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极谱分析法
2/3
id qm t
2 / 3 1/ 6
id p
1/ 2
汞柱压力正比于汞柱高度!
id h
1/ 2
- 40 -
id h
1/ 2
扩散电流与汞柱高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实际操作中,必须保证汞柱高度保持一致。
由于毛细管的内径难以测定,在测定试样与标准 溶液时要用同一根毛细管,以减小测定误差。 扩散电流与汞柱高度平方根成正比的关系是极谱 电流受扩散控制的一个特征,可用于检验电极过 程是否受扩散控制。
汞是液态金属,具有均匀的表面性质。
电解时汞滴不断滴下,电极表面不断更新,可 以减少或避免杂质粒子的吸附污染,且前一次 电极反应产物不会影响后一次金属的析出,再 现性好。
- 28 -
氢在汞电极上过电位比较高,滴汞电极电位负 到1.20 V也不会有氢析出,负电位方向窗口较 宽。
汞能与多种金属生成汞齐,使其析出电位变正 ,可测定碱金属、碱土金属离子。
-6-
重现性好:滴汞电极的汞滴不断更新,工作电极 始终保持洁净,重现性好。电极工作时电流很小 (小于100微安),试液浓度基本上没有变化。
应用范围广:凡在滴汞电极上能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的物质均可用极谱法进行测定。
-7-
章节重点:
伏安法、极谱法的定义。 极谱法的特点。
-8-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
2 [ Pb ]0 0 . 059 Ede E lg 2 [ Pb( Hg )]0
2
Pb2+在电极 表面的浓度 铅汞齐在电 极表面的浓度
当外加电压继续增加,滴汞电极的电位较 Pb2+ 的析出电位更负,由上式可知,电极表面铅离子与 铅汞齐浓度比值变小, Pb2+在滴汞电极迅速还原, 电解电流急剧上升。
- 31 -
第十章 极谱分析法
1. 扩散电流方程式 2. 影响扩散电流的因素 3. 干扰电流及其消除方法
第三节 极谱定量分析
1. 扩散电流方程式
极谱分析是根据极谱波的极限扩散电流来进行 定量分析的,在一定条件下,极限扩散电流遵守下 式:
id K c
公式中 比例常数K 的物理意义不明确!
- 33 -
A-B段 B-D段
D-E段
- 13 -
2.1 残余电流部分(A-B段)
当外加电压尚未 达到 Pb2+ 的分解电压 时,滴汞电极的电位 较 Pb2+ 的析出电位正 ,电极上没有 Pb2+ 被 还原,此时只有微小 的电流通过电解池, 称为 残余电流 ir 。
- 14 -
2.2 电流上升部分(B-D段)
外加电压继续增加,达到 Pb2+ 析出电位时,滴 汞电极(阴极)表面 Pb2+ 还原析出金属铅,并与汞 生成铅汞齐。
Pb 2e Hg Pb( Hg )
此时有 电解电流 通过电解池!
2
- 15 -
阴极反应:Pb 2e Hg Pb( Hg )
滴汞电极的电位Ede用能斯特方程表示:
- 36 -
当汞滴滴下时,电流立即降至零。随汞滴成长 ,电流逐渐上升至最大值,反复进行。极谱仪纪录 的是 整个汞滴生命周期间的平均电流值 ,即:
1 t 6 id ir d id (max) t 0 7
id 607nD qm t c
1/ 2
2 / 3 1/ 6
一定实验条件下, 平均极限扩散电流与被测物 质的浓度成正比,这就是极谱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2
- 21 -
半波电位E1/2:
定义: 扩散电流为极限扩散电流一半时的滴汞 电极的电位,是极谱图中另一个重要的参数!
当溶液的组分与温度一 定时,各种物质的半波 电位是一定的!
半波电位可作为定性分 析的依据。
- 22 -
3. 极谱过程的特殊性
极谱法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电解的分析 方法,极谱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电解过程,主要表 现在:
1. 极谱分析法的发展
海洛夫斯基 (1890~1967)
捷克斯伐克化学家 。
1922年,发明极谱法。
1924年,制造第一台手工极谱仪V301。
1941年,将极谱仪与示波器联用,提出示波极谱 法。 1959年,因发明和发展极谱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4-
大半个世纪以来,极谱分析法在理论研究和实 际应用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普通极谱的基础 上出现了很多新型快速灵敏的现代极谱技术:
尤考维奇方程式:
1934年, 捷克科学家尤考维奇 从理论上推导出 在滴汞电极上的极限扩散电流的近似公式:
ir 708nD qm c
1/ 2 2 / 3 1/ 6
任意瞬间 电流(mA) 电极反应电 子转移数 被测组分扩 汞流速 滴下时间 散系数 (s) (mg/s) (cm2/s) 待测组 分浓度 (mmol/L)
主体溶液中Pb2+浓度
i
[ Pb ] [ Pb ]0
2
2
电极表面Pb2+浓度
扩散层厚度
i K ([ Pb ] [ Pb ]0 )
2
2
- 19 -
2.3 极限扩散电流部分(B-E段)
继续增加外加电压,滴汞电极电位负到一定数 值后,由于滴汞表面的迅速还原,[Pb2+]0趋于零。
滴汞电极的电位完全随着外加电压的变化而变 化,是一个 极化电极 。
Ede Ea U 外
通过控制外加电压控制滴 汞电极的电位,可以使半 波电位不同的金属离子产 生不同的极谱波,在同一 电解质溶液中测定多种金 属离子。
- 25 -
3.1.2 饱和甘汞电极
EHg2Cl/Hg E
O Hg2 Cl/Hg 2
此时溶液主体浓度和 滴汞表面之间浓度差达到 极限情况,即 完全浓差极 化 。此时产生的扩散电流 称为 极限扩散电流 id。
- 20 -
i K ([ Pb ] [ Pb ]0 )
极限情况下
2
2
i K [ Pb ]
从上式可看出,极限扩散电流正比于溶液中待 测物质的浓度,这就是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0.059 lg aCl
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其表面积大,通 过的电流很小,电极表面的氯离子浓度又很高 ,因此电极反应所引起的氯离子浓度的变化可 以忽略不计,Ea基本不变,是 去极化电极 。
注:极谱分析中,一个化电极,一个去极 化电极;而电位分析中两个电极都是去极化电极!
- 26 -
3.2 电极条件的特殊性
-2-
极谱法、伏安法定义之争:
1975年 IUPAC定义:
极谱法:专指在研究电流-电位关系中,使用表 面周期性地或不断地更新的液态电极的一类方 法。(DME,滴汞电极) 伏安法:专指使用所有静止的或固体的电极来 研究电流-电位关系的方法。(悬汞电极、汞膜 电极、玻态石墨电极、固体微电极)
-3-
- 41 -
2.2 溶液组分
id 607nD qm t c
1/ 2
2 / 3 1/ 6
扩散电流与被测离子扩散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
扩散系数与溶液的粘度有关,粘度愈大,物质的 扩散系数愈小,扩散电流也随之减小。 溶液的组分不同,其粘度也不同,扩散系数也随 之不同,因此在极谱分析中必须使标准溶液与样 品溶液组分基本保持一致。
第二节 极谱分析法的 基本原理
1. 极谱法的装置 2. 极谱波的形成 3. 极谱过程的特殊性 4. 滴汞电极
1. 极谱法的装置
- 10 -
电解池:由滴汞电极和甘汞电 极组成。 滴汞电极:上端贮汞瓶,下接 塑料管,塑料管下端接一毛细 管(内径约为0.05 mm),汞 自毛细管中有规则滴落。
直流电源:改变触点,调节两 电极间电压。
被分析物质的浓度一般较小:如果组分浓度过 高,因电流过大导致汞滴无法正常滴落。 注:被测离子电解时存在三种传质方 式:电迁移、对流和扩散 ,相应产生 迁移电流、对流电流和扩散电流。
被测试液中加入支持电解质:消除迁移电流。
保持溶液静止:消除对流电流。
- 27 -
4. 滴汞电极
极谱分析也可以使用其它固体微电极,但一般 采用滴汞电极,这主要基于滴汞电极的如下优点:
电极的特殊性 电解条件的特殊性
- 23 -
3.1 电极的特殊性
极谱分析中,外加电压U和两个电极的电位有如 下关系:
U 外 Ea Ede iR
滴汞电极电位 (阴极)
饱和甘汞电极 电位(阳极)
回路电阻 电解电流 电流很小,iR 忽略不计!
Ede Ea U 外
- 24 -
3.1.1 滴汞电极
- 17 -
扩散层:
由于 Pb2+ 在电极表面的还原,在电极表面附近 存在离子浓度变化的液层,称为扩散层!
厚度:一般为0.05 mm。 扩散层内:Pb2+浓度从外 向内逐渐减小。 扩散层外: Pb2+浓度等 于主体溶液中浓度。
- 18 -
扩散电流大小:
由于滴汞电极表面电极反应速率很快,而扩散速 率较慢,所以扩散电流的大小决定于扩散速率。 扩散速率与扩散层中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因此 扩 散电流 i 的大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 42 -
2.3 温度
id 607nD qm t c
1/ 2
2 / 3 1/ 6
都受温度影响!
扩散系数受温度影响最为显著,温度愈大,扩散 系数愈大,扩散电流也随之增大。 实验证明,溶液的温度升高1℃,扩散电流增加 1.3%。 必须将溶液温度的变化控制在0.5度范围内,以使 扩散电流因温度变化所引起的误差不大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