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业职业事业 教学设计

学业职业事业 教学设计

《学业·职业·事业》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学业、职业和事业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与结构,寻找论据支撑辨识论证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禀赋和兴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中学业、职业和事业间的关系,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与结构,辨识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禀赋和兴趣,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理解学业、职业和事业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观点。

2.认真阅读并理解课文前“背景知识”和“重点聚焦”内容。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对“哈佛大学的一项跟踪调查”的思考
在校期间:27%的人没有目标管理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虽清晰,但仅有短期目标
3% 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目标
25年后,他们生活状况及在社会各阶层的分布情况出现十分有意思的结果。

27%的人没有目标管理:在社会最底层
60%的人目标模糊:在社会中下层
10%的人,虽清晰,但仅有短期目标:在社会中上层
% 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目标:各界顶尖成功人士(组织简短的探究性讨论,存疑进入新课教学)
在我们的人生之中面临着很多的抉择,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有时也是十分的迷茫,如何正确的去面对这人生的抉择?对于我们学生而言,现在的学业与我们今后要选择职业和做成事业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应如何择学择业,规划人生呢?现在我们就来读一下朱光潜老先生在70年前写下的《学业、职业、事业》,看看他是如何说的。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互动: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以相邻座位每5-6位同学组成一组,讨论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段意,推荐一位同学依次将段意写到黑板上。

教师点评。

指导学生根据自然段段意进行分段,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点明学业、职业、事业是有志气的人所关心的人生不同阶段上的三件事情。

第二部分(2—8):阐述学业、职业、事业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

参考:作者先从“业”的常用意义出发,对“业”字的内涵作了诠释,由此得出学业、职业、事业三个概念的含义。

接着进一步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学业、职业、事业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学业、职业应该发展为有成就的事业,学业应该成为替社会谋取福利的职业。

职业应该成为不断提升内在素养的学业。

第三部分(9—10):阐述如何解决学业与职业相矛盾的生活现实。

参考:作者先提出了学业与职业相矛盾的两种情形:一种是职业与学业不相关的情形。

学业与职业大相径庭;一种是职业与学业不完全相称时的情形,“通才就专职”。

后分别阐述解决两者矛盾的建议。

第四部分(11—13):阐述择学择业应考虑自己的禀赋和兴趣,不应受名利和传统的世俗观念影响。

第五部分(14—15):论述成就事业需要的德行,告诉人们成功是凭借自己的奋斗得来的,而不是靠不劳而获侥幸获取的。

归纳引导(可以引导学生做概述)
✧从课文的论证思路和结构可以看出作者在70年前对学业、职业和事业的
思考。

✧结合课文材料,具体归纳:行文思路清晰,分析事理详尽、深入,说理
形象、具体、透彻。

2.教学互动:深入文本,合作探究(分析和学习作者选择典型材料和论证的的主要方法)
(1)课文在论证“事实上一个人的职业往往和他的学业不很相关”这个情形时,作者运用了那些材料加以证明?
参考:大哲学家斯宾诺莎、英国文学家兰姆、波兰小说家康拉德
(2)这些材料是作者在70年前选用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找当代的材料来替换它们呢?试着找一些这样的材料。

参考:马云、比尔·盖茨、乔布斯……(选择材料必须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根据主题选材没有时限。


(3)作者认为一个人择学择业首先要考虑个人的资禀和兴趣,对我们有些什么启示?
提示:鼓励学生讨论后各抒已见,但需言之有据。

◆归纳引导
学业、职业、事业,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主旋律,是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将选择什么样的学业?今后如何对待职业、成就事业?如果事业能够引导我们逐步接近那种能充分表现我们的潜能和性格的境况,这就是最令人满意的情形。

(三)作业布置
1.完成课文后“阅读与理解”练习2。

2.完成课文后“思考与积累”练习5。

3.完成课文后“应用与拓展”练习1。

(提示:表述应言之有据,符合逻辑)4.完成配套练习册习题。

说明:课后作业,可以由教师根据学情有选择的布置。

为帮助学生对自己资禀和兴趣的了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做一次“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

附录:教学建议:
1.本课教学中,建议先以学生速读的方式把握全文大意,理清文章论证思路与结构,归纳全文主旨,再指导学生寻找支持主旨的相关证据和推断。

2.教学中,可先沉入文本——理清“学业、职业、事业”三者的关系,再跳出文本——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禀赋和兴趣,对个人的“择学择业,人生规划”展开思考和讨论。

3.本课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意图和感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的思考和表达,而无须逐段精讲,并对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过度解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