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
开花结铃期
掌状斑驳型(黄斑、枯斑)、萎蔫型 株型一般正常 由下向上发病 病株的维管束呈黄褐色 潮湿时产生白色霉状物
二者的区别有如下6点:
1.枯萎病在苗期可严重发生,蕾期是发病盛期,而黄萎病在 蕾期才开始发生;
2. 枯萎病常自顶端向下发展,黄萎病则是从下向上扩展;
3. 枯萎病可表现矮缩,叶片变小变厚、皱缩,黄萎病则无这 些变化;
1.严把种子关,保护无病区 (1)植物检疫: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①硫酸脱绒②402药液温汤浸种③多菌 灵浸种。 2.铲除零星病株,消灭零星病区 3.实行轮作倒茬,控制和压缩轻病区
萎病防治困难的原因?
2.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3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7300万亩, 其中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发生面积1700多万亩。请你谈谈 应采取哪些措施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才能将损失降 低到较小的程度?
三、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棉花枯萎病侵染循环图 1.越冬 2.病菌萌发侵入 3.病菌进入维管束繁殖 4.发病
1.初侵染来源: 两种病菌分别以各自所产生的菌丝体, 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或微菌核在棉籽、棉籽壳(包括 棉籽饼)、病残体、土壤和带菌的土杂费中越冬,成 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2.传播途径和方式。病菌主要从棉株根表皮细胞或伤 口侵入,病菌侵入后经过皮层进入导管,并在导管内 繁殖扩展,分布至全株,同时,病菌还可通过棉铃铃 瓣及种皮内较小的维管束,使种子带菌。
4.枯萎病叶脉可变黄而呈现为网纹状,黄萎病叶脉为绿色, 主脉间叶肉变成黄斑块状; 5.枯萎病早期便可落叶形成光秆,而黄萎病落叶少,又多在 后期;
6.病株的根、茎和叶柄剖开后,枯萎病株的导管为深褐色, 黄萎病株的导管为浅褐色。
二、病原物(Pythogens)
枯萎:为尖镰孢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棉枯萎病病叶 (黄色网纹型) 棉黄萎病病叶
(黄色掌状斑驳)
棉枯萎病病叶(黄色网纹型)
棉枯萎病病株(青枯型)
棉枯萎病病株(黄化型)
棉枯萎病病株(紫红型)
棉枯萎病病株 (萎蔫型)
棉枯萎病病株
(左:矮缩型病株 右:健株)
棉花黄萎病后期病叶
棉花黄萎病株
棉茎剖面(左:棉枯萎病 中:棉黄萎病 右:健株)
oxysporum f.sp],为害棉花、甘薯和秋葵。带菌寄
主植物有大麦、大豆、黄瓜、辣椒、番茄、烟草等,
其中以大麦带菌率最高。 黄萎:由大丽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其寄主范围很宽,已报道660种,其 中农作物有184种。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茄子、番 茄、瓜类、豆类、烟草和芝麻等。
一、症状(Symptom)
由于棉花枯黄萎病是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而
侵染过程类似的两种病害。在同一棉田或同一棉株 上,有时枯萎病和黄萎病两病在同一病株上发生。 因受病菌侵入或在植株体内繁殖量的影响,其症状 表现有的以枯萎病为主,有的以黄萎病为主。以枯
萎病为主的混生型病株,常表现为植株矮缩,或叶
片呈黄色网纹型;以黄萎病为主的植株则植株不矮 缩,多表现为掌状斑驳症状。
棉花枯黄萎病 Cotton Fusarium and Verticillium Wilt
简 介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上危害最重的两种病害, 在我国,损失约150-200万担。在世界上美国和前苏联 以黄萎为主,我国以枯萎为主。
棉枯萎病也叫萎蔫病、乌心瘟。枯萎病为害棉苗, 特别是定苗以后,大量棉苗发病,萎蔫枯死,导致缺 株减产,纤维品质降低,不少地区枯黄萎病同株混生, 产量损失更大。
3.气候因素 枯黄萎病的发病适温为25~28℃,低于25℃或高
于30℃,病情发展缓慢,超过35℃即呈现出隐症.
降雨量及湿度也是影响病害发展的重要因素,棉 花花蕾期降雨较多,温度适宜,湿度较大,往往有利 于发病,夏季暴雨之后,常会加重病情. 4.耕作栽培因素
五、防治(Control)
棉花一旦发生枯萎病就难以防治和消灭。因此对病区应 进行综合治理,采取“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 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
棉枯萎病和棉黄萎病混生型病株
表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症状表现主要区别比较
枯萎病 苗期至成株期 黄萎病 主要发生在成株期
项目 危害 时期
发病 盛期
症状 类型 株型 发病 特点 内部 症状 病症
现蕾前后
黄色网纹型、青枯(萎蔫)型、矮 缩型、黄花型、紫红型 株型改变、表现矮缩、丛生叶、 小叶 从上往下发病 病株的维管束呈深褐色 潮湿时产生红色霉状物
1.菌源因素:
菌源累积量与病菌致病力的强弱
2.棉花种与品种因素
枯萎病抗病性:中棉最强,陆地棉中度感病,海 岛棉高度感病。 黄萎病抗病性:海岛棉抗耐病性较强,陆地棉次之, 中棉较感病。 3.生育期: 枯萎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发生,发病盛期 主要在现蕾前后;而黄萎病通常苗期很少发病,多在 现蕾后才开始发病,开花结铃期为发病高峰期。
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近距离传播主
要与农时操作等有关,如耕地、灌水、大风及施用未
腐熟透的带菌棉籽饼等。
四、发病 条件(epidemic factor)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规律基本相同。 两种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病菌的致病力、菌源数量、 棉种和品种的抗病性、气候条件、耕作栽培措施、
以及土壤中线虫的危害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
棉花病害种类很多,据报道,全世界棉花病害有 120多种,我国发生的约40种左右,其中对棉花生产 影响较大的有10多种。如棉炭疽病、红腐病、红粉 病、疫病在苗期和铃期分别引起死苗和烂铃;立枯
病能引起严重的烂种、烂芽和烂茎;棉角斑病、茎
枯病、枯萎病,在棉花苗期,成株期和铃期均可发 生;枯萎病和黄萎病对棉花生产威胁最大。
1.形态特征:
棉枯萎病病菌 1.小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大型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1. 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干燥时分生孢子着生状 3.湿度 大时分生孢子着生状4.膨胀菌丝 5.拟菌核 图 棉花黄萎病菌
2.生理分化:
枯萎8个生理小种:1、2号在美国;3号在埃及;
4号在印度;5号在苏丹;6号在巴西;我国3、7、8
第三章 棉花病害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产棉国家之一,有悠久的植棉 历史和广阔植棉地区,东起长江三角洲沿海棉区及辽 河流域,西起迄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缘,南自海南,北 至新疆玛纳斯垦区均可植棉。各种棉花病害也随之遍 及各棉区。棉花病害是制约棉花生产的重要因素。据 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由于病害造成的损失达24%。 美国棉花病害协会1952~1990年的统计,因病害造成 棉花的损失年平均为13.28%。我国无系统统计数字, 估计损失产量8%,因各种病害年损失皮棉约为万吨, 约人民币70亿元。
号。3号致病性中,7号最强,8号最弱。
黄萎3个类型:致病力强Ⅰ型(落叶型);中等
Ⅱ型(叶枯型);最弱Ⅲ型(黄斑型)。
3. 致病机理:
一是毒素学说,枯萎病菌可以产生致病毒素镰刀菌酸Fusaric acid,FA,又称萎蔫酸,①改变了细胞原生质膜的透性,寄主的防 卫系统受到破坏,增加了寄主细胞电解质的渗漏,使植物主动吸 水发生困难,蒸腾作用失去的水分无法补充,因此表现萎蔫。② 螯合寄主体内的铜、铁、镁等,而这些元素又是合成叶绿素的重 要物质,从而造成病叶失绿、枯死等症状; 黄萎病菌产生轮枝菌素(VD-toxin),对寄主体内二氧化碳的 固定、水的光解、辅酶Ⅰ的还原等均起破坏作用,因而严重影响 植株代谢,导致萎蔫。 二是导管堵塞,由于病菌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生长 和繁殖,特别是病菌分泌的果胶酶和甲基酯酶降解了导管内壁的 中胶层和原果胶物质,从而阻滞了水分的输送,导致萎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