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职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学校 班级 考号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平鲁区职业中学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职高三年级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注意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纤(qi ān )维板 亘(g ēn)古未有 从(c ōng)容 曝(p ù)光B 、联袂(m âi) 牲畜(ch ù) 僧(s ēng)多粥少 瑰(gu ī)丽C 、粗犷..(ku ...à.ng) ...可.(k ..ě.).汗. 参与..(y ..ǔ.) .禅.(ch ...á.n)..让.D 、畸.(j ..ī.).形. 荷.(h ..â.).枪实弹... 取缔..(.t .ì.) .人声嘈...(c ..á.o)..杂.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脉博 编纂 惹是生非 桀骜不训 B 、震惊 神洲 唇枪舌剑 再接再厉 C 、寂寥 华诞 寥若晨星 色厉内荏 D 、妨碍 磋商 名列前矛 杀身成仁3、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

② 是可杀人的,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言可畏”。

③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但是,现在想起来,他内心深处还感到 ④美国不断以各种名义动用军事力量干涉别国事务, 成了世界警察。

A 、锋利 流言 内疚 居然 B 、犀利 流言 歉疚 俨然 C 、锋利 谎言 歉疚 居然 D 、犀利 谎言 内疚 俨然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场几十年难遇的大雪灾中,湖南省首当其冲....,全省一百多个县市区,近三千万人不同程度受灾。

B 、车到山旁,振聋发聩....的瀑布就把我从沉思中一下拉回到现实,我不禁惊叹于这大自然的伟力。

C 、学习是艰苦的,必须付出劳动和汗水,要克勤克俭....,持之以恒。

D 、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她没法让一个有钱的人了解她,认识她,娶她,爱她。

B 、读他的诗会使人感到行云流水般流畅自如,感情宣泄不急不火,语言简约通达,给人亲切、自然之感。

C 、每当到了消费的地方,很少露面的导游突然变得热情起来,不厌其烦地游说旅客烧香拜佛和购买土特产品。

D 、大会以后,很多企业领导端正了态度,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完了?”赵太爷不觉失声地说,“哪里会完得这样快呢?” B 、鲁迅先生写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C 、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找到什么样的美木?植物学家了如指掌。

D 、父亲的《背影》为什么给朱自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 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行为偏僻性乖张 这是一个极其偏僻的地方B 、我带了外孙女过去倒也便宜 他调到这里工作,比过去便宜多了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他今天病了,所以没来参加这次会议D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8、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涉及的人物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A 、白居易 周瑜 孔丘 项羽B 、白居易 苏轼 孟轲 项羽C 、白居易 周瑜 孔丘 刘邦D 、白居易 苏轼 孟轲 刘邦9、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 、但花下也少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上顶着大辫子……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C 、“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莫名惊诧”,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D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韩愈,倡导与骈文相对的散文,主张文以载道,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念奴娇”、“水调歌头”、“沁园春”等都是词牌名,它们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

C、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蓍,歌诗合为事而作”。

其著名的叙事长诗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长篇七言律诗,篇幅较长,容量圈套。

二、文言文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1、下列句子中的“善”与“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D、此其父善游12、下列句子中的虚词“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欲之南海②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③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④秦人不暇哀,而后人哀之⑤项伯及夜驰之沛公军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⑤/②④/③⑥D、①⑤/②⑥/③④13、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驻军)B、从此道至吾军(军营)C、而听细说(诉说)D、故幸来告良(幸亏)1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合从缔交,相与为一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嬴粮而景从D、君子生非异也15、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客从外来,与坐谈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C、洎牧以谗诛D、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三、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16——20题。

(18分)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晏子的名字),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坐:犯罪)?’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到)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所:可以。

熙:同‘嬉’,开玩笑)也,寡人反取病焉。

”16、指出下面句子属什么文言句式?(4分)①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属②王曰:“何坐?”属③缚者曷为者也?属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属17、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有误的是()(3分)A、齐国人善于做强盗吗?B、只是叶子相类似,它们果实的味道是不同的C、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两地)的水土不同啊。

D、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擅长做强盗么?18、楚王想借“缚者”是齐国人,是强盗来达到侮辱晏子的目的,他的思维推理过程是怎样的,在下面三个思维过程中,选取推理荒谬的一项是()A、一个齐国人是强盗,可见所有齐国人都是善盗。

B、齐国人善盗,因此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C、晏子是齐国的宰相,辅佐齐国国君治理齐国。

D、齐国民风如此败坏,晏子当然无能。

19、晏子以橘、枳比喻“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其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什么,摘下文中的原话。

(3分)20、“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里的“水土”指的是楚国的(最多4字)(2分),联系“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这句话的含义是(3分)四、现代文阅读(共22分)泰山日出的文化底蕴刘凌天下名山都有壮丽的日出景观,而惟泰山日出最负盛名,个中原因,颇耐寻味。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泰山日出特别壮美;之所以如此,有取决于其特殊的天文、地理和气候条件。

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文化原因呢?一般认为,在古代游牧时期,就已经产生天体崇拜。

由于太阳对作物生长和气象变化影响重大,因而太阳崇拜到农耕时期便获得普遍发展、大汶口文化曾出土以山承日的陶器符号,从而表明了太阳崇拜和高山崇拜的融合。

《春秋事类谋》有“泰山失金鸡”的传说,郑玄注称其为“岳之精”。

金鸡又称金乌、金鸦,均为太阳象征。

那么,太阳崇拜为何又特与泰山崇拜相结合呢?首先在于泰山特殊的地理方位,即处于中国的东方。

所谓“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泰之所”(《文献通考》);“东方重天地之气,以方位别五岳,是为天之东柱”(《岳史•形胜考》诗注)。

而东方又恰是太阳升起的方位,主阳。

故《说文》释“东”为“从日在木中”,《晋书•五行志》称“说日木,东方也”。

东,就是太阳在树木间冉冉升起。

泰山为东岳,自然与太阳关系更为密切,故有“泰山金鸡”之说。

作为泰山主神之一的泰山大帝,就源于始祖神化了的太阳神“金虹氏”“太昊氏”。

另一位主神碧霞元君(俗称老奶奶),与“玄女”有渊源关系,也与太阳崇拜有瓜葛。

正因泰山崇拜将东方崇拜与太阳崇拜相结合,所以泰山大帝又称“青帝”。

东方于色主青,青为生命色,泰山神又是东方神,生命神。

而体现这两种崇拜最充分、最生动的景观,自然是泰山日出。

其次在于泰山临近东海,以及由此带来的大海崇拜。

虽然泰山距海岸线尚有不小距离,在泰山上也根本看不到大海,但较之其他名山,它毕竟距海最近。

因此,古人每联称“海岱”。

苏辙有“聊欲观海岱”的诗句,叶份有“海岱争崇深”的跋文。

在人们的经验中,太阳又是从大海中升起,所以有“金乌海底初飞来”(韩愈),“只等金鸦浴海时”(杨万里)之类的诗句。

正因泰山临近东海,加之泰山云海颇似东海波涛,因之人们即使明知泰山难见大海,还是乐于沉醉于“观海”幻象。

故饵山中有“登岱观海”题刻,有“青帝宅宫,表海于东”的碑赞。

人们宁愿将云海想像为海水,将泰山日出想像为东海日升。

请听诗人的纵情讴歌:“夜呼日出观海东,再为斯世开鸿蒙”(段辅),“日出东海几千里,茫茫不辨云与水”(于慎行)。

站在泰山顶上,看东海日出,该是何等壮观啊!正因为作为中华文化之一的东夷文化是一种海岱文化,作为一种农业文明,太阳崇拜与东方崇拜已积淀为国人的集体意识,因而人们对凝聚上述深层心理的泰山日出景观便情有独钟。

1.“泰山日出最负盛名,个中原因,颇耐寻味。

”作者认为“个中原因”具体指什么?(答案不超过40个字)(4分)2.“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更深层、更根本的文化原因呢?”“那么,太阳崇拜为何又特与泰山崇拜相结合呢?”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3.(1)文章第三段“泰山金鸡”传说有什么作用?(5分)(2)文章第五段古人题跋、诗句、碑文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4.下面对文中字句的理解、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开头用对比法,突出泰山日出的与众不同,虽无疑问句,却暗含问题,颇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