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评述(一)/s/blog_59f78ef30100alkk.html(2008-09-03 15:31:59)转载▼标签: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杂谈分类:文化深呼吸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群”等新名词频频闪现。
这些新名词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这说明在国家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高。
这既是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的要求。
十七大把文化和文化软实力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给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文化产业化的一条必经之路,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因此,研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理论综述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一样,培育发展壮大离不开对一定资源的占用、加工和开发。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关注的是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就是如何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转变成可用于市场交换的商品和服务,最终使文化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被挖掘出来,形成物质财富,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1。
吕庆华在其研究中指出,文化资源是现实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朱来常引用法国人即可的名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作书名,说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经济战略意义。
冯久玲认为文化是资本,文化是好生意。
亚洲应充分利用古老的文化资源(资本)进行产业运作,创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全面推动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程恩富探讨了文化作为一种资源的物质、精神属性。
任敏从“文化资源大国与产业小国”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的缺失。
开放的心态才能造就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文化这个问题上,借鉴就是无偿借用;谁的借鉴能力强,谁就会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的作用,与现实的文化创新能力成正比。
王仲尧4提出了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两个不同点:一是文化资源可以被无偿使用;二是文化资源可以被反复使用,具有独特的叠加效应。
在有些情况下,越被开发利用,越充盈丰富。
同时,文化资源也具备与自然资源的共性,都要依赖特定的开发过程、技术手段。
文化资源不是天然的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创造、创新,才能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
意识到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那应该如何来开发?任敏提出开发的关键在于文化与市场的结合。
文化之所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商业化,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丰裕社会的到来,文化成了公众生活中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消费方向,并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反过来,以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为基本内涵的文化产业,不仅为了自身的牟利动机而渗透文化原创环节,推动文化发展,也成了普遍落实公民文化权益的现实手段。
周正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方式。
可持续开发就是要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和谐利用,实现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和破坏的开发。
可持续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灵魂。
我国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资源利用的封闭性比较突出,因此,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要特别注意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同时,我国大量的文化资源中有不少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开发利用中要强调资源的保护。
如何来平衡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各方效益?这就涉及到了文化资源开发的效益评估问题,应当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二是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三是资源保护优先的原则。
麻挺松则从资源整合的角度来阐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部门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多种文化产业资源之间的整合以及文化产业资源与非文化产业资源之间的整合。
要做到这些整合,需要解放思想、产权改革、体制创新,同时还需要有立法保障。
二、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评析文化资源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体系,例如,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与活态文化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与非宗教文化资源,显性文化资源与隐性文化资源,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资源,等等。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可划分为可再生文化资源和不可再生文化资源;从统计评价的角度,文化资源可以分为可度量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文化资源。
吕庆华认为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按历时性可以分为文化历史资源和文化现实资源两大类。
文化历史资源主要是指前人创造的物的凝聚,按是否有实物性形态可分为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
文化现实资源是指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的转化,其核心要素是知识和智力,按物质成果转化的智能含量,又可分为文化(现实)智能资源和文化(现实)非智能资源。
因此,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主要分为文化历史资源的产业开发和文化智能资源的产业开发两大类。
1、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文化历史资源包括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历史资源通过旅游、艺术、音像、影视、出版等开发,相应形成现实的旅游业、艺术业、音像业、影视业和出版业。
(1)、文化历史资源的旅游业开发对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是目前文化资源开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之一,也是最能显现经济效益的开发形式之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这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文化历史资源的旅游业开发有几种形式。
首先是文化历史遗迹资源的开发。
遗址资源包括古人活动遗址、古城遗址、古战场遗址、名人活动遗址、古道遗址等。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自商周以来,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古城遗址、古战场遗址、古道遗址,例如殷商都城殷墟遗址、丝绸之路,等等;同时,由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中国历史上做出卓越贡献和留下不朽作品的名人也数不胜数,例如山东曲阜孔庙,延续2000多年,举世闻名。
这些历史遗迹留给了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它们开发成为旅游地,是对文化与文明的传承,是对古代文化的现代传播。
同时,游客也容易对这些地方产生兴趣。
其次,文化历史建筑资源的开发。
我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历史建筑资源一般包括宫殿,如北京故宫;楼阁,如武汉黄鹤楼、圆明园的文源阁;城防工程,如长城;古城镇古村落,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古代园林,如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
许多旅游者在旅游体验中都需要一种“真实性”,但是这种真实性不必是现实性。
真实性是一种社会结构,它是部分地由个体本身的知识及其参照系所决定的。
9许多旅游者都对文化遗产感兴趣,但并不是说他们过去都对这些文化遗产资源有相当多的了解,反而大多数的人只是有极少的知识,或者仅限于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所以,他们可能愿意通过旅行来使他们关于某一目的地的“模式化印象或浪漫印象”得到强化或经受挑战。
有国外学者认为,人们去参观文化遗产吸引物,无论是古城遗址、古战场遗址、古代建筑、园林等等,实际上都是在寻找有关过去的模式化印象。
旅游是关于重新肯定的,而不是关于改变的;而且构成旅游的文化历史资源被转化成为一种符号系统的要素。
因此,许多文化历史资源是以某种牧歌式的风格呈现给大众的10。
而实际上的污染、环境破坏等,则不是旅游者能轻易进入的体验背景。
因此,许多旅游者希望在遗迹、遗址地体验到他们乐于相信是真实性的东西,却不一定是现实性。
许多的文化历史资源由于年久失修、战争破坏等原因已经几乎不存在了,因此就出现了许多在遗址基础上的重建,或者仿建大型的主题公园,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这种对于“真实性”的体验。
这既能吸引游客,又能利用遗址或古建筑的影响力,发挥资源的效用。
第三,文学艺术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一是文学书法。
中国古代闻名于世的文学作品非常多,许多旅游圣地,就是因为著名的文学作品而游人如织。
例如湖南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兴盛,山东梁山风景区则是因为《水浒传》而扬名。
而中国书法艺术举世无双,许多风景名胜区的独特书法艺术,如匾额、楹联、诗词等,给旅游景点增添了中华文化历史的神韵。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使绍兴的会稽山成了书法艺术的圣地,许多游人专门为了一览王羲之的墨宝而前往此地。
二是古代艺术,包括艺术遗迹和艺术遗物两大类。
艺术遗迹是指地上或地下的古代建筑附属装饰,分为古代壁画和古代雕塑两类。
中国的古代壁画和雕塑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艺术遗物主要指经过艺术加工创造的绘画、雕塑、碑刻书法作品及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中国著名的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馆等都收藏了大量的文物,面向游人开放,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第四,文化民俗风情、宗教资源的旅游业开发。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模式主要有6种:原生自然式、集锦荟萃式、仿古再现式、原地浓缩式、短期流动式、主题附加式。
例如,民族文化是云南的主文脉,采用“原生自然式”开发建成的云南民俗文化村,已经成为昆明旅游线路上的必游景点。
现在利用文化民俗资源来开发旅游的项目越来越多,市场反响也较好。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特定的群体具有吸引力。
例如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不仅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还是藏族历史文化的集中地,因此前往西藏旅游的旅客一般都会参观布达拉宫。
(2)文化历史资源的艺术业开发中国文化艺术积淀深厚,异彩纷呈,深受世人喜爱。
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性开发,具有很大的前景。
这包括文化历史资源的表演艺术开发和工艺品开发。
表演艺术涵盖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
艺术品有陶瓷、铸锻、雕刻工艺,等等。
这些资源都富有历史和民族特色,亟待发扬光大。
在已有的开发项目中,运作得比较好的有民族歌舞《云南印象》,它主要由农民表演,注重民族歌舞的原生态,同时以民间资本投放于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先后在昆明、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几百场。
不仅如此,《云南印象》还被更名为《寻找香格里拉》,经过再加工、再提炼,提升了艺术性和观赏性之后,走出国门,在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举行了上百场演出。
民族歌舞文化历史资源的自主品牌创意开发,《云南印象》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3)文化历史资源的音像影视、出版业开发文化历史资源的音像影视、出版业开发,不像旅游业受到时间、交通和经济实力的制约,也不像艺术业受舞台等即时性消费的限制,因此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现代科技音像制品,可以通过图像、文字、音乐、语言等再现风景名胜、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音乐舞蹈、地方戏曲等,图文音像并茂,形象生动。
例如,近年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已经被拍摄成电视剧、电影等,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还有不少国家向中国购买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