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篇四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洪超
教学目的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
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东皱县东南人)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
更巨,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
之道”。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
会更加动荡不安。

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也更加活跃的
“百家争鸣”的时代。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
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
政治和学术思想。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的学说。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突出了“民”的地位,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

孟子还认为“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好品性
是一个人先天固有的,君子能够一生保持本性,小人常
常失去本性。

这就是他的善性论。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
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
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随着儒家地位的不
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关于孟子的事,有“断织教子” “孟母三迁”等
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传说孟子曾受教
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比较确信。

孟子的学说受到子
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
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孟子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效法先
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的政治
主张。

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
际的空论。

仅在齐做过一段时间卿,终未被重用。

晚年
退而著书。

2、简介《孟子》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有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一般认为该书由孟子本人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参与完成。

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中流传下很多精辟的言论,记忆这些精辟的言论对于我们的语言积累非常有益。

诸如:“养心莫善
于寡欲”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等等。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并对后世的
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孟之道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可以说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之根髓。

3、简介背景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二、朗读课文
1、提醒几个字的读音注意:
弃甲曳()兵涂()有饿莩()鸡豚()狗彘()之畜()数()罟()不入洿()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申之以孝悌()之义
(yè 。

涂,通假字,同“途”。

Piǎo。

tún
zhì[1][2][3][4]下一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