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陶器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大规模、大范围地生产,有特定的社会文化▲。
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累积重重,要从▲、交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对其▲,仍任重道远。
A.因缘错综复杂寻根究底B.因缘错综复杂追本溯源C.姻缘参差不齐追本溯源D.姻缘参差不齐寻根究底B(①因缘:缘分,或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姻缘:婚姻的缘分。
根据语境,应用“因缘”。
②错综复杂:形容头绪繁多,情况复杂;参差不齐:高低长短不整齐。
根据语境,应用“错综复杂”。
③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寻根究底: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根据语境,应用“追本溯源”)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B.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C(没有使用“夸张”手法,为比喻手法。
)3.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悬挂在书院的一项是(3分)A.东林讲学以来必有名世南方豪杰之士于兹为群B.考古证今致用要关天下事先忧后乐存心须在秀才时C.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D.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德为绳祖宗恩可报可酬D(根据内容,适用于祠堂。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根据整体语境可知。
)古典小说是先哲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很好地去学习和应用。
既然是古典小说,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如果善于学习,善者固然可以育人,其不善者经过批判分析,也可能发挥其反面教材的作用。
①就不免带有历史性的局限②即使优秀的作品也难免有不纯之处③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④有精华也会有糟粕⑤需要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学习A.①④②⑤③B.①②③④⑤C.①④②③⑤D.⑤③④①②5.下列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借用书法元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B.用汉字笔画的变形展现冰雪运动员的英姿,体现了冬奥会运动项目的特征。
C.其中充满韵律感的线条,寓意要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才能获得圆满成功。
D.赋予汉字“冬”以动感和力度,代表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
C(寓意牵强附会,没有“历经坎坷”之意。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徐锴,会稽人。
锴四岁而孤,母方教兄铉就学,未暇及锴。
锴自能知书。
稍长,文词与铉齐名。
元中,议者以文人浮薄,多用经义法律取士,锴耻之,杜门不求仕进。
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出锴文示之,梦锡赏爱不已,荐于烈祖,未及用,而烈祖殂。
元宗嗣位,起家秘书郎,齐王景遂奏授记室。
时殷崇义为学士,草军书,用事谬误,锴窃议之。
崇义方得君,诬奏锴泄禁省语,贬乌江尉。
岁余召还,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
论冯延鲁人望至浅,不当为巡抚使。
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
然元宗爱其才,复召为虞部员外郎。
后主立,迁屯田郎中、知制诰。
拜右内史舍人,赐金紫,宿直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铉俱在近侍,号“二徐”。
徐锴是会稽人。
四岁丧父,母亲正教他的兄长徐铉学习,没有时间照顾徐锴。
徐锴自己能读懂书籍。
等到他稍微长大,文章与徐铉齐名。
昇元年间,议论的人以文人浅薄的原因,多凭经书和法律获取功名,但是徐锴耻于这样做,闭门不求做官。
徐铉与常梦锡一同当值门下省,拿出徐锴的文章给他看,常梦锡欣赏不停,于是向烈祖推荐,还没得到被任用,烈祖就驾崩了。
元宗继承皇位,刚出仕时担任秘书郎,齐王景遂上奏授予他记室之职。
当时殷崇义担任学士,草拟军书,用典有错误,徐锴私下议论这件事。
殷崇义正被君主宠信,就上奏诬蔑徐锴泄露禁内机密,于是被贬乌江太尉。
一年后被召回,被授予右拾遗、集贤殿直学士。
议论冯延鲁为人名望浅薄,不应当做巡抚使。
又违逆权要,凭秘书郎的身份掌管东都。
但是元宗很怜爱他的才能,又召他做虞部员外郎。
后主即位,徐锴又担任屯田郎中、知制诰(起草诏令)。
后被授予右内史舍人,被赐予高官显爵,夜间值班光政殿,兼兵、吏部选事,与兄长徐铉一同在皇帝身边侍奉,号称“二徐”。
2.初,锴久次当迁中书舍人,游简言当国,每抑之。
锴乃诣简言,简言从容曰:“以君才地,何止一中书舍人?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锴颇怏怏。
简言徐出伎佐酒,所歌词皆锴所为,锴大喜,乃起谢曰:“丞相所言,乃锴意也。
”归以告铉,铉叹息曰:“汝痴绝,乃为数阕歌换中书舍人乎?”当初徐锴任职已久应当担任中书舍人,游简言掌管国事,每每压抑徐锴。
徐锴于是拜访游简言,游简言镇定地说:“凭借你的才能见地,何止一个中书舍人呢?但是你兄弟俩一同位居要职,同时众人妒忌太多,不如稍微暂缓(此事)。
”徐锴很不高兴。
游简言慢慢让艺伎助酒,艺伎所唱的歌词都是徐锴写的,徐锴很高兴,就起来拜谢说:“丞相所说的,正是我的意思啊。
”回来后告诉徐铉,徐铉叹息说:“你太痴了,竟然因为几支歌曲换了一个中书舍人?”3.锴凡四知贡举,号得人。
后主裒所制文,命为之序,士以为荣。
锴酷嗜读书,隆寒烈暑,未尝少辍。
后主尝得周载《齐职仪》,江东初无此书,人无知者,以访锴,一一条对,无所遗忘。
既久处集贤,朱黄不去手,非暮不出。
少精小学,故所雠书尤审谛。
后主尝叹曰:“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李穆来使,见锴及铉,叹曰:“二陆之流也。
”徐锴总共四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官职,号称得人。
后主聚集所写的文章,让他作序,士人以之为荣。
徐锴酷爱读书,隆冬严寒和烈日酷暑,都不曾停止。
后主曾得到周载的《齐职仪》,江东当初没有这部书,也没有人懂,(后主)因而拜访徐锴,徐锴一一逐条应对,没有一点遗忘。
久在集贤殿以后,黄笔红笔不离手,不到傍晚不出门。
年轻时候就精通小学,所以所校对书籍尤其精当。
后主曾经感慨地说:“群臣努力尽官员的职分,(如果)都能像徐锴在集贤殿那样的话,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李穆派来的使者,见到徐锴和徐铉,感叹说:“这是二陆一类的人才啊。
”4.尝夜直,召对,论天下事,因及用人,才行孰先,后主曰:“多难当先才。
”锴曰:“有人才如韩、彭而无行,陛下敢以兵十万付之乎?”后主称善。
时国势日削,锴忧愤郁郁,得疾,谓家人曰:“吾今乃免为俘虏矣。
”开宝七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赠礼部侍郎。
谥曰文。
锴卒逾年,江南见讨,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
徐锴曾经夜间值班,后主召见他回答问题,谈论天下大事,以及用人,才能和德行哪个为先,后主说:“国家多难关头应当以才能为先。
”徐锴说:“有人才能像韩信、彭越那样却没有德行,陛下敢把十万兵权交付给他们吗?”后主称好。
当时国势一天天衰落,徐锴忧愁愤懑、郁郁不乐,生了病,对家人说:“我现在免于做俘虏了。
”开宝七年七月病逝,终年五十五岁,被追封礼部侍郎,谥号文。
徐锴病逝一年后,江南被讨伐,等到国家破败,他的文章也大多散失了。
(节选自《南唐书》,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铉与常梦锡同直门下省.直:当值B.重忤.权要,以秘书郎分司东都忤:违逆C.故所雠.书尤审谛雠:校对D.比.国破,其遗文多散逸者比:近来(必:等到)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拔人才不只贡举制。
)A.贡举是当时朝廷用经义法律取士代替科举考试的人才选拔方式。
B.朱黄是指朱、黄两种颜色的笔墨,古人校点书籍时用它以示区别。
C.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学中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等方面的学问。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常借用陛下为对帝王的敬称。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然伯仲并居清要,亦物忌太盛,不若少迟之。
(5分)但是你兄弟俩一同位居要职,同时众人妒忌太多,不如稍微暂缓(此事)。
(伯仲、清要、若、少、语意通顺各1分,共5分)(2)群臣劝其官,皆如徐锴在集贤,吾何忧哉?(4分)群臣努力尽官员的职分,(如果)都能像徐锴在集贤殿那样的话,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劝、如、句式、语意通顺各1分,共4分)9.徐锴以才学自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分)不屑用经义法律求仕进;敢于臧否权要(指出殷崇义用事谬误,冯延鲁人望至浅);因游简言肯定自己而沾沾自喜。
(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共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0~11题。
殢人娇①·后庭梅花开有感李清照玉瘦香浓,檀深雪散。
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②,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
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
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③。
[注]①殢(tì)人娇:词牌名。
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
③羌管:即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
译文细细的梅枝,浓浓的梅香,馨香一直持续到雪化。
想起赏梅,发现已经过了赏梅时节,只剩下遗憾。
寄居在外,路途漫漫。
白日如此漫长,倚栏望去。
宴上客人来来去去,杯中满是美酒。
歌声唱合,如行云流水。
那些最早开花的梅枝要在它们还没开败时,就要多采剪。
人身的聚散本是匆匆,独上西楼,听那幽怨的羌笛声。
上片开门见山,吟咏梅花且叹悔此次赏梅又迟来了一步。
梅花,以其寒冬腊月发花,且有坚贞耐寒之志而深受爱重,在我国历来有“国花”之称誉;其花五瓣,花色有白、亦有红;古人赏梅讲究“四贵”,除贵曲不贵直,贵疏不贵密之外,也贵梅花之瘦不贵其肥,贵梅花之合(含苞)而不贵其开(盛放)。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是说:玉色的白梅花清瘦飘逸,浅红色的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显得色泽浓艳,它们散发着袭人的香气;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压梅枝的美景已不见;真真令人遗憾,没想到赏梅竟然又来晚了。
一个“又”字,表达了词中主人年年探梅、年年叹晚的心情;当然只有面对爱之甚深的对象,才会发出“恨晚”的叹息。
此处也足见作者遣词匠心之一斑。
“江楼楚馆,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之句,交待了赏梅的环境地点、写出了远眺近俯的自然景色,也刻划出了一种闲适恬淡的心境。
句中“楚馆”的“楚”字,本指春秋战国时的楚地,即今之湖南、湖北一带,此处泛指江南。
在长江之滨的楚地南天,错落矗立着无数亭台楼馆,这里梅花竞放,又是赏梅的好去处;仰望白云闲散依蓝天而飘浮,俯视碧波涟漪逐江水而流逝;清凉的白昼是这样漫长,沉醉在阵阵梅香中的探梅人,凭倚着雕栏放眼远望,信手卷弄着低垂着的翠绿色的帷帘。
上片至此而止,主要是侧重写景的幽深、人的安闲,为下片不平静心情的抒发埋下伏笔,达到以静衬动的效果;当然,如果说此处静中伏有波澜的活,便是“清昼永”中的“永”字撩起的。
“永”是长的意思,人物感觉上的时间是长还是短,随人的心情而变:欢乐嫌短,愁苦恨长,这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