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

从海昏侯考古发现看中国公共考古学发展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经过近5年清理发掘,已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形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引发了人们众多的探究和关注。

原本很小众、学术的考古发掘,是如何在4个多月里,发酵成了一桩人人刷屏的社会事件的?一夜之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位只当了27皇帝的海昏侯,人人变身成为历史爱好者,关切着考古事业发展,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海昏侯考古发掘的成果巨大,是目前发现结构最完整、布局最清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园,更是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另一方面是海昏侯本身,一生坎坷传奇,在世33年间曾经历王、帝、侯三种身份的转变的人生经历,是人们出于猎奇心理便更多的去了解相关背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使然,而我们在这里要谈的是这其中公共考古学发展极大的推动作用海昏侯墓考古发现历时5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100万平方米,发掘约1万平方米。

发掘过程中,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发掘清理现场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提升了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遗产保护展示的含金量。

整个发掘过程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考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文物保护水平,代表当今中国第一流的展示水平。

墓园的考古发掘有10余家单位跨学科合作,运用科技手段全程提取和记录信息。

在考古调查和发掘前期,大量使用了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将调查资料完整信息化。

现已初步建立起了海昏侯国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

发掘过程每个时间节点,都采用三维技术进行扫描测绘和记录。

大范围长时间高精度扫描,既确保最真实留存文物信息,又快速制图、快速分析,有效支持了对现场遗存的分析判断。

所有发掘工作都以世界遗产的标准指导考古发掘,为今后大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

在文物进一步保护利用方面,江西考古所已经和故宫博物院合作开展文物修复工作。

从2011年3月江西省文物局提出对该墓葬进行抢救发掘的申请,国家文物局研究后批准该申请,并要求对墓葬周边区域开展考古调查。

2011年,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周围方圆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及其墓园进行了重点调查和钻探。

2012年、2013年先后发掘了1座车马坑、3座祔葬墓,解剖了2 座园门、门阙及各式墓园建筑基址,2014年发掘主墓,完成封土和墓室内填土的发掘,到2015年12月对主墓进行发掘,可以说,海昏侯墓发掘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极大的牵动着社会公众的神经,到2016年3月,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便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展出,这紧凑的时间发展不同于以往考古现场出土文物要经过文物库房统一修复,并做好研究后才能与观众见面,这样大约需要五六年时间,而这样五六年过后,公众对出土文物的了解热情就不再如发掘时那么高,而海昏侯墓发掘一个月后,便在江西省博做了一次专题展览,并且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不仅在关键节点进行多次电视直播,央视等一些主要媒体全程持续跟踪在考古第一线报道考古发掘进展,公众通过电视直播便可以了解考古一线的最新动态,掌握考古现场第一手资料,公众可以与现场的考古队员在同一时间看到出土文物,一同发出惊叹,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同样的等待与惊喜,海昏侯墓考古发掘进入主椁室清理阶段后,考古工作者更是主动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展示出土文物和发掘进展,让公众能够直接感触到考古魅力。

而且尝试“边发掘边展示”,在遗址不受损害的情况下,在发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做了一点宣传的设施设备,比如在现场设置了一些介绍版面、材料,在墓园里还设了游步道,能让人比较完整地理解整个墓园的发掘。

以满足公众对考古文化的探知需求。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出土文物第一时间呈现给公众,这在全国考古史上极为罕见,也更好地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关注度和文物保护意识。

这是第一次,一项考古发现的“配套设施”如此完美,事实上,海昏侯墓并非一夜爆红。

去年海昏侯墓刚公布时,大家还没啥兴趣,因为名气不如前年的隋炀帝墓和上官婉儿。

但是接下来,随着“火锅”、五铢钱、金器,直到主棺柩的发掘,大家的热情被吊得越来越高,海昏侯墓透露出的文物信息非常大,也意味着文物保护的任务很重,所以受到社会更高的关注度。

这很大程度上也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媒体,同步发布消息有关。

在网络时代,互动的空间和可能性也越来jj越大。

通过各种新网络媒体也成为公众了解海昏侯墓的发掘情况的途径,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进行展览时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随后在江西省博物馆作为主题展览至今,更是吸引了大量的民众来省博参观,参观博物馆在社会公众眼里也成为一件时尚的事情,专家表示:这次发掘,代表了考古学的发展方向,有标本意义。

这个“标本”,指的是如何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把考古发现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

也许,这就是考古学的发展方向,兼具学术性和社会性。

那么这就是公共考古学。

公共考古学其使用语境与文化资源考古直接相关,包括文化资源管理合规过程,考古教育,公共阐述等行为,其发生场所包括学校,公园,博物馆等,包括考古行为中所有与公众互动的内容或可能存在互动潜力的内容,针对公众与考古职业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从早期的“灌输模式”,到随后趋于尊重公众视角的多元化,即“多元模式”前者认为公众只有在专业者指导下才能认知考古知识,专业者和非专业公众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后者则更多的强调公众的能动性,认为考古行业应当改变从考古“本位”出发来对待公众的态度,而应当努力去满足公众的教育,社会,文j化等方面的需求,这两种对于公共考古学的基本认识框架构成了公众考古研究的主体。

基于后面的多元模式,目前的公众考古研究更加关注“公众”群体的构成,公众对于“去”的看法,使其形成现有看法的现当代社会背景因素,公众对于考古职业者所提供材料的“再解释”(古物在公众头脑中的意义生成过程)以及公众利用“过去’方式等,而海昏侯考古发现全过程紧密贴近公众,拉近公众与考古活动的距离,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和资源,最大程度地把考古发现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让公众明白考古也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让公众更过加理解考古活动,理解考古学,理解考古工作者,也是考古成果可以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这是中国公众考古学的一大步发展,也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公众考古研究致力于提高考古行业本身的社会化程度,即考古研究活动不能脱离群众,研究如何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解决或缓解由行业特征所引发的社会冲突问题,如遗产权利问题,遗产归还问题,文化认同问题和一些伦理的问题困境,从而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寻找和调整考古学本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位置,而海昏侯这次考古发掘便做了一次极好的示范,为今后大遗址的发掘保护展示和公众结合提供科学依据,从近些年来看,中国对公众考古学的解读方式较为分散,但总体上,开始出现由国家通过考h古遗址公园,宣传日,遗产实践,媒体传播,和相关社会活动促进考古资源社会化的尝试,海昏侯考古发现的社会公共传播影响力的增强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进行尝试的初步成果。

媒体传播在这次考古发掘公众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公众想要了解的,考古学家就得面对,而考古学家发现的东西,也要借助媒体平台去展示。

考古活动的接地气化和民众对文化的需求在媒体的联通下的到实现。

目前虽然对公众考古的内涵和外延莫衷一是,但是公众考古绝不仅仅是考古工作、考古知识或者考古学的普及。

除了普及之外,至少还应该包括:1.对考古学和社会其他领域、学科、公众关系的研究2.在公共视角下,考古学和考古工作如何改进自身? 3.社会力量如何参与考古学建设。

还公共考古学有将向何处发展?这些都是现在公共考古学所存h f在的问题,并且是我们需要研究去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公共考古学研究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众考古理念建立在公众考古学的基础之上,就像田野考古学中地层学的使用要建立在一定的考古地层学理论之上。

公众考古学虽然身披“考古学”的外衣,但其本质是社会活动。

碍于学术共同体的僵化和知识结构的单向度,在通识考古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开展的前提下,中国的公众考bc古理念本身便不会有太大的进步。

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考古学者与《盗墓笔记》小说粉丝的战争中,大量考古学家在没有对《盗墓笔记》的亚文化粉丝群体“下马看花”的前提下就预设了一个想象的“盗墓群”,因为反身性而进一步加深了考古学—公众的二元对立。

由于中国自己搞自己的考古学以及社会状况的复杂性,公共考古教育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最后,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最大的社会现实就是“镶嵌进化”痕迹明显,也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并存。

在此基础上,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公众考古”模式,也没有任何一套理论可以有效说明和指导一切公众考古实践。

因此大量的公众考古实践是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但这种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受到考古学家自身和民众文化素质的双重限制,导致中国公众考古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实践上都发g展甚缓。

因此,总体来看,中国公众考古还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要打破这种结构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首先,要从考古学内部推行知识系统革命,去考古学知识的神圣性,去学习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其次,要充分尊重公众,将公众视为个体而非群体,放弃研究者的身份,建立与公众的亲密关系。

现今我国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转变了理念,认同并尊重公众拥有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遗产的权利,认同考古研究的成果应cdf该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

因为只有这样,专业的学术研究才真正具有社会价值。

而海昏侯考古发现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当考古学家和考古活动不再神秘,人民群众也能了解考古发掘现场的一线情况,那么公共考古便得到发展,而目前我国开展的公共考古活动f主要有以下类型1. 组织公众代表参观考古发掘现场或走进博物馆2. 联合电视台或影视公司拍摄文物考古类专题片3. 策划、组织面向公众的考古论坛或专题讲座,介绍考古新发现和相关研究成果4. 组织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5. 策划、组织面向公众的考古文博展览6. 媒体报道宣传7. 新媒体应用这些活动深刻的向社会阐明考古学的意义和考古遗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考古遗产保护中审视目前的公共考古发展状况,这一领域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从偶发性向常态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建立专门的公共考古部门,中国考古学会也设立了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从而形成了组织机构保障,能够长期、固定地开展常态化的活动,并与大众媒体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与合作。

二是从不固定状态逐渐向制度化发展。

由于缺少制度保障,过去的公共考古工作面临缺少资金和人员的困境,主要靠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支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