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遍及学生教育的每一方面。

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十一世纪呼唤创新性教育,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栋梁,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教育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贪玩、爱动、好奇心又特别强,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造性思想,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创新教育。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目前在很多学校中师生关系不是很好,有些教师动不动就嘲笑、讽刺、挖苦学生,有的甚至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一见教师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师生关系一直不好,甚至非常糟糕。

试想,在这种师生关系的班级中,又如何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实施?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弃传统中的“严师”的形象,更不要摆出一副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教学活动氛围。

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我在教学中实施“表扬”政策,不仅对学习前列的同学进行表扬,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表扬其比较优秀的方面,一位哲人说过“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每位同学都有其优秀的一面,或者说比较突出的一面,当我们在班级中进行点名表扬时,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从而在班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精神,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与开展。

二、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灵活、丰富地教学,才更加容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教师差不多把课堂当作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场所,以为教科书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全部知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

而有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和想象。

这些教学中的弊端要进行改革,目前我们要进行教育改革,就是为了消除这种弊端,创造更加适合于创新教育的教学环境。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不能停滞不前,不能老守着过去的讲义、教案,要在适合于现代化教学的方针下尝试性地进行改革。

真正地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把学生带到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环境中,以此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内容,去唤醒他们的思维意识,去维护他们的创新精神,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变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求知。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农村教育,尤其现在的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们必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

必须在新形势下增强教育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与时俱进,在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前提下,首先搞好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必须坚持以“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废除旧的教学模式,砍去“一言堂”“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能力,提高办学效益。

三、创造质疑情境,鼓励争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我们教师应提供质疑机会,使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都是这个道理。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思维挑战性更强。

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知心朋友,努力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营造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白杨》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爸爸一手搂着一个
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已经对爸爸的思考做过了描写,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

再加上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

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

实践证明,好奇是发明创造的巨大资源和动力,因为没有好奇,就没有求知欲,更没有创造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还要激励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习精神,这种敢于接续发问的精神正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敏感地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循循善诱,不能仅停留在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而应该培养学生对事物继续研究的习惯。

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更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有利于发挥自我创新精神。

总之,培养创新意识绝非一日之功,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勇敢地打破过去传统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也培养其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责编金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