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学习用品和一些积木等;课件;相关的图片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感知物体的形状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
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一只篮子,每只篮子里都放了各种形状的物品。
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
各个小组物品大致相同。
教师事先用布把篮子盖起来。
)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只篮子,这是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的。
大家现在心里一定在想:篮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呀?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呢?
1.看一看(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师:请各个小组的小组长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
(每个小组都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将篮子中的物品倒在桌子上,然后认真地观察桌子上的物品。
课件同时出示)
2.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物品吗?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现在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
(各小组的学生将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将外形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教师行间巡视。
)
3.议一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当学生分得差不多时,师: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各小组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各小组学生展开讨论。
)
(备学生:有的小组或许会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作为另一类。
也有的小组可能会把圆柱分为两类,一类是细长的,一类是扁扁的,如:印尼盒。
教师都暂不于否定或肯定。
)
(二)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
1.说一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讨论后汇报: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些物品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呢?(每组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教师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予以表扬。
这部分是重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尽量多说,反复地说,还可边说边拿着立体形状的物体演示。
)
2.讲一讲(教师在学生操作,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讲解)。
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些“立体图形”交朋友。
(揭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揭示概念特征,边出示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图形板书于黑板上。
)
师:是的: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学生先观察黑板上正方体图形,再各自拿一个正方体摸一摸、看一看。
)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
(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的图形,再摸一摸长方体形的物品。
发现无论长的长方体或扁的长方体的实质是相同
的,应属于同一种形状的图形。
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原来分成两类的长方体摆放到一块儿了。
)
圆柱是直筒的,上下一样粗,它有两个平平的圆形面。
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
(学生先看黑板上的圆柱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形面,应属于同一类。
)
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到处滚动。
(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球的图形,再次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
)
3.说一说(再次加深巩固)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些物品根据形状可以分成哪几类?(同时教师课件演示)
(三)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征
1.托一托(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抽屉,(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乒乓球拍)选一样物品放在球拍上面托一托,喜欢什么就托什么。
然后告诉大家你在操作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后汇报:球能随意滚,不好托;圆柱躺着也会滚动,立着放就比较稳了;而长方体、正方体很稳。
)2.搭一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师: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球拍放进抽屉。
现在请同学们用桌子上的物品来搭一种造型。
请大家先想想搭什么,然后看看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些可以做搭建材料。
请各小组的同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活动,可能会摆出火车、飞机、儿童城堡等形态各异的造型。
)完成后指名汇报:你搭的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品呢?
3.想一想(引导学生深人思考)。
师:想一想: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呢?(学生通过思考,进一步明确了长方体、正方体全部由平平的面构成,所以可以任意搭建,而且搭在一起比较牢固;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所以立起来也可以搭在一起;而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不便搭建,一般只能放在建筑物的上面。
)(四)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数一数(引导学生进行辨别练习)。
师:同学们搭的很好,说的也很好。
老师也用这些图形搭了一个造型,你们看是什么?(课件出示:练习五第2题的图)有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朋友吗?有几个呢?你能都数出来吗?
2.摸一摸(引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1)师:同学们真棒,老师这里还有一个大盒子,里面放有各种形状的物品。
现在,想请几个表现最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和老师一起做游戏。
游戏是这样的:老师说出图形的名称,请同学从盒子里摸出相应形状的物品。
(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与教师配合,师生共同做游戏,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观看并判断。
)
(2)师:如果摸的同学说出摸到物品的感受,大家能猜出他摸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物品吗?(全班参与再次游戏。
)
(五)总结与迁移练习
1.说一说(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概括)。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它们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边指板书边齐答)。
现在请大家对照你们桌子上的各种物品,再次说说这四种图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七嘴八舌,说出各种物体和图形的外形特征。
)
2.讲一讲(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课所学的知识)。
师:同学们说得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它们也有区别:正方体6个面大小是一样的,而长方体是不一样的;圆柱两头有两个大小一样的平平的圆面,而球则没有平平的面。
(课件同时演示)
3.找一找(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练习)。
师: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图形吗?(指名举例、课件欣赏)请大家回家后在家里也找一找。
下次上课的时候,请你把所找到的物品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思路】
“认识立体图形”一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空间与图形”的入门教学。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
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
进入小学,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首先,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我根据教学内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确定为具体概念的教学,这一目标定位既符合本课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又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情况。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具体概念学习规律来确定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我将本课教学过程确定为“观察物体──辨别比较──提出与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四个阶段,这种安排是符合小学生习得具体概念的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实际需要的。
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除了按照具体概念学习的一般规律组织教学以外,还充分兼顾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和素质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将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的教育以及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教育等教育理念渗透在数学概念教学之中,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尚需强调的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要理解概念的意义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学习活动往往难以持久地顺利展开。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