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首先理解为何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继而回顾授导型教学和探究型学习,并对两者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概念、重要意义和主要环节。

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确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规律性知识。

但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知识呈爆炸性增长,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所呈现的各种矛盾,特别需要综合素质强、能不断吸收新知的创新型人才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而新课程教学改革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旨在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模式,为其建构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从而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即是人们借鉴科学研究的形式,在总结发现式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而提出的一种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了便于描述,本课程将一般的教学方式归纳为两种主要类型,即授导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也可称为探究型学习。

本课程对于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刻意区别。

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既包括探究型教学方式,也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

为了便于统一,除了有特殊的语境需求外,我们统一使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

授导型教学:
授导型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与演示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获得对现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围绕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问题解决过程,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学习方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开展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素质,在多元评价体系的支持下全面积极地评价学生,有利于激发其巨大的学习热忱,在相互配合、友好协作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获得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达成隐形、终极化的教学目标。

因而,相较授导型教学,研究性学习有着独特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确定课题、组织分工、收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解决方案、评价与展示作品等几个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