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1
氨基酸及多肽类 L-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Trp、Arg、 Trp、Arg、His);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这是肽类氨基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 因体积太大,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因体积太大,难以进入受体 6000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则 6000 会产生苦味。 会产生苦味。
第八章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
8.1 概述
食品风味: 食品风味: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或简言之: 或简言之:指人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 的感受。 的感受。
16
鲜味和鲜味物质: 6. 鲜味和鲜味物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比例混合, 味提高6 味提高6倍。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值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
8
风味物质
5
味的消杀作用: 味的消杀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呈味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咸味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味的变调作用: 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刚吃完苦的东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 西喝开水有甜感。 西喝开水有甜感。
8
风味物质
18
2. 香气值(发香值):指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香气中 香气值(发香值):指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香气中 ): 起作用的数值。 起作用的数值。 FU(香气值)= FU(香气值)= 呈香物质的浓度 阈 值
当FU<1,人们的嗅感器官对这种呈香物质不会引起嗅觉。 FU< 人们的嗅感器官对这种呈香物质不会引起嗅觉。
8
风味物质
8
一种食品的酸味与其中的氢离子浓度、 一种食品的酸味与其中的氢离子浓度、缓冲效应 等有关。 等有关。酸味强度与酸强度以及阈值的大小不呈 正相关关系。 正相关关系。 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有:醋酸、乳酸、柠檬酸、 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有:醋酸、乳酸、柠檬酸、 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的酸味强于无机酸。 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的酸味强于无机酸。 主要的酸味剂:食醋、乳酸、 主要的酸味剂:食醋、乳酸、柠檬酸和葡萄糖酸等 (见教材P250表8-4) 见教材P250表 P250
8 风味物质 20
8.4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 酶直接作用; 酶直接作用; 酶间接作用; 酶间接作用; 高温分解; 高温分解; 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作用。
(教材P258 ) 教材P
8
风味物质
21
食品中香气形成途径的类型
生物合成—直接由生物合成形成的香味成分。 生物合成—直接由生物合成形成的香味成分。 以萜烯类或酯类化合物为母体的香味物质如薄荷、柑橘、 以萜烯类或酯类化合物为母体的香味物质如薄荷、柑橘、 甜瓜、香蕉中的香味物质。 甜瓜、香蕉中的香味物质。 直接酶作用—酶对香味前体物质作用形成香味成分(指单 直接酶作用—酶对香味前体物质作用形成香味成分( 一酶与前体物直接反应产生香气物质)。 一酶与前体物直接反应产生香气物质)。 蒜酶对亚矾作用形成洋葱香味( 蒜酶对亚矾作用形成洋葱香味(葱、蒜、卷心菜等香气 形成)。 形成)。
8
风味物质
13
咸味和咸味物质: 4. 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咸味是人类的最基本味感。 咸味是中性盐呈现的味道,咸味是人类的最基本味感。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最纯正。
8
风味物质
14
5. 涩味和涩味物质 涩味机理: ⑴ 涩味机理: 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 生沉淀或聚集而引起。 生沉淀或聚集而引起。 难溶解的蛋白质(例如干奶粉中存在的蛋白质) 难溶解的蛋白质(例如干奶粉中存在的蛋白质)与唾液 中的蛋白质和黏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中的蛋白质和黏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涩味可使口腔有干燥感觉,同时能使口腔组织粗糙收缩。 涩味可使口腔有干燥感觉,同时能使口腔组织粗糙收缩。 涩味常常与苦味混淆, 涩味常常与苦味混淆,这是因为许多单宁和酚类可同时 引起涩味和苦味感觉。 引起涩味和苦味感觉。
教Hale Waihona Puke P 时则起增强其他物质风味的作用(教材P253)。
8
风味物质
17
8.3 嗅觉和嗅感物质
1. 嗅觉:指食品中挥发性的物质微粒悬浮在空气中,经鼻腔 嗅觉:指食品中挥发性的物质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刺激嗅觉细胞, 刺激嗅觉细胞,然后传至大脑的中枢神经引起的一种感 觉。 食品的香气由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所组成,是多 食品的香气由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所组成, 种呈香物质综合的反映。 种呈香物质综合的反映。
8
风味物质
4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使 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觉变得更加突出, 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觉变得更加突出,更协调可口的现象 例如:醋中加一定量Nacl可使酸味更加突出; 例如:醋中加一定量Nacl可使酸味更加突出;味精中加盐使 Nacl可使酸味更加突出 鲜味更鲜,蔗糖溶液中加一定比例的盐可使甜味更加突出。 鲜味更鲜,蔗糖溶液中加一定比例的盐可使甜味更加突出。 味的相乘作用: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呈味物质共同作用, 味的相乘作用: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呈味物质共同作用, 其味感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 其味感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 同效应。 同效应。 例如:味精与核苷酸;甘草苷与蔗糖。 例如:味精与核苷酸;甘草苷与蔗糖。
8
风味物质
7
2.酸味及酸味物质: 2.酸味及酸味物质: 酸味及酸味物质
(P250)
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 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 酸味:由质子( 酸味:由质子(H+)与存在于味蕾中的磷脂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味感, 而产生的味感,是由舌黏膜受到氢离子的刺激 而引起的。 而引起的。
8
风味物质
15
涩味物质: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 ⑵ 涩味物质: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化合物。 其中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质。 其中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质。
常用脱涩方法:焯水处理、 常用脱涩方法:焯水处理、在果汁中加入蛋白质使单宁 沉淀、提高原料采用时成熟度。 沉淀、提高原料采用时成熟度。
8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9
3.苦味及苦味物质: 3.苦味及苦味物质: 苦味及苦味物质 呈苦机理: 呈苦机理: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 基。如果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苦味的可能性加大。 如果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苦味的可能性加大。
8
风味物质
10
食品中重要的苦味物质(化合物): 食品中重要的苦味物质(化合物): 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 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苦味是这类饮料中的重要 风味特征);见教材P251风味特征);见教材P251-252 );见教材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 柑橘中的苦味物质(糖苷) 柑橘中的苦味物质(糖苷) 盐类(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 盐类(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 离子直径之和小于6.5A的盐呈纯咸味,随离子直径之和↑ 离子直径之和小于6.5A的盐呈纯咸味,随离子直径之和↑, 6.5A的盐呈纯咸味 盐的苦味逐渐↑ 盐的苦味逐渐↑。
8
风味物质
2
食品风味包括四要素: 食品风味包括四要素: 味道:即食物对口腔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 味道:即食物对口腔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酸、甜、苦、 咸是四种基本味。 咸是四种基本味。 嗅觉: 嗅觉:食品中各种微量挥发成分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 激。如芳香、豆腥味、鱼腥味等。 如芳香、豆腥味、鱼腥味等。 触觉:如软、 触觉:如软、硬、脆等。 脆等。 心理感觉:受习惯与文化传统制约的感觉, 心理感觉:受习惯与文化传统制约的感觉,与物质本身的 特性相关性不大。 特性相关性不大。
8
风味物质
12
肽类的苦味还可以通过计算疏水值来预测:Q=∑△ 肽类的苦味还可以通过计算疏水值来预测:Q=∑△g/n Q:蛋白质分子平均疏水值; n:氨基酸残基数 Q:蛋白质分子平均疏水值; n:氨基酸残基数 蛋白质分子平均疏水值 △g:表示每种氨基酸侧链的疏水贡献; 表示每种氨基酸侧链的疏水贡献; Q值大于1400的肽可能有苦味,低于1300的肽无苦味。 值大于1400的肽可能有苦味,低于1300的肽无苦味。 1400的肽可能有苦味 1300的肽无苦味 上式中n值越小,Q值越大,苦味可能性就大。 上式中n值越小, 值越大,苦味可能性就大。 因此,利用蛋白酶制备水解蛋白质时, 因此,利用蛋白酶制备水解蛋白质时,蛋白质的水解程 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见教材P 苦味肽) 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见教材P237苦味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