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构思步骤

作文构思步骤

作文如何“出彩”一、审题1、明确类型:命题作文?穴给出题目,不得更改?雪,话题作文(给出范围,不得超越),材料作文(概括中心,提炼话题),材料+话题(以材料为中心,以话题为范围)2、关于材料+话题作文中的“导语”:“导语”是出题人的见解及主观倾向,既不是材料叙述,也不是话题本身,它对理解话题有指导性的作用,要特别关注以下三个方面:有无褒贬好恶,即出题者倾向哪一方;有无关联词语,即侧重点在什么地方;抓住关键词语,破解出题意图,确定立意范围。

3、关于材料的暗示性:“暗示性”指的是无明确语言提示的“言外之意”,是隐含信息。

需要人们从材料的字里行间去揣摩,去推敲,从而确定作文的立意。

出题者的话,往往暗示了材料的倾向性或侧重点;材料中出现矛盾,且双方又都有道理,则常常需要进行辩证分析,分析时要有侧重和兼顾。

二、确定文体1、要强化文体意识明确各种文体的不同要求,杜绝“四不像”。

如议论文、记叙文、散文、书信、辩论稿等,都有具体的要求。

2、选择与话题或题目相匹配的文体一般来说,较理性抽象的话题适用议论文体,如“批评与赞美”这一类的关系题;而较感性具体的话题如“感恩”,则适用于各种文体。

比较抒情的话题如“飞翔”,可选择散文;像“让我来帮助你”“牵挂”这一类易于倾诉的话题可以选用书信体;需辩证分析的可用对话或辩论的形式;严肃的话题要多用说理,轻松的话题可夹叙夹议。

3、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文体因喜爱而选择不如因熟悉而选择,不要一味追求新颖,不提倡编故事,应以平时看得多写得多、比较顺手的文体作为最佳选择。

擅长说理,可选议论文;擅长抒情,可选散文;擅长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散文是最佳选择。

近年来,议论性散文以它灵活的形式,开放式的选材,收放自如的思路和极易彰显文采的语言,受到广大考生和阅卷老师的青睐。

如果你的语言还可以,不妨一试。

三、拟题拟题要在作文之前,常用的拟题方法:1、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例:爆米花开;让我们荡起双桨。

2、化用诗文,增加文采。

例: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智商诚可贵,情商价更高。

3、设置疑问,引发兴趣。

例:飞翔,你准备好了吗?拿什么点亮文学?4、A+B式,体现关系。

例?押硬件与软件;门与墙;位置有高低,价值无优劣。

5、发挥联想,扩展话题。

例:“挤”的艺术;树的联想;爱上一种“累”的感觉。

四、构思主要形式:总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1、总分总式:适用于各种文体,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2、并列式:这是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一般要有语言标志,用排比句构成段落开头,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1)人物、事件并列:无主次,但有先后,如古今中外。

(2)横向拓展,扩大范围:如个人、家庭、集体、国家、人类。

(3)纵向深入,回顾历史:远古时代、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4)反向拓展,假设归谬:如果不……如果不……如果不……3、递进式:议论文的常用结构形式。

摆现象,针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表明自己对此问题或现象的观点与看法;论述存在此类问题会产生的危害;深入分析,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探源;得出结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对照式:即对比论证,可用于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

以上四种结构形式往往交叉使用,而不是单一运用。

5、议论性散文的写作形式:(1)引:分析材料,引出话题,表明观点;(2)议: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从为什么入手进行分析论证;(3)联:联系现实生活,追根探源,不要只讲大道理;(4)结:解决问题,概括总结上文,呼应开头,扣题。

6、需要注意的问题:(1)并列结构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要有精彩的句子作为开头的语言标志,要有明确的观点和充足的材料,有分析说理。

(2)什么是分析:在提出观点以后,多问几个为什么。

找事例——证明;找结果——展开;找原因——分析;找方法——解决。

(3)行文中要注意点题,即呼应作文材料、话题和题目。

(4)重视辩证分析,有些问题可在文章稍后部分加以补充论证。

话题作文“茶杯”题解及构思示范茶杯,身长长的,口圆圆的,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每个人都用过它。

端起一杯茶,可以为你解渴,可以品茗提神,可以消磨时光……总之,你感到了舒服。

但是,茶杯也有许多故事,能产生许多联想,会带来许多思考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以“茶杯“为话题,展开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解题指导〕本次作文以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为话题,重点考查学生的联想能力。

围绕话题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

由此推断,话题作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相关性,二是自由性。

一、话题作文的相关性,是指作文只规定话题的范围,不限定作文的主旨。

原教育部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在《谈话题作文》说:“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仅仅是对话题的一个说明、一个解释,或者说是一个例子,目的在于帮助考生理解话题。

话题作文的核心是话题,作者完全可以只根据话题的要求而无需照顾材料的内容来作文。

”这就是说,话题作文的材料、话题和作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见下图示):话题从材料中来,材料只是给出个大范围,只对话题起到说明、解释、举例(列举)、揭示(暗示)等作用,作文不必拘泥在限定的材料中,而是紧扣话题写,当然要写出好文章,还要由话题引出对生活(人生)的感悟,才有较深刻的主题。

上述作文材料中,“但是”前只告诉我们“茶杯”的基本形状和作用,这些信息对写本篇话题作文作用不是太大;“但是”后从三个方面暗示我们,与“茶杯”相关的故事、联想和思考都可以写,见图示:二、话题作文的自由性,是指在构思成文的过程中,不受作文文体、选材、取题和写法的限制,写作时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比如文体,若写相关的故事,则以记叙为主,若展开相关的联想,则以夹叙夹议夹抒式的散文为妥,若深入进行相关的思考,则以议论见长。

〔构思佳作一〕茶杯式的圆满浙大附中高三(10)班董平一只茶杯圈住一杯水,再也简单不过的事实。

单单只圈住了一杯水,没有源头,也没有尽头。

中国的历史太像一只茶杯,单单只守住了一份圆满,无所谓快乐,也无所谓悲哀。

中国的历史是狂风暴雨式的:五千年的岁月在大地上磨出累累伤痕,多少硝烟战云化作一声声尖利的咆哮,多少英魂枭骨留下一道道惊心动魄的血痕。

雨在下,泪在流,历史的洪流在前进,他以其无比的执着和狂热,在华夏儿女的心中种下了不灭的火种。

然而,中国的历史只是一只茶杯,坐在宫殿里的达官们惨笑一声,笔尖轻轻一勾,勾掉了一段狂风暴雨式的历史,留下了一份所谓的圆满,只要——水,还在杯中。

中国的历史是残缺式的:尽管有大江东逝的气概,尽管有黄河远去的豪迈,却只执着于杯中的水,不敢灌注——怕太满;不敢倾倒——怕见底。

总还是一杯水好,即使掉进一两粒沙子,晃一晃又澄清了,水还是水,圆满依旧。

殊不知在这一份圆满下,历史的狂吼成了呜咽,一种叫做灵魂的东西成了可笑的装饰,水成了一杯死水,留下一片黑暗,还有悲凉——中国的历史是悲哀式的:哀怨的杨柳、忧郁的琵琶、惆怅的明月——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无奈。

中国,太寂寞了,他的子孙既然演奏不了气势宏大的交响乐,那么他也就只能哼上一两段伤感的小调,自怨自艾。

他好恨,他多么想大叫一声好恨,然而,圆满依旧,只有冰冷的泪水划落心间——杯中的水一片平静,竟没有一丝涟漪。

在这样的历史中,水留下来了,却早已没有了生机;圆满也留下来了,却成了一种自嘲。

中国人牺牲了民族的精魂,原本以为可以创造一份圆满,却可笑地成了一出闹剧,真不知是上天的悲哀,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悲哀。

中国太不幸,因为有太多空洞的眼睛,有太多茫然的表情,有太深的安逸思想——这,才是中国历史的大悲剧。

当然,在这杯死水中,也会有不安的水珠。

屈原不要圆满,李白不要圆满,杜甫不要圆满,鲁迅不要圆满。

他们跳出了茶杯,融入了滚滚的江水中,诚然他们消亡了自己,却成就了永恒!历史逝去,茶杯还在,水早已浑浊。

也许,是该打破茶杯的时候了,是该打破圆满的时候了。

毕竟,我们的心中仍有一团熊熊的烈火在燃烧。

奔腾的黄河水啊,请你再一次发出震人心魄的咆哮,请你再一次滋润空虚的心灵,请你再一次唤醒民族的真性——还有,那早已失去的民族精魂!〔精短点评〕一只茶杯装一杯茶水,是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然而本文用一只茶杯装载了对一个历史的思考,对一种人生的理解。

喝了这杯“茶”,你还能沉浸在无忧无虑的闲情逸致中吗?你难道品味不出那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吗?——看似普通的话题往往可以赋予某种深刻的哲理。

〔构思佳作二〕破碎下的灵光一现浙大附中高三(10)班陈雪青茶杯稳坐在寂静之中,它是一只隽秀的杯子。

寂静像一个神气的龙骑兵,从茶杯身边走过,我望着它那张惊恐、狐疑的脸,再也找不到通往答案的小径。

在此刻,寂静与喧闹无异。

贝多芬是个聋子,他是懂得何为“寂静”的。

可惜,他己经入土为安了。

茶杯在寂静中放肆地狞笑。

“吱——”有人推了一下桌子,声音打破了寂静。

于是,寂静和那个跌落在地上的茶杯一样,碎了。

我低下头去,从茶杯的碎片中看到了第一种吃苹果的生物——人。

撒旦对夏娃说:“孩子,万恶之源是金币而不是苹果。

”人都很聪明。

偷吃了苹果,却将责任都推给了无辜的撒旦。

乌龟在撞了墙之后不会转弯。

不知道“头破血流”这个词当初是为乌龟所作还是为人类所作抑或为像乌龟般迂的人所作。

鲸鱼有几千种叫声。

但人类的语言更丰富。

我们把说话的最高境界唤作“话中有话”。

就像一个在向你展示的茶杯,而事实上,它已经碎了。

人都想奋力游向水面,游向浪尖。

但身后的浪头常常将我们覆盖。

那些身处水下的人就说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人都有快乐与悲伤。

就像那只茶杯一样,有完好漂亮的时候,也有支离皮碎的一刻。

所不同的是,快乐的一面是向着太阳的。

人都喜欢表现自己,说话是不可少的。

但说话太多是一件不聪明的事。

当我们厌恶了语言,便会说:“风言风语。

”有罪的是言语,而不是风。

人能够改变一切。

如果说伊甸园是注定为亚当夏娃所设。

那么伊甸园的命运也已改变:它至今是空的。

上帝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的那一刻,他们并没有哭。

只是我们这些后人读到“上帝用剑与火封住了通往伊甸园的道路”时,叹息着合上了《圣经》。

然后蹲下身子,慢慢捡起那些茶杯的碎片。

再然后我们都抬起了头。

〔精短点评〕这是一篇颇有争议的作文,因为它让很多人读不懂。

本文采用近乎荒诞的手法,跳跃的思维,离奇的情节,中学生的写作如此“怪异”的确不宜倡导。

但我们细心揣摩,便不难看出小作者的匠心:“茶杯”始终是本文的话题核心,完好的“茶杯”与“寂静”是一种相对的平衡,“茶杯”破碎,打破了“寂静”,以下便由事及人、由事及物交替幻化,开始了不拘一格的联想。

完好与破碎总是辩证的,“完好”的表面给人“快乐”和完美,有时却掩盖不了“破碎”的“灵魂”,而“破碎”的结果是悲惨的,却往往能有“灵光一现”——当“慢慢捡起那些茶杯的碎片”后,“我们都抬起了头”,人们的认识也就获得了一次质的飞跃。

全文的结尾意味深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