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
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
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
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
《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是鼎卦。
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
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
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
鼎也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
从金省,父声。
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
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
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
说的便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是进食器。
箸,饭攲也。
从竹,者声。
“箸”是“著”和“着”的本字。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省略,表示煮熟的食物。
箸的金文是(竹,筷子)加上(者,即“煮”,代表熟食),造字的本义是古人在宰牲或祭祀的日子,将筷子插在煮熟的猪头或其它兽头上,以示敬请祖先和神灵钦享他们虔诚的供献。
直到今天,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
勺在《说文》中,是用餐具舀食的意思。
字形像匙中盛物之形,构字方法与“包”字在“勹”中加“子”相似。
所有与勺相关的字,都用“勺”作边旁。
勺的甲骨文是像长柄的盛具,盛具上的圆圈指事符号o,表示盛具上盛舀的食物。
造字本义:长柄巨匙。
金文形象地画出巨匙盛物状。
篆文有所变形。
隶书将篆文的匙状写成“勹”。
三、盛食器
豆,古食肉器也。
从口,象形。
它的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
造字本义为盛食物的高脚器皿。
皿,飯食之用器也。
象形。
“皿”字与“豆”字造字构思相同。
所有与皿相关的字都采用“皿”作边旁。
读音像读“猛”。
它的甲骨文像敞口无盖的高脚盛器。
造字本义为敞口无盖的高脚盛器。
有的甲骨文像有耳的高脚盛器。
有的金文大大夸张了盛器的两耳。
篆文变形较大,将两个提耳从盛器上分离成两竖。
盘,甲骨文(般,即“搬”,运送)+(口,盛器),表示用来端送盛器的大盘子。
金文(般,搬运)+(皿,盛器),用“皿”代替甲骨文的“口”,明确“盘”的“器皿”性质。
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
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木板作成的“木盘”。
造字本义是一种方形、宽扁、平底的集装盛器,通常可以同时盛放几个碗碟,托在手掌上为酒筵端送食物菜肴。
根据瓷、铜、木的原料不同,“盘”可以分别写作“盤”、“鎜”、“槃”。
终上所述,可以看出汉字在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汉字不愧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分析表饮食器具文化的汉字及其形体结构,了解它最初的含义,帮助我们了解各种食具的特点,加深我们对远古文化的情怀,诱发相关的文化联想,唤醒相关的传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