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级对口语文月考试题

12级对口语文月考试题

2012级对口部月考试题一、选择题(32分)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百舸(gé) 飞翔(xiáng) 遒劲(qiú) 咽(yè)B.橘子(jú) 廖廓(liáo) 漫江(màn) 急燥(zào)C.携手(xié) 静寂(jì) 遏制(è) 苍茫(máng)D.峥嵘(zēng) 沁园春(qìn) 砥柱(dǐ) 姓曾(zēng)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奔放)方遒怅(失意)寥廓漫(满)江B.浪遏(阻止)飞舟主(主宰)沉浮鹰击(搏击)长空C.百侣(僧侣)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D.击(击打)水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4.对词的下阕中“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粪土”用法说明正确的是( )A.使动用法B.名词活用一般动词C.意动用法D.名词做该句主语5.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D.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6.下面是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词的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C.《沁园春·长沙》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D.本词“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都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

由此转入写游泳,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7.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踱(duó)斑斓(bān)倩影(qiàn)点缀(zhuì)B.蕴藏(yùn)幽僻(bì)脉脉(mó)弥望(ní)C.蓊郁(wěng)袅娜(niǎo nuò)梵婀玲(fàn)参差(cēn cī)D.哼(hēng)酣眠(hān)媛女(yuàn)渺茫(miǎo máng)8.下列每组词中加点字的字形及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颇(很;相当地)不宁静满月(圆月)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B.丰致(美的姿态)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宛然(仿佛)C.酣(兴尽,畅快)斑驳(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袅娜(柔美的样子)D.妖(艳丽)童媛(美女)女沾裳(古代指裙子)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一条幽僻的小路;白天也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寂寞:孤单冷清)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弥望:满眼)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

(渺茫:声音因遥远而模糊不清)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的样子。

)10.下列对加点的叠音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表示荷塘的广度)B.荷塘的上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描写树木茂盛)C.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形容叶子很大)D.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描写叶子多,且远近高低错落)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化用这句诗。

B.《采莲赋》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作品,诗歌表现了古代少男少女借采莲传情的动人场面。

C.《西洲曲》是南朝乐府诗,其中“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

D.《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任教,作品中的“荷塘”就在当时的北大燕园内。

12.下列对《荷塘月色》一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眼”,写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感受。

B.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先写力图摆脱哀愁而去观荷塘、赏月色,而后写被美景吸引,产生淡淡的喜悦,最后写回到现实,哀愁依旧难以排遣。

C.文章情景交融,借描绘荷塘月色的朦胧美景,寄托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D.文章先侧重写“月色下的荷塘”,继而写“荷塘上的月色”,营造出一片素雅、朦胧、静谧的意境。

13.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D、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14、A、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

他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

B、刘白羽散文集《芳草集》,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

他与杨朔、秦牧被称为“现代三大散文家”。

C、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D、《长江三峡》节选自《刘白羽散文选》中的《长江三日》,是三峡大坝建成后作者畅游长江写成的。

15、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漩涡(wō)隽秀(jùn)婀娜(nuó)峭壁(qiào)B.秭归(zǐ)朝辉(zhāo)眺望(tiào)苍鹰(yīng)C.轮廓(ɡuó)翡翠(fěi)夔州(kuí)绛紫(jiàng)D.瑰丽(guī)澎湃(pài)缤纷(fēn)朦胧(ménɡ)1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A.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修婀娜。

B.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C.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寺,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8分)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7、《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18、“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尤其是一个“”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19、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该字主要统领了几句,这几句从、、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三、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10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0、下面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

B、本段描写的是月下的荷塘。

C、本段描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D、本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21、下面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段文字写景顺序的概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从天上到水里B、从上到下C、由静到动D、荷叶、荷花、荷香、流水22、作者将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荷塘上的荷花呈圆形而且闪闪发光;B、塘上的荷花是名贵的品种,而且朵儿不大;C、这种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样光芒四射;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给人一种如“明珠”般润泽的感觉,在绿叶的映衬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

23、作者将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请指出二者的相似点。

答:24、从全文看,本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四、写作(40分)2012级对口部月考试题答题卷一、选择题(3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8分)17、《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抒发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的感慨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18、“看”字统领的语句主要有,这些语句为读者提供了、、、、六个意象,这些意象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组合成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尤其是一个“”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

19、词的下阕的统领字是“”,该字主要统领了几句,这几句从、、三个方面写中心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