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

古诗词常用的18种艺术手法例析一、对比例1: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昔日繁荣今日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吊古之情,伤今之感,虽不着一字,却表现得十分深刻。

例2: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愁”字。

上片的“愁”是附庸风雅、故作多情;下片的“愁”才是真正的“愁”,忧国忧时、报国无门之愁。

表现了备受打击、饱受折磨之后的心情。

例3 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上片忆昔。

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

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

于是插梅而醉。

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

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

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

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下片伤今。

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

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

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

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二、衬托(烘托反衬)例4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以气吞山河的笔力将赤壁写的惊涛澎湃,雄奇险峻,烘托出“一时多少豪杰”,又以之烘托出周瑜的形象,赞美他的英俊雄姿、儒将风度,以及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的英雄气概。

三、渲染例5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将采莲少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少女的逻裙和碧绿的荷叶,粉嫩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衬,衬托出少女的清新娇艳。

少女形象在画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例6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来马往,满城仕女珠翠簇动,笑语盈盈衬托出了“灯火阑珊处”那个耐得冷落,自甘寂寞的美人。

寄托了作者不屑于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高洁品格。

“过春风十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跏,如今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7 望海楼①: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

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

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临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 一二句点题,写楼的处所、楼的高耸。

一句写地势高,二句写楼本身高,写“近青天”当然是衬托“飞楼”连天了。

颈联转入现实。

眼前,画角声催红日落(远观),天色将暮生白烟(近观)。

平视、俯视,远观、近看,不同角度相结合,红㙽色彩的渲染,日落烟生的动态,都可以作为鉴赏角度来答题。

白居易《琵琶行》善于通过♯物描写来渲染环境气氛。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烘托出诗人惜别是时的茫茫心绪。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始月白。

”是以万籁俱寂,只见江月的夸张来烘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听众的陶醉其中,心情之沉重。

“绕船月明江水寒”渲染出琵琶女的孤单寂寞、凄苦压抑。

例8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且吴万里船。

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

例9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渲染了浓浓的愁意,为水到渠成的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

后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的不胜感伤(情景交融)四、抑扬例10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长苍生问鬼神。

先扬后抑,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

(并非求贤若渴,寻求救国治民大计,而是关心个人生死)联系李商隐个人遭遇看,怜贾谊更是自悯。

例11 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全词上下共十句,前九句是扬,都是写杀敌报国、恢复山河、建立功名的惊人壮业的;末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是抑,表面前几句所写都是虚幻梦想,完成恢复大业、名垂青史的理想被年华老去,不受知遇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

五、用典例12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陆贾《新语》)。

用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小人在皇帝面前说贤臣的坏话。

王安石反用此典,说,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在了最高的地方。

例1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挥手,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好用典故,议论风生。

这首词借古喻今,命意深远,写得慷慨悲凉,激情满怀。

词的上阕以孙权、刘裕的成功业绩激励当朝,希望能坚定北伐必胜的信心。

下阕又以刘义隆的失败教训为借鉴,忠告执政者不可草率轻敌,冒险出击。

最后以廉颇自比,流露出老当益壮,仍堪一用的雄心和无人问津不受重用的悲凉。

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

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

最后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

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六、比兴例14 长歌行(汉-乐府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全词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用的是比兴手法。

例15 感遇(其一)张九龄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本诗采用比兴的手法歌颂春兰、秋桂,从而抒发诗人的情怀。

诗人在开篇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兰,皎明洁净的秋桂,然后生动地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转而写到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最后引出全诗主旨:春兰、秋桂的美好,完全出于自然本性,而并非为了求得人们的赏识。

诗人以此比喻洁身自好的君子。

本诗虽短小,但用尽全力,结构严谨,词尽意尽没有落空。

词意温和,不知不觉中,在咏物的背后,讲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七、象征例16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绥,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古人认为蝉“饮露而不食”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例17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雾气弥漫,月色朦胧,让人看不清楼台,望不到津渡,更找不到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绕,无处可寻),实际上这里的“楼台”“津渡”“桃源”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的是词人被贬官后感到美好的生活已经消失,内心具有一种无所适从、找不到出路的惆怅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两个典故起到反衬愁苦和使愁苦之情变成具体形象的作用。

本来收到朋友寄赠的礼物和慰藉的书信,应是高兴之事,但由于词人遭遇贬官,精神至感痛苦,所以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不仅没让他感到高兴,反而更引发了他思乡怀旧的离愁别绪;而且这种离愁别绪就像朋友的礼物和书信一样越积越多,越积越厚,从而使离愁别绪这一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形象。

)八、委婉例18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前两句虚实相生。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例19 菩萨蛮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