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杂草: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龙葵、香附子、田旋花、藜。
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稗草: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刺儿菜:龙葵:香附子:田旋花:藜:波斯婆婆纳:鳢肠:碎米莎草:青箱苘麻:2.棉田杂草的防治:⑴农业防治:①清除棉田及路边杂草:田边、田埂、路旁、井台及沟渠内外的杂草是棉田杂草的重要来源,应及时清除。
②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牲畜粪便中常有硬壳的小粒杂草种子,能正常发芽。
因此必须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③及时中耕除草:约70%的杂草集中在5月上旬发生,杂草的大量生长,严重影响棉苗生长,故要及时中耕铲除。
⑵化学防治:①苗前封地除草剂:氟乐灵(150mL/亩),48%仲丁灵(200mL/亩),33%二甲戊灵EC(200mL/亩)。
均以混土使用。
②苗后除草剂(禾本科):12%烯草酮EC(50mL/亩),10.8%精喹禾灵EC(40mL/亩)。
在杂草3-5叶期喷雾施用。
③苗后除草剂(阔叶杂草):10%嘧草硫醚EC(50mL/亩),75%三氟啶磺隆WDG(2g/亩)。
——要求:只要求有生长期前中后三个时期的高清照片,最后附一个杂草防治。
若查到落下的可以增加。
害虫:盲蝽蟓、地老虎、棉铃虫、红铃虫、棉叶螨、棉蚜、烟粉虱、斜纹夜蛾。
病害: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黑斑病、角斑病、褐斑病、猝倒病、疫病、红粉病。
——要求:病虫要求如下格式样式,不超过400字,要求简明扼要,实用性强!若查到落下的可以增加。
盲蝽蟓病症识别:种类:主要有绿盲蝽(俗称花叶虫、小臭虫)、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以绿盲蝽为主。
盲蝽类多为多寄主害虫,除危害棉花外,还为害苜蓿、豆类、马铃薯、小麦、田菁、胡萝卜和果树等植物。
绿盲蝽成虫和若虫均能在棉株的顶芽、嫩叶、花蕾或幼铃上刺吸汁液。
幼芽被害后,形成仅剩两片肥厚子叶的“公棉花”;叶片被害后形成有大量破孔、皱缩不平的“破叶疯”;腋芽或生长点受害后,腋蚜丛生,破叶累累似扫帚苗;幼蕾被害后变黄褐色而干枯脱落,棉铃被害后布满黑点,可僵化脱落。
全国绝大部分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发生量大、为害最为重。
发生规律:盲蝽象一年发生5代。
盲蝽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5 ℃,相对湿度在 70% 以上。
5月份就迁入棉田为害,6-8月危害剧烈,9月中下旬飞回越冬场所产卵越冬。
盲蝽象喜阴湿,怕光照,昼伏夜出。
6-8月间降雨多、湿度大的年份危害重,干旱年份为害轻。
早播、肥水充足、生长茂盛旺长的棉田则偏重发生。
防治措施:防治时间掌握在6月16日左右,隔5~7天再用药1次.⑴农业防治:棉田冬前深耕冬灌,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⑵化学防治:①早春卵孵化盛期,在越冬虫源集中地喷洒1500倍甲胺磷或甲基对硫磷液,消灭越冬虫源。
②苗期用1500倍40%毒死蜱药液滴心,既不伤害天敌,又可兼治蚜虫和红蜘蛛等。
③成株期用1500倍20%灭多威液、或2000倍2.5%高效氯氟氰菊酯液,交替均匀喷雾。
地老虎症状识别:棉苗出土前,1、2龄幼虫咬食幼芽、吃空棉子;棉苗出土后,2、3龄幼虫咬食子叶导致小孔或缺刻;3龄以后白天潜入土中,夜晚活动,咬断棉苗整株。
发生规律:地老虎以老熟幼虫在 3~17 厘米的土中越冬,以7~8 厘米深处最多。
越冬场所多在早播的冬麦地、冬菜地、苜蓿地、马铃薯地及休闲地,其次是玉米地和棉花地等。
在田埂的向阳面越冬密度最多。
翌年 4月,老熟幼虫并不取食危害,而由越冬场所爬到土表3~5 厘米处做蛹室在其中直立化蛹。
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用糖醋液或黑光灯诱杀越冬代成虫,在春季成虫发生期设置诱蛾器(盆)诱杀成虫。
(2)化学防治①喷粉用2.5%敌百虫粉剂每667平方米2.0—2.5千克喷粉。
②撒施毒土用2.5%敌百虫粉剂每667平方米1.5~2千克加10千克细土制成毒土,顺垄撒在幼苗根际附近,或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适量水喷拌细土125~175千克制成毒土,每667平方米撒施毒土20~25千克。
③喷雾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50%杀螟硫磷1000~2000倍液、20%菊杀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喷雾。
④毒饵多在3龄后开始取食时应用,每667平方米用2.5%敌百虫粉剂0.5千克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均匀拌在切碎的鲜草上,或用90%晶体敌百虫加水2.5~5千克,均匀拌在5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碾碎的棉籽饼(油渣)上,用50%辛硫磷乳油50克拌在5千克棉籽饼上,制成的毒饵于傍晚在菜田内每隔一定距离撒成小堆。
⑤虫龄较大时可用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50%二嗪农乳油1000-1500倍液灌根。
棉铃虫症状识别: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棉铃虫的为害很广,寄主种类很多,近几年,绝大多数绿色植物上都有棉铃虫的卵和幼虫为害,除可以直接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外,主要为害棉株的蕾、花和铃,1头幼虫一生可为害10~22个蕾铃,因此对棉花产量威胁很大。
发生规律: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
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
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
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防治措施:(1)农业措施:棉花收获后,清除田间棉秆和烂铃、僵瓣,及时深翻耙地,坚持实行冬灌,可大量消灭越冬蛹;种植早熟、无蜜腺、棉酚和单宁含量高的抗虫品种;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统一播期,以切断棉铃虫的食物链;精选种子,提高播种质量;早间苗、早定苗,搞好健身栽培;生长旺盛的棉田可用缩节胺、助壮素或乙烯利进行化控。
(2)诱杀防治:在棉田地边种春玉米或高粱,既可诱集较多的棉铃虫来产卵,又能诱集大量天敌存活繁殖,并控制棉铃虫为害。
棉铃虫各代成虫发生期,在田间设置黑光灯、杨树枝把或性诱剂,可大量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搞好棉花与其他作物的合理布局,提倡插花种植。
棉花生长前期尽量不施或少施广谱性杀虫剂,必要时可用药液滴心或药液涂茎法施药,以便保护利用天敌。
也可人工饲养释放赤眼蜂或草岭,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红铃虫症状识别:种籽被害,种仁被吃掉,成为空壳,壳上有虫孔。
蕾、花被害,从花蕾顶部蛀入,留下针尖大的蛀入孔。
幼虫在蕾内吃花蕊,有的蕾内花蕊被吃空而脱落;有的不脱落,仍能开花,但花发育不良,部分花瓣粘连扭曲。
青铃被害,从基部蛀入,不久蛀孔愈合,在铃壳内壁形成不规则的突起。
较老青铃受害,壳内壁有幼虫钻蛀的虫道。
幼虫侵入后蛀食棉籽。
被害棉铃遇雨霉烂,被害铃室成为僵瓣。
发生规律: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二三代。
棉红铃虫适于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繁殖,适宜温度为20-35℃,相对湿度在60%以上。
干旱年份发生轻。
一般靠近村庄、棉仓库、轧花厂、收花站、棉籽榨油厂等越冬场所的棉田棉红铃虫危害重;早播棉、地膜棉受害重;早发棉田第1代危害重,生长好、结铃多的棉田第2代危害重;晚发棉田第3代危害重。
防治措施:1.化学防治:在棉红铃虫卵盛期有化学药剂杀虫,2.5%敌杀死, 30-40ml/667m2;20%速灭杀丁,35-50ml/667m2;50%辛硫磷,35-50ml/667m2;80%敌敌畏乳油,50-75ml/667m2。
对水1.5-2.5kg,喷在15-25kg细土上拌匀,傍晚撒于田间,可熏杀成虫。
2.生物防治:用人工合成的红铃虫雌虫性信息素,悬挂或粘贴在棉株上,干扰雄蛾寻找雌蛾交配,可以减少棉红铃虫的虫口密度及危害。
3.农业防治:选种抗棉红铃虫的品种;通过帘架晒花,使越冬幼虫落地,放鸡啄食或人工扫除消灭,也可投放杀虫灯消灭幼虫.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
斜纹夜娥在国内各地都有发生,是一种暴食性害虫作物害虫。
世界性分布。
幼虫取食甘薯、棉花、芋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等近 300种植物的叶片,间歇性猖獗为害。
它主要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
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
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害虫。
成虫体长14-20毫米左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
扁平的半球状,初产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块状粘合在一起,上覆黄褐色绒毛。
幼虫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体表散生小白点。
防治措施①生物防治。
可采用细菌杀虫剂,如国产Bt乳剂或青虫菌六号液剂,通常采用500-800倍稀释浓度。
②生理防治。
灭幼脲一号或灭幼脲三号20%或25%胶悬剂500-1000倍液。
③化学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
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
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
烟粉虱烟粉虱俗称小白蛾,是近年来中国新发生的一种虫害,烟粉虱主要危害棉花、蔬菜和花卉等多种作物。
成虫和若虫主要群集植物叶背,以刺吸式口器吸吮汁液,使叶片褪绿、变黄以致萎蔫,并且还分泌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导致霉菌繁衍,发生“煤污病”。
同时还传播多种病毒病。
成虫体淡黄白色到白色,翅白色无斑点,被有蜡粉。
卵为椭圆形,有小柄,与叶面垂直,卵初产时淡黄绿色,孵化前颜色加深,呈琥珀色至深褐色。
卵散产,在叶背分布不规则。
若虫(1-3龄)为椭圆形,腹末端有1对明显的刚毛,腹部平、背部微隆起,淡绿色至黄色可透见2个黄色点。
防治措施①农业防治:温室或棚室内,在栽培作物前要彻底杀虫,严密把关,选用无虫苗,防止将粉虱带入保护地内。
在露地,换茬时要做好清洁田园工作,在保护地周围地块应避免种植烟粉虱喜食的作物。
②物理防治:粉虱对黄色,特别是橙黄色有强烈的趋性,可在温室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③生物防治:丽蚜小蜂。
许多国家通过释放该蜂,并配合使用高效、低毒、对天敌较安全的杀虫剂。
④化学防治:作物定植后,应定期检查,当虫口较高时,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每公顷可用99%敌死虫乳油(矿物油)1-2 kg,植物源杀虫剂6%绿浪(烟百素)、40%绿菜宝10%扑虱灵乳油、25%灭螨猛乳油、50%辛硫磷乳油750 ml,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500 g,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75 g,20%灭扫利乳油375 ml,1.8%阿维菌素乳油、2.5%天王星乳油、2.5%功夫乳油250 ml,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80 g,加水750 L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