性症状。与前述的原 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区别 在于下肢肿胀较明显,静脉曲张广泛,下 腹部侧支静脉较多并走向对侧。静脉造影 除深静脉逆流的X线表现外,并显示深静脉 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一,密度不均及瓣 膜破坏等血栓形成后再通的典型X线征象。
瓣膜遭到破坏所引起的静脉逆流以及浅静脉和交通
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继发下肢静脉淤血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患肢肿胀,具有典型的晨轻晚重特点。浅静脉广 泛曲张,通常伴有大腿、臂部、下腹壁和耻骨上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