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立体图形》
(1)、推一推,比较长方体和圆柱的区别,使学生发现 圆柱会滚动。
(2)、滚一滚,比较圆柱与球的区别。 (3)、搭一搭,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区别。
(三)、感知特征,形成表象。
5、说一说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 圆柱、球。
(设计意图:设计各种形式具有趣味的由易到难的数学活动,分 小组进行合作完成,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逐 步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又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一、说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 认这几种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对物体的良好审美观。
五、巧设程序
(五)、课堂小结。
先进行教学内容的小结,再进行学习方法的 小结,并对学生本堂课的表现做出恰当的评价。
五、巧设程序
(四)、巩固练习,应用实际。
1、基础练习: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 2、变式练习:装轮子。
3、开放练习:搭房子。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 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的欲望,使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根据实际情况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 正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义。)
一、说教材分析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 柱、球的实物和图形。
4、教学难点:通过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 观念。
5、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每小组一袋各 种形状的物体,一个未完成的汽车模型。
二、精选教法
1、活动教学法: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各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 将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蕴涵在活动之中,引导 学生动手操作,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探究发现。
《认识立体图形》
说课设计
三灶中心小学 胡宏娟一、说教材 Nhomakorabea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
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它是学生学习空间 和图形知识的开始,也是将来学习几何知识的 基础。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立体图形的认 识。
(设计意图: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 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过程,有利于学 生理解知识的生成,解决本课重点。)
(三)、感知特征,形成表象。
3、小游戏:盲人摸象。(参照做一做第2题) (1)、听图形名称摸出物体。 (2)、摸物体说名称。
4、比一比,体验形状的不同特征。(参照做一做第1 题)
(设计意图: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直观理解立体的概念, 突破本课难点。)
五、巧设程序
(三)、感知特征,形成表象。
1、 摸一摸,感知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主动地逐步建立对各种 立体图形的感知,激发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2、由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形成表象。
1、分一分,揭示概念。
(设计意图:在进行概念的揭示时,根据对学生的情况调查分析来看,学 生对这四种物体认识程度由易到难排列为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因此,在教学中,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顺序,这样,既符合学生兴趣活 动特点,又能使学生按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展开学习活 动。)
2、通过用手夹,体会立体的含义,建立空间观念。
2、直观演示法:儿童认知特点是从具体到抽 象地认识事物,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从实物到立 体图形的抽象过程,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感的优 势,精心设计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三、讲究学法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经历观察、触 摸、讨论、比较等实际操作活动,发现、归纳 物体形状的特征,激发自主探索的精神。
四、正确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采 用红花激励,教师口头评价,学生互评、小组 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五、巧设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机器人为开头引入本课, 既展示了学具,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 造了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
五、巧设程序
(二)、揭示概念,建立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