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Geert Hofsted’s Cultural Value Theory(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张晓玲)摘要: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教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五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

本文从霍夫斯戴德提出的“洋葱式”文化里论入手来阐述他的文化价值理论,同时强调其理论无论是对于跨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或是社会实践都有着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文化差异Abstract:In the early 1980s, Geert Hofstede analyzed a large data base of employee values scores collected by IBM between 1967 and 1973 covering more than 70 countries. From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later additions, Hofsted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identifies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ting cultures: Power Distance (PDI) , Individualism (IDV), Masculinity (MAS),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UAI)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 LTO).In his opinion, culture is like the layers of an onion around a core that consists of values. This paper briefly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Hofstede’s theory.Key Words: Geert Hofstede,cultural value theory, cultural differences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导致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跨文化研究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从而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

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

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队伍持续扩大,开课的学校逐年增加,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理论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特别是研究的模式需要大力改进。

演绎性、思辨性的文章居多数,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许多文章都沿袭这样的路子:某个观点或理论十一些例证+结论,以大规模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目前尚不多见。

1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跨文化研究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

一、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霍夫斯戴德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

2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重要会议、就餐时的位置安排等,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二、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中表现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霍夫斯戴德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基于他从1968年至1972年间对IBM公司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的子公司中的雇员在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差异方面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

这个研究项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23个国家的学生,19个国家的社会精英,23个国家的商业航空公司飞行员,15个国家的高消费者,以及14个国家的市政服务管理人员,最后发放的调查问卷总数约为116,000份。

这项研究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独立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长期取向/短期取向,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

第一个维度权力距离是指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其程度高低由权力距离指数(PDI)来衡量。

高权利距离指数意味着该社会的人们对于由权力与财富引起的层级差异有很高的认同度。

这些社会一般趋向于遵从层级制度体系,自下而上的沟通受到严格的限制。

低权力距离指数则指该社会不再强调公民间的由财富或权力引起的层级差异,而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地位、机会的平等。

第二个维度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于不确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其程度强弱由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AI)来衡量的。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不确定性状态的规避倾向上有很大的不同,强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们常常积极活跃,喜怒形于色。

而弱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们更显得沉静、矜持,随遇而安,这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第三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以及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其程度高低由个人主义指数(IDV)来衡量的。

高个人主义指数强调个性以及个人权利在一个社会中是头等重要的。

这种文化模型的国家趋向于建立一种松散的组织关系架构。

低个人主义指数表明在一个组织关系中更强调个体之间紧密的联系。

这种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情感依赖以及成员对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责任感。

在霍夫斯戴德对IBM 公司的研究中,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越明显,如美国;反之,数值越小,则说明该社会的集体主义倾向越明显,如日本和亚洲大多数国家。

第四个维度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男性化倾向,其程度大小由男性化指数(MAS)来衡量。

这一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数值越小,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不明显,而女性气质突出。

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社会竞争意识强烈,社会鼓励和赞赏工作狂,其文化强调公平和竞争,注重工作绩效,“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人们更看重生活的质量,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工作是为了生活”。

第五个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愿意长期忠诚于传统的、先前的思想和价值观,其程度高低是由长期取向指数(LTO)来衡量。

高长期取向国家或地区强调长期承诺,尊重传统,然而,这样的组织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去组建、发展。

短期取向的国家或地区则不强调长期观念,同时传统和承诺不会成为该组织的绊脚石。

这一维度的研究最初是在中国(主要是香港地区)的价值观调查,随后在23个国家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东亚国家长期取向指数值最高,西方国家较低,第三世界国家最低。

长期取向是一种积极的创业精神,不管这些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有多么大的困难,长期取向值高的人们会不屈不挠地追求目标。

下面以中美两国在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量表中的指数为依据,分析两国在以上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量表中显示了中国的PDI为80,IDV为20,MAS为66,UAI为30,LTO为118,而美国的PDI为40,IDV为91,MAS为62,UAI为46,LTO为29。

3这表示中国文化较美国文化更注重上下级的差异,不太注重个人主义,在注重生活质量方面稍差,而在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方面以及在尊重传统方面都要高于美国。

而这样的比较只是量的比较,而并不是质的比较。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只是在量的意义上在注重个人权力方面低于美国,而并不表示中国不注重个人权力。

这就消除了以往异质文化论带给我们的理论困惑。

三、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在国内外的影响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为跨文化研究创立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他的专著《文化的影响》(Culture’s Consequences)(2001年版)中列举了大量的调查数据。

这项研究成果的影响之所以延续至今,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甚至金融和电信等领域。

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利用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的调查结果,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和跨国资本的运营提供合理化的可行性建议。

同时,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沿着霍夫斯戴德的思路,荷兰跨文化管理研究者冯·特姆彭纳斯(Trompenaars)和英国跨文化管理顾问查尔斯·汉普顿—特纳(Hampden-Turner )在《跨越文化的浪潮》一书中,把霍夫斯戴德的五个维度扩展到七个4:普遍主义/特定主义、分析的细节/综合的整体、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内心的主见/外部影响、序列时间/同步时间、成就定位/归属定位、平等/等级。

两位研究者在书中为跨文化管理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开出了一个唯一“普适”的处方:即秉持“和而不同”的信念,逐渐经历从认识文化差异到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

但是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也遭到了一些文化研究学者的质疑和批判。

英国艾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布伦丹·麦克斯韦尼(Brendan McSweeny)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差异理论及文化影响理论“成在观念价值,败在分析分法”5。

他指出仅仅通过对IBM公司员工进行抽样调查,提供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范例不足以全面地代表所有国家的文化价值形态。

他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有将一国文化价值“平均化”的趋向。

尽管英国布伦丹·麦克斯韦尼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维度五分法不能够反映文化差异的所有方面,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有将一国文化价值“平均化”的趋向,但是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的五个维度归纳总结了文化差异的最主要的方面,霍夫斯戴德抓住了文化的五个基本维度,并通过量表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计量,基本上能够描绘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

这种量的差异性就为中西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突破了中西二元对立模式所造成的绝对论倾向,避免了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简单对比,从而强调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