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认知语言学的语境观谢 应 光(重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按照认知语言学,人的心智是体验的,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

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境;经验主义;心智;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36(2003)03-0103-05语境是语用学中常用的概念。

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化被认为是语言意义和语法的基础,这似乎与语境概念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认知语言学自有其独特的语境观。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Langacker(1997)曾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认知语义学的语境基础”,说明语言意义的概念观为什么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以语境概念为基础。

他(1997:240)指出,虽然认知语言学以对心智的研究为中心,但也可以把它描写为社会的、文化的和语境的语言学。

本文的目的是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

一、经验主义的语境观语用学中关于语境的论述很多。

例如,有人把语境看作是上下文,即单词或句子前后出现的语言材料;Searle把语境定义为对理解话语所必须的一组背景假设;(Ungerer&Schmid:,1996:45)Levins on(1983: 22-23)指出,语境指的不是话语的实际情景,而是所选择的在文化和语言上与产生和解释话语有关的那些特征;S perber和Wils on(1995:15)则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是听话人对世界所作的假设的一个子集,正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客观世界的实际状态影响对一句话的解释。

在这个意义上,语境并不局限于直接的物理环境或前面刚刚说过的话语,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往事的回忆、一般性的文化假设以及对说话人心理状态的猜想都可以在对话语的解释中起作用。

虽然上述关于语境的论述也提到了理解话语时的一些主观因素,但R obins on(1997:256)指出,语用学中关于话语理解的假设一般都体现了客观主义的立场,即在谈论语言时,把语言中的规则和结构假定为关于客观世界的客观事实,假定它们是真实而独立于观察者的,把根据这种观察立场所创立的结构转变为心理的结构。

认知语言学采取经验主义的语义观对客观主义持批评的态度。

而Lakoff和Johns on (1980:192-193)否认有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他们指出,真理是相对于我们的概念系统的,而我们的 收稿日期:2002-11-06作者简介:谢应光(1949—),男,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概念系统又是以我们在与其他人和我们的物理以及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取得的经验为背景的,并且不断受到这些因素的检验。

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们在环境中起作用,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取得经验;这种经验在他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某些调节行为,而这些调节又影响他们后来在环境中的作用。

因此,人们的认知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即语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而与人们的概念系统有关。

Langacker(1997:234)指出,说话人对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这种相互作用发生的语境是有所领悟的,否则就不能成功地参与这些相互作用,语境也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如果心智是空洞的、或非领悟性的,它就没有发起相互作用的理由,也没有确定说话内容的基础。

同样,说话人不能感知或完全没有注意到的语境因素也不会被包含在所说话语的意义中。

例如,一只被说话人看见潜藏在院子里的猫可以是包含在他说的The birds are probably safe这个句子的意义中的语境知识中的一部分,而说话人觉察不到的贯穿整个场景的无数中微子则不会是语境因素。

因此,说话人在说话时的心智并不是与相互交流时的语境不相干,而是积极地参与观察、解释和影响语境,使语境融入到认知领域当中。

这种被说话人领悟到的语境不管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都是提供语言结构基础概念化过程的一个至关紧要的方面。

Ungerer和Schmid(1996:46-47)区分了情景(situation)和语境(context)这两个概念。

他们所说的语境属于心理现象的领域,而情景则指“真实世界”中的事态。

他们把情景定义为“真实世界中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把语境定义为一种“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他们用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句话来说明这种区分。

这里的情景是由四个物体组成的,即一个男孩、一座沙塔、一只水桶和一把铲子,这四个物体通过男孩的活动相互作用。

当这句话被听话人处理时,其中的boy、sandcastle、bucket和spade这几个单词就在听话人的头脑中激发起相应的认知范畴,即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物体的心理概念。

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这些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表征。

Ungerer和Schmid所说的语境就是指这种认知表征。

他们还指出,语境(即这种认知表征)并不是孤立的心理经验,而是以至少两种方式与存储在人们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

一方面,检索长期记忆中关于所涉及范畴的具体的语境知识。

这样,听话人在理解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个句子时,就会把记忆中的“塑料桶”挑选出来作为在这个语境中的“水桶”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把“儿童铲”挑选出来作为在这个语境中的“铲子”这个范畴的典型成员。

另一方面,当前的语境会引发长期记忆中与当前语境有关的其他语境。

听话人在理解上句时,除上句所表达的内容之外,还会想起关于“沙”和“沙塔”的其他方面的经验,也可能会联想到一些相关的范畴,如“水”、“手”、“贝壳”、“塔楼”和“护城河”等等,还可能联想到所有这些范畴之间经常发生的相互作用,如“挖沙”、“修塔楼”等等。

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现象,我们都有过大量相关的经验,并在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相关的语境。

所以,各种认知范畴并不仅仅依赖于当前直接的语境,也依赖于与之相联系的一整套各种语境。

Ungerer和Schmid(1996:47)用“认知模式”这个术语来指属于某个领域的所有存储起来的认知表征。

认知语言学强调的是人的心智和经验在构建语境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境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语境是一种认知表征,是与说话人(或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经验密切相关的。

这就是经验主义的语境观。

“激活”语境观二、如上所述,认知语言学认为语境属于心理现象的领域,是与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直接联系的。

Langacker(1997:235)指出,词语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们“激活”(ev oke)了多种知识和经验领域。

上面关于The boy was building a sandcastle with his bucket and his spade这个句子的讨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Langacker还指出,说话人对语境(包括话语方面和相互作用方面的语境)的全部领悟构成语言意义的基础,因为语境的任何方面都可能被激活起来,成为词语的实际语义值的一部分。

Langacker曾把他的认知语法的核心概念“认知域”((cognitive)domain)定义为“刻画一个语义单位的语境”(a context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semantic unit)。

(Ungerer&Schmid,1996:46)一个词语就是因为它激活了一组认知域并对这些认知域的内容加上了某种解释才是有意义的。

任何种类的概念化都可以起认知域的作用,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知识的任何一个方面原则上都可以被激活起来,成为在某个特定场合理解表示这个事物的词语的一部分。

语境和词语的意义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Violi(2000:114-117)从外部视点和内部视点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从外部视点看,语境可以被看作是按照一种图式化的指向性以某种方式修饰词语意义的某种东西。

语境激活一个词语意义中的某些特征,而让这个词语意义中的另外一些特征隐藏在背后。

Violi用book这个单词来说明这个问题。

book的意义中至少包含如下特征:(1)可觉察到的物理特征(如它是一种固体物品,它的典型形状和尺寸,它是由纸制成的,它包含书面文本等等);(2)功能特征(用于阅读等);(3)历史特征(如它是一种人工制品,由某人写成,它的印刷、制作、销售过程等等)。

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些特征只有一些被激活起来。

(1)a.John read the book.b.John burnt the book.c.John threw the book against the window in order to break it.(Violi,2000:115)(1)中的3个句子分别激活book这个单词的不同语义特征。

(1a)激活的是“书”的功能特征(可以被人阅读);(1b)激活的是“书”的一种物理特征(它是由纸制成的,因此可以被燃烧);(1c)激活的是“书”的另一种物理特征(它是一种固体物品)。

(1)中的各个句子分别提供的语境选择了“书”的某个语义特征,把它推到突出的位置,而让“书”的其他语义特征处于“休眠”状态,处于等待被激活的状态。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把一块平滑的岩石称作“椅子”。

这时,关于“椅子”形状的所有特征都被隐藏起来,而只选择了“椅子”的功能特征,即“某种可以坐的东西”。

Violi(2000:115)指出,确定事物必要的和充分的语义特征常常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就是语境总是能够取消这些语义特征中的至少一部分。

但是,强调语境能够选择词语的某些语义特征,而让另一些语义特征隐藏起来,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每个单词有它自己的语义潜在性,并不意味着意义完全是由语境决定的。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每个单词都有自己的语义潜在性,才使语境有可能在这种潜在性中进行选择。

Violi(2000:116)指出,语境并不只是从外部修饰或限制词汇意义的某种东西,它也是一个词项在话语中出现时所创造并引入话语的某种东西。

也就是说,我们不仅应该看到语境对词汇意义的选择作用,还应该看到单词本身也能够激活语境。

因此,Violi提出,不仅应该从外部视点看待语境,也应该从内部视点看待语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