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术语及鉴赏示例
江苏徐州大屯煤电公司第一中学尹国华
邮编:221611
在语文教学中一大难点就是诗词教学,现把诗词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及示例加以整理,以便同学们能从基本概念上掌握诗词鉴赏的第一步:
1.情景交融(也有说是一种境界,不必单独列出)
即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也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
全诗以明快俊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景。
乍一看好象是单纯的地写景,实际上蕴涵着诗人喜怒哀乐的感情,尤其是后两句,委婉含蓄地寄寓了诗人对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修建佛寺的嘲讽。
2.托物言志
即吟咏具体而单一的某一物象来抒发情感。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如骆宾王的《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本诗是托物言志的名篇。
作者借托两鬓乌玄高唱的秋蝉来言自己的品性高洁,说蝉因“露重”、“风多”而“飞难进”、“响易沉”,实际上是指自己环境的压力和政治上的不得意,并借此为自己辩解,蒙受了不白之冤。
作者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蝉与诗人已浑然一体,写蝉就是写自己。
3.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如李商隐的《贾生》:该诗截取汉文帝与贾谊之间君臣相会的一个历史场景,抓住其中最富讽刺意味的典型细节加以描写,突出贾生可悲可叹的遭遇,借古讽今,寄托作者对当朝统治者漠视民生,不能真正用才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中借古喻今、以小见大,史论结合,意蕴深刻而丰富,讽刺有力,可谓咏史诗中难得的力作。
4.运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用典既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就是取典故的原来意义入诗文;反用就是在诗文中反用原典的意义。
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本词化用了季鹰、刘备、桓温三人的典故来抒发作者思念故国故乡之情,也借典故中三人之口抒发了作者自己对南宋朝廷的愤恨和壮志难酬的悲抑之情。
三个典故连用,表面是评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当朝者的不满和愤懑,可谓一石三鸟。
而且正是这三个典故连用把作者的感情在上阙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到了最高点,产生出极为强烈的感染力量,此手法运用的圆熟精到使人钦吧不已。
5.侧面描写(又叫烘托)
侧面描写就是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本诗旨在表现花的可爱和自己心情的舒畅,但作者在三四两句却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6.虚实相间
文艺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它给人以想象的
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词作意在写送另恋人时的委婉凄恻之离情。
在写送别之景时,作者既有实写,又有虚写。
实写如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及周围景色,实写之景为抒发别离凄情渲染了一个浓厚得令人断肠的氛围。
在实写的基础上作者又虚写如“念去去千里烟波,……”和“今宵酒醒何处?……”,想象离别后自己将是怎样孤独冷清的心情,这等于让人于断肠之处又思断肠之景,让人不得不落泪。
词中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使作者那种深深的离愁以一种更加有震憾力的方式涌进了读者心里,感人至深,效果之妙无可比拟。
7.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8.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9.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中最惹眼的恐怕就是其中的夸张了。
开篇两句“白……”劈空而来,似大海之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把诗人奔放的激情,积蕴极深的愁思怨恨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使人不得不惊叹诗人那无人能及的气魄和笔力。
方法很多,在此只是选取了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些,谨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