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版本仅为课前预习,实际课件以老师上课为准考点1.1法的本质与特征☆一、法的本质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法的特征(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守的效力,具有国家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4)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具有利益导向性。
(5)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6)法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具有可预测性。
考点1.2法的渊源与法的分类一、法的渊源(了解)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具体的表现形态。
即法是由何种国家机关,依照什么方式和程序创制出来的,并表现为何种形式、具有何种效力等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一)我国法的主要渊源★★【预备知识】关于我国政权组织结构【归纳】我国法的主要渊源【提示】最高人民法院所作的“判决书”或发布的“指导案例”等,没有法律效力,不产生法的强制力,不属于我国法的渊源。
【单选题】下列规范行为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C.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结算办法》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法的渊源。
(1)选项BD:属于法律;(2)选项C:属于部门规章。
(二)法的生效范围★(三)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方式★1.上位法优于下位法针对不同位阶的法之间的效力比较。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示例】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公司法》,其效力高于国务院制定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
【提示】我国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规章、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均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新法优于旧法同一国家机关在不同时期颁布的法产生冲突时,遵循该原则。
【示例】2022年3月1日起,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施行,原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3.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同一国家机关制定的法,遵循该原则。
【示例1】针对特定事项的特别法优先适用,如《公司法》相对于《企业破产法》来说是一般法,当公司破产清算时,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程序。
《企业破产法》相对于《公司法》是特别法。
即公司在破产这一特定事项上,遵循特别法适用。
【示例2】针对特定主体的特别法优先适用,如《劳动合同法》相对于《民法典》中合同编来说是特别法,作为特定主体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若形成劳动关系,应适用《劳动合同法》。
4.裁决适用【提示】“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时的处理规则。
规则一(谁制定、谁裁决)(1)法律VS法律。
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2)行政法规VS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3)规章VS规章。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4)授权制定的法规VS法律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规则二(依照意见、判断适用)当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不一致时:第一步: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
第二步:根据国务院的不同意见,确定不同适用①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②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单选题】下列规范性文件中,法律效力最高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B.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C.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法律效力。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多选题】下列关于规范性法律文件适用原则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B.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C.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D.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答案】ABCD【解析】选项A: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选项B: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选项C: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选项D: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二、法的分类☆【归纳】法的分类参考记忆口诀:(1)创形成文;(2)效程根本;(3)内容实体与程序;(4)一别三效;(5)两国主调渊;(6)运用目的公与私【单选题】下列对法所作的分类中,以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依据进行分类的是()。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B.根本法和普通法C.实体法和程序法D.一般法和特别法【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为依据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单选题】下列对法所作的分类中,以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进行分类的是()。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B.根本法和普通法C.一般法和特别法D.实体法和程序法【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法的分类。
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划分,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考点1.3法律事实一、概念☆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范所确定,能够直接引起某种类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后果。
任何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都要有法律事实的存在。
二、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按照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作标准,可以将法律事实划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归纳】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的判断【提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都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区分要点是“当事人的主观意志”。
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于法律事件。
【举例】试判断以下法律事实是事件还是行为?【问题1】甲公司与乙公司订立合同。
【分析1】属于法律行为。
【问题2】某地区发生泥石流,导致运输合同无法履行。
【分析2】属于法律事件。
【问题3】张三向李四签发一张支票。
【分析3】属于法律行为。
【问题4】自然人的出生与死亡。
【分析4】属于法律事件。
【单选题】下列法律事实中,属于法律事件的是()。
A.疫情导致运输合同终止B.核酸检测C.检测体温D.签订研发疫苗的技术合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法律事实。
选项BC属于非法律事实,不产生法律关系;选项D属于法律行为。
【单选题】张老师睡懒觉醒来后肚子饿了,于是用手机某APP点外卖吃晚饭。
下列选项中,构成法律事实的是()。
A.张老师睡醒睁开眼B.张老师肚子饿了C.张老师通过APP点单D.外卖送来张老师开心的吃饭【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法律事实的概念。
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范所确定,能够“直接引起”某种类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后果。
选项ABD是生活事实,并不具备法律上的效果,因此不是法律事实;选项C,属于法律事实中的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效果,可直接形成:①张某与饭店的餐饮服务法律关系;②张某、饭店与外卖平台的运输服务法律关系。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提示】法律行为分类的理论较为抽象,建议大家暂且记住不同分类的名称和典型举例,等学完一个轮次后再复习巩固,理解效果会更好。
【归纳】法律行为的分类【单选题】以下属于单方行为的是()。
A.订立遗嘱B.缔结婚姻C.签订合同D.销售商品【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行为的分类。
单方行为是指由法律主体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如遗嘱(选项A正确)、行政命令等;多方行为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方法律主体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如合同行为等(选项BCD属于多方行为)。
【判断题】某网络带货主播通过虚假申报方式逃税10亿元,其逃税行为属于法律行为中的积极行为和违法行为。
()【答案】对【解析】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的要求、应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行为。
积极行为(作为)是主动作用于客体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
考点1.4法律关系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图示说明】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关系都是“社会关系”,如恋爱、友谊等关系,其中很多不会被法律规范所调整,而是通过道德、习惯、宗教等来约束。
其余社会关系被“法律规范”调整之后,会被赋予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由此便转化为法律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要素★★★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内容。
【图示说明】张三将电脑卖给李四,此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为张三和李四;客体为“债的给付行为”;内容为张三和李四作为合同当事人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单选题】甲公司和乙公司签订购买20台办公电脑的买卖合同,总价款为20万元。
该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A.甲公司和乙公司B.20台办公电脑C.20万元价款D.买卖合同【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参加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与国家(后面见“模块二”详解)。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1.概念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2.权利(1)权利主体有权自主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示例】买不买房、开不开公司、签不签合同等。
(2)权利主体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示例】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资、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保守商业秘密等。
(3)权利主体在权利被侵犯的情况下,请求国家予以保护的权利3.义务(1)义务主体必须作出某种行为;【示例】纳税义务、交付货物、提供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