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演讲稿《将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有一段话:蛇发女妖美杜莎难以铲除,由于凡是正眼观察她的人都会变成石头,于是帕修斯使用一面锃亮的盾牌作为镜子,在镜子里看妖怪,最终把她杀死。
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洁再现,而应当轻灵、才智地反映生活。
卡尔维诺的《牲畜林》是一篇写战斗的小说,但是我们从小说里却感觉不到硝烟的味道,反倒觉得轻松幽默好玩:农夫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命运无常,我们需要敬畏;幸福易逝,我们需要珍惜。
在小说《半张纸》里,作家不但写出了仆人公的悲欢离合,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仆人公的上述人生感悟。
仆人公面对半张纸,思绪涌动:两年的共同生活,妻子给自己的已经够多了,“有很多人,惋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够了,知足了,把它珍藏起来,擦干眼泪,怀着和妻子曾经一起编织的幻想,连续拼搏吧。
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故事中的这个小人物并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珍惜、知足、进取。
他有着一般人无以企及的境界——“惜福”。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了解小说结构的构成方式,明确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不同;其次要明确好的小说结构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上的异同;再次要把握层层推动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种小说结构方式;最终要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表现中心的特色。
学习《牲畜林》,重点学习小说结构的“延迟法”;学习《半张纸》,留意把握小说抓“生活的横断面”这一结构手法,体会以小见大的结构技巧。
第11课牲畜林对应同学用书P53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1.稠.密(ch óu ) 2.膘.肥(bi āo ) 3.毡.帽(zh ān ) 4.马厩.(ji ù) 5.蹩.脚(bi é) 6.蹑.手蹑脚(ni è) 7.大方..(mi ǎn ti ǎn ) (二)多音字1.栖⎩⎪⎨⎪⎧栖.息(q ī)栖.栖(x ī)2.圈⎩⎪⎨⎪⎧ 圈.养(ju àn )圆圈.(qu ān )3.漂⎩⎪⎨⎪⎧ 秀丽..(pi ào )漂.泊(pi āo ) 4.挣⎩⎪⎨⎪⎧摆脱..(zh èn ɡ)挣.扎(zh ēn ɡ) 5.扛⎩⎪⎨⎪⎧扛.东西(k áng )力能扛.鼎(g āng )6.屏⎩⎪⎨⎪⎧开屏.(p ín ɡ)屏.气(b ǐn ɡ)7.剥⎩⎪⎨⎪⎧剥.夺(b ō)剥.皮(b āo )二、写准字形1.⎩⎪⎨⎪⎧ch óu (稠)密ch óu (惆)怅 2.⎩⎪⎨⎪⎧板l ì(栗)罂s ù(粟) 3.⎩⎪⎨⎪⎧xi ù(嗅)觉xi ù(溴)元素 4.⎩⎪⎨⎪⎧chu ò(绰)号泥n ào (淖) 5.⎩⎪⎨⎪⎧s ī(厮)杀s ī(撕)裂s ī(嘶)叫6.⎩⎪⎨⎪⎧mi ǎn (腼)腆沉mi ǎn (湎)mi ǎn (缅)怀三、用准词语 1.生疏 熟习例 句 和你哥哥生疏的那位医生熟习眼科手术,你就放心治疗吧。
辨析生疏:指知道得很具体,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
熟习:指深刻而娴熟地把握,常用于技艺、学问、语言、学问等。
2.渐渐 逐步例句人们环保理念逐步深化,新能源汽车行业渐渐升温,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辨析“逐步”和“渐渐”都表示程度或者数量随着时间渐渐地增加或削减,事物的变化比较缓慢。
但是一般在表示有意识、有步骤的变化时用“逐步”不用“渐渐”,在表示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的变化,或者是一种很自然的缓慢的变化时,用“渐渐”不能用“逐步”。
3.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例 句(1)珠宝专卖店的柜台里,各种各样的贵重珍宝比比皆是,吸引了很多顾客。
(2)松树林里,松果密密麻麻落在地上,俯拾即是。
辨析比比皆是:处处都是。
形容很多。
俯拾即是:弯下身子即可拾到。
形容数量多,而且简洁得到。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俯拾即是”侧重表示简洁得到,“比比皆是”侧重指多。
二者适用对象也不同:“俯拾即是”只能指物,并且一般是较小的东西;“比比皆是”既可指物,也可指人。
四、积累成语1.大腹便便: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
现在有时用来比方人的某种丑态,含有贬义。
2.不寒而栗:不冷而颤抖。
形容格外恐惊。
3.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完。
形容舍命叫喊、呼号。
4.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劝慰自己。
对应同学用书P53意大利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卡尔维诺简历:卡尔维诺(1923-1985),生于古巴哈瓦那四周圣地亚哥的拉斯维加斯小镇。
童年时就离开古巴回意大利。
卡尔维诺天生聪颖,十几岁就开头创作。
其次次世界大战时他参与了意大利抵制组织,战后定居于都灵,并得到了文学学士学位,同时为共产党的周刊出版社工作。
1985年9月19日因医治无效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
就这样,卡尔维诺带着他那一个个童话般“尽善尽美的梦”,离开了这变幻莫测的世界。
他用小说创作向人们呈现了人生哲理,孜孜不倦地启迪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化的思考,为探究文艺创作的新天地而奉献了一生。
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通向蜘巢的小径》《假如在一个冬晚,有一位旅人》,长篇小说三部曲《我们的先人》(《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乌有骑士》)等。
另编有《意大利童话》。
评价: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怪和布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因时而生的《牲畜林》其次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尔维诺乐观参与了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制活动。
面对德意志法西斯的疯狂进攻和扫荡,意大利人民不屈不挠,浴血抗击,表现了英勇的革命精神。
作家看到了抗战者的无畏和乐观向上的战斗风貌,写下了以战斗为背景的小说《牲畜林》来为抗战活动助威,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战斗的嘲弄和抨击。
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故事:农夫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德国兵像猴子掰玉米一样,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去抓另外一个,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生怕误伤了牲畜……实际上小说写的是反法西斯战斗的题材。
“牲畜林”是一个特殊所在,仿佛与战斗隔绝,树林与牲畜们仍旧生气勃勃,完全没有战斗的恐惊。
正是这最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和期望,这期望,则是杀死战斗这妖魔的基础。
这就是小说的主题所在。
赏情节1.为什么逃难的人都带着自己的牲畜(包括家禽)?这真实吗?[明确]这个细节是真实的。
这些牲畜是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生活的农户的唯一财宝,假如没有了这些牲畜,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的凄惨,所以即使是逃难,他们也带着自己唯一的财宝。
这个细节表现了他们的贫困和患病的残酷侵略,同时这样写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2.《牲畜林》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其中使用了几次“延迟”?几次欲射击,却又停止,这样的“延迟”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其中对表现主题作用较大的有五次:最终,这次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
朱阿最终要射击了,这次是躲在他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
“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
前面不开枪,不仅是由于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
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急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朱阿六次打算射击,其中五次预备射击却由于各种缘由而没有射击。
但这又不是简洁地照搬民间故事的写法,而是有一些更深的意思在里面。
小说的结构和主题要点,都在于“牲畜林”这一意象。
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终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赏人物简要概括朱阿的形象特征。
[明确]朱阿是小说的仆人公,他身上有这样的特征:特征表现典型的小农夫矮胖子,圆鼓鼓的肚子,黑里透红的圆脸,农夫式的衣着,爱喝酒,手颤等惜财如命为了一头花母牛冒险回村胆小多虑,爱推脱长时间跟着那个傻气的德国兵不敢开枪又不舍离去这个形象成为抗击纳粹侵略者的典型代表,最终受到欢迎,预示着抗战的奇特前景。
赏环境1.阅读过作品后,你能通过文中表明背景的语句得知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吗?[明确]“在那扫荡的日子里”“逃难的时候”“德国鬼子”“最宏大的游击队员”,这些都示意了小说的背景:意大利人民抵制德国入侵。
2.文中其次段描写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其次段作者用很轻松的笔调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童话般的动物世界,在这片小林子里布满了和谐的气息,生活着自由拘束的动物。
而这一片和谐,也是当地村民的生活反映,他们也渴望这种平淡自由的生活。
但侵略者的战斗将这一切碾得粉碎,不仅人们的安静生活被打破,连牲畜们的一切也被搅乱。
其次段的描写既回应了题目,又为后文故事设置了一个背景,参与反侵略战斗的不仅仅是受害的人,连动物们也加入了这场斗争,幽默含蓄地表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赏语言1.理解下列语句的含意。
(1)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
[明确]作者用简洁的语句,几笔便把当时混乱的场面给描绘了出来。
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场所,为后文埋下了伏笔,给情节的进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文中的百姓们是纯朴和善的,在逃离时不忘救走他们所饲养的动物,同时也呈现了他们麻木、狭隘的一面,为了自己眼前的一点小利益而遗忘了自己的敌人,民族的敌人,让人感到可怜又可气。
(2)另一方面,一想到他在世上唯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
[明确]一般的民众往往缺乏爱国意识,只有在自身利益受到威逼的时候,才想到抵制与还击。
这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也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而这也恰恰表现了作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3)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宏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
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明确]一个戏剧性的结尾让人不禁捧腹,但是细想起来作者又别有用意。
一方面,它说明白当时民众的真实状况,批判了民众的麻木;同时,在肯定程度上确定了那些因这样那样的缘由而实行行动的人。
只要行动,就是我们欢迎的,是我们急迫期望的,是民族的需要,也是集体的需要,假如没有了国家和民族,怎么还有会有母牛和小牛、山羊和大鹅、母鸡和小兔?2.本文语言精确、生动、形象、极富特色,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明确]文中朱阿六次瞄准德国兵欲射击,五次经人恳求或迟疑后放弃,作者写得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第一次是用较多的笔墨直接描写。
其次次是比方(借喻),“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
第三次则使用夸张的修辞,“朱阿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