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汉字中有许多的字都与饮食相关,这些汉字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体现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用具考察,探讨汉字中所提体现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当其他生活资料还没有形成之时,饮食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然而,人类的饮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火有关系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饮食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汉字中体现的与火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我们的饮食多种多样,于此相适应,我们现代的饮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炙于火上也。

”《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毛亨传:“炕火曰炙。

”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

“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2.熝,即将食物埋于灰中烤熟的加工法。

从子向上可以看出是直接用火烤鹿肉,由于鹿的个头比较大,因此肉难以烤熟,所以不仅要用火烤,还要埋在灰中使它熟透。

《广雅》:“熝,熅也。

”王念孙疏证:“熝,埋物灰中令熟也。

”今作“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把生的食物放在带火的灰里使其熟。

”现在在农村还在使用这种方法来煨熟土豆和地瓜等食物。

3.焦:《说文解字》:“火所伤也。

”属于会意字,是在火上烧烤鸟类的烹饪方法。

如《玉篇》中说:“焦,火烧黑也。

又炙也。

”我认为古人在烧烤时,把捉来的各种鸟都放在一起烧烤,如果捉到的尿多就多放,反之就少放,放的多的时候因为照顾不到就会烤糊。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再用这种方法了,因此,“焦”的意义变为了“物体经火烧后变黄法脆”了。

(二)间接烧烤间接烧烤就是不直接将事物放在火上烧烤,而是用其他东西作为传热中介,用它把食物和火隔开,让食物渐渐变熟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直接烧烤法更先进一些。

1.庶:“庶”在甲骨文中是象屋中用火烧石头之形,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中指出这就是原始人类普遍采用的一种熟食方法……总之,甲骨文“庶”字是“从火石,石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也即“煮”的本字……“庶”之本义乃以火燃石而煮,是根据古人实际生活而象意依声以造字的。

”这一类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在考古中也发现了实物证据。

根据郭沫若《中国史稿》记载,在前原始社会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过这类烤食物的石头。

在现代社会的农村仍有先把石头烧热再烙饼的。

2.炮:《说文解字》:“炮,毛炙肉也,从炮包声。

”《广韵》:“炮,合毛炙物也,一曰裹物烧。

”以此来看,“炮”应该是形声兼会意字,就是把动物连毛一起用泥裹住放在火上烧烤,等熟了以后就把泥带毛一起拿下来。

如《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连毛包泥煨了它,去毛加火少了它。

”直到现在,有的农村还在使用这种方法。

3.熷:《说文解字》:“熷,置鱼筩中炙也。

从火曾声。

”段玉裁注:“筩,断竹也。

置鱼筒中而干炙之,事与蒸相类。

”熷为形声字,意思是把鱼放在竹筒里烤熟,这种方法是既用竹子做工具,鱼肉里又有竹子的清香味,可谓一举两得,是一种既简便有实用的间接烧烤食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南方,一些饭馆里有的招牌菜就是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

汉民族在逐步熟悉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以后又发明了陶制的器具,比如陶鬲,陶甑,陶缶等,用这些陶制品来蒸,煮食物的方法就和现代差不多了。

现在的瓦罐汤很受欢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随着陶制炊具的推广,人们制作食物的方法也随之变化,于是就有了煮,缹(火在缶下蒸煮食物的意思。

《玉篇》:“缹,火熟也”)等制作食物的新方法。

自陶鬲、缶、甑产生以后,放这些器物的台子也就随之出现,产生下面烧火的“灶”。

二、饮食的用具上面谈到了汉民族的祖先们在烹饪器具上不断出新,有了制作食物的陶器后,储存食物的陶制器具也就随之出现。

这些器具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烹饪食物的器具,盛物的器具和饮酒的器具。

例如1.烹饪器具(1)鼎:《说文解字》中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气也。

”鼎是古代煮烹肉食及盛放煮好肉食的器具。

鼎的形状有圆的和方的两类,圆鼎比较常见比方鼎起源也要早,它的形状为三只脚,两个耳,圆腹,通常是没有盖子的。

方鼎则是四个足,两个耳,方腹。

在古代,鼎是顶级的烹饪器具,从文献上看,以往祭天用“全蒸”炙牲,就是祭牲的时候不加切割;祭祀宗庙用的是“房蒸”就是把牲畜分解成两半。

由此可见鼎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后来用鼎来表示大,如成语鼎力相助,鼎鼎大名等。

(2)鬲,主要用以煮粥的炊具。

《说文解字》中说:“鬲,鼎属……象腹交文,三足。

”鬲的形状是大口,袋型腹,三个足(也有四足的),有的是两个耳,有的有盖,足中空,与腹相通。

早期的鬲是分档式的,形状像是牛,羊的乳房相拼,后期变为了平档式的。

袋型的腹是为了能够使受火的面积更大,使得饭食熟的快些。

春秋战国时期,鬲多以偶数与鼎配合使用,起到陪鼎的作用,最常见的是用二或四与鼎构成五器配合。

(3)甗,蒸饭用的器具,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

上边的构件像没有足的鼎,用来盛食物的,名曰甑。

下边的构件是鬲,蒸水用的。

甑和鬲用箅来通蒸气。

《说文解字》:“甗,甑也,一穿也。

”甗最早是陶制的,商代早期就有了青铜甗,但是数量有限,到商代晚期就盛行起来,汉代时,用釜和甑相配合作为蒸饭的器具,不在用鬲。

2.盛物的器具(1)簋,盛放熟稻、熟黍、等食物的器具。

《说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

从足,从皿。

”都有圆型或方形的底座是簋的形体特征。

有的有耳,有的有两耳,有的有四耳。

在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通常用偶数的簋与奇数的鼎配合使用。

据史料看,统治者配九鼎八簋,王公大臣七鼎六簋,大夫和士则配的更少。

(2)盨,盛放稻、梁、黍、稷的器具。

形声字,从皿,须声。

盨的基本形状为椭方体,鼓腹,圆足,左右各一耳。

有盖,盖上面有足,可以翻过来放置食物。

盨是由簋演化出来的,出现在西周中期,在西周晚期盛行,到春秋初期基本消失。

盨和簋一样,一般都是以偶数成组的。

(3)豆,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具。

《说文解字》:“豆,古肉食器也。

从口,象形。

”豆是古代比较常见的器具,根据原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竹豆,瓦豆,木豆等。

商代晚期还出现了青铜豆并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豆的基本形状为高足,圆腹,腹部深浅不一,有的有盖,有的没有盖,有的还有双耳,也有不少方形豆。

豆作为礼器的一种,也常以偶数成组来使用。

古代时,因地位不同配豆数目也不同。

《礼记》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3.饮酒的器具(1)爵,古代饮酒器具。

商代早期出现,盛行于商代以及西周前期,西周中叶后就比较少见了。

爵为象形字,据《说文解字》解释,因为爵注酒的声音像是雀的叫声,所以爵形象雀。

爵的基本形状是深腹,前端有倾酒的流槽,后面有尖形的尾,旁边有把手,下面有三只尖足,早期为平底的,后来变成圆底的,流槽与杯口之间有单柱或是双柱,有的有盖或龙首。

爵的三只足比较高,下面可以添加柴火来温酒。

柱的作用是在温酒的时候可以方便握住。

(2)角,本义是兽角。

《说文解字》:“角,兽角也,象形。

”《玉篇》:“角,兽头上骨出外也。

”古人充分利用骨角天然筒形特征,角在原始社会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今天我们所知道角的最常见的用处,一是当酒杯,二是作为号角来使用。

角作为饮酒工具,最初的时候是天然的骨角,后来模仿角的形象造出来玉角、陶角、青铜角等。

角的形制与爵比较相似,有鋬,有三足,但是没有流和柱,口部前后都呈现尾形,好像兽的两个角,有的有鸟形的盖子。

《周礼》:“梓人为饮器,勺一升,觚三升。

”可见角的容量是非常大的。

(3)觚,古代饮酒器。

其基本形制是长颈、细腰、侈口,口部与底部都呈现喇叭的形状。

大多数腹部和底座上有突出的四条竖棱。

觚最突出的特征是有棱,因此后来引申指圆木削成的棱形写书材料,《急就篇》卷一:“急就奇觚与众异。

”颜师古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之属……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

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

”(4)觯,古代饮酒器。

《说文解字》:“觯,乡饮酒角也,从角,单声。

”觯的形制一般而言是扁型、长颈、圆形脚,深肚体,还有有盖子的,盖上面有一柱。

《礼记》:“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郑玄注:“三升曰觯。

”《说文解字》:“觯受四升”。

觯没有鋬,因为觚主要是在主宾相互酬谢的时候使用,因为是酬谢,为了表示尊敬,是双手捧觯。

三、汉字中所反映的饮食文化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的民族之一,这一特点也集中体现在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上。

汉民族古老的饮食文化都能在汉字中找到其痕迹。

在汉字中我们可以找到我国古老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通过汉字还可以找到与饮食相关的人们的行事状况,进而可以探究我国人民在饮食方面的传统习惯与礼仪教养。

在饮食文化中,蕴涵着厚重的礼仪文化,如飨,《说文解字》:“乡人饮酒也”。

在甲骨文中就意象化更明显,两边各有一个相向跽跪的人,两人之间有像酒杯的图形。

字形中隐含着古代的饮食礼仪:主宾“飨食”“相向之状”。

飵,《说文解字》:“楚人相谒食麦曰飵。

从食乍声”,意思是楚地的一种用麦饭款待客人的礼仪。

在汉民族的饮食范畴中,“烹饪”这个词意义非凡,它是将食物制熟的总称。

在《诗经》和《易经》中已经出现连用。

烹本来是用水煮物的熟食方法,后来发展成了熟食的总名。

烹,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宗庙的形状。

结合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烹饪的特点,还可以推测出它后来发展的渊源:食物与祭祀的关系。

古代人崇拜神灵,祭拜神灵,为了表达诚心就在祭祀的食物制作上下足功夫。

由此可见,烹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四、结语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其中古汉字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华的载体。

因此,从汉字的结构去探索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包括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而且还包括了生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