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者内隐态度的ERP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WIAT研究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并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吸烟者在进行WLAT任务时的脑内时程变化。
结果发现,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
吸烟词语与两类属性词(积极和消极)相联时诱发的ERPs有显著差异,体现在多个ERP成分(P1、N2、N4、LPC)中。
结果表明,吸烟者的内隐态度在早期就受情绪的调节和影响;而两个冲突负波的出现表明,在内隐态度的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认知评价的过程。
晚正成分的差异则表明,当吸烟词语与消极词相联时唤醒度更高、吸烟者的注意有增强趋势。
实验结果支持了态度的三元论。
标签:吸烟行为;内隐态度;IAT;ERP1引言据统计,世界人口中呼吸道疾病和肺癌的发病率有近74%是由于吸烟引起的。
吸烟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而且给众多的被动吸烟者造成危害。
吸烟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最大的、可预防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而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态度,已经成为很多禁烟团体的主要干预措施之一。
但吸烟作为社会行为会产生社会赞许效应,且个人自评的方法也不够客观。
因此,Swanson等建议对被贴标签的不良行为(如吸烟)可以采用内隐态度来测量。
传统的态度理论认为,态度包含着情感性、行为倾向性、和认知性元素。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和Banali在分析大量文献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内隐社会认知。
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态度的新概念——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的一种无意识痕迹,这种痕迹或其影响是个体在意识水平上无从觉知的,但它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情感取向、认识和行为。
内隐态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内隐联想测验(IAT)。
但Rothermund等发现IAT结果受词突出性的影响,消极的词或不熟悉的词更突出。
因此,Rothermund和Greenwald等指出,研究者最好避免使用高突出性的概念词。
而内隐联想的变式WIAT采用单一的目标属性词,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已有研究者采用IAT对内隐态度进行测试,Houwer等人发现不相容任务诱发的N200潜伏期长于相容任务诱发的N200潜伏期,他们认为被试的内隐态度在看到概念词和属性词的早期阶段就发生了作用。
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对吸烟行为表现出消极的内隐态度,而并非如有些外部测验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
但有的IAT研究发现,相对于不吸烟者,吸烟者对吸烟行为表现出更积极的内隐态度。
同时,这种组间差异也受到高对比概念的影响,如目标概念为吸烟词汇与运动类词汇和目标概念为吸烟词汇与水果词汇时,两者结果不一致。
综上所述,WIAT测验避免了目标概念词突出性的问题,成为了测量单目标内隐态度的经典研究范式。
已有研究对中国大学生的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进行调查,吴荣先得出了“吸烟态度与吸烟行为具有一致性”的结论。
国内对于吸烟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几乎没有看到相关报告,而国外采用IAT的研究发现,吸烟者对吸烟行为表现出消极的内隐态度。
为了深入探讨吸烟者对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以及了解吸烟者在任务进行中的脑内时程变化。
研究采用IAT的变式——WIAT 研究吸烟者的内隐态度,同时记录并分析相容任务(吸烟词语与消极词相联)和不相容任务(吸烟词语与积极词相联)所诱发的ERP成分,为深入揭示吸烟行为的脑机制提供更多的电生理学证据。
2方法2.1被试16名来自国内某著名高校的大学本科生(16男),年龄为19~24岁(平均21.8岁),平均烟龄3.8年。
根据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的吸烟调查。
采用被试曾经吸烟行为和上个月吸烟行为两个指标。
曾经吸烟行为要求被试报告至今为止的吸烟行为,答案分为“从不吸烟”、“偶尔吸”、“经常吸”;上个月吸烟行为要求被试报告在过去一个月中是否出现过吸烟行为,答案为“不吸”和“吸”两种。
筛选出的被试为偶尔吸烟者,上月有吸烟行为。
被试均为右利手,在实验前一小时内无吸烟行为,没有生理或精神方面的疾病,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做完实验后被试均获取适量报酬。
2.2刺激材料采用30个词语,其中10个目标词语,20个属性词语(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各半)。
属性词主要参考Jorg等人使用的一组积极属性词语和消极属性词语。
另外,在Jorg等人所使用的与吸烟有关的词语基础上,查找词典共选出50个与吸烟有关的词语,制作成5点量表,1~5(与吸烟的相关程度递增)。
请20名吸烟者进行材料评定,得出以下十个和吸烟行为关系明确的目标词语:烟草、抽烟、尼古丁、香烟、雪茄、吸烟者、烟灰缸、打火机、烟头、过滤嘴。
实验利用586微机进行,词语字体为36号宋体,呈现于17寸屏幕的正中央。
在黑色背景中央呈现一个白色“十”作为注视点。
2.3实验程序实验分为五个阶段:1)呈现属性词,共有积极和消极两类属性词语,并让被试快速作出按键反应(积极按F键,消极按J键)。
2)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反应(积极按F键,目标词语或消极按J键)。
3)再次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反应(积极按F键,目标词语或消极按J键)。
4)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与第二、第三步相反的反应(目标或积极按F键,消极按J键)。
5)再次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作出与第四步相同的反应(目标或积极按F键,消极按J键)。
其中第三和第五阶段属于正式实验阶段,每类词语随机呈现各60次。
其余各阶段属于练习阶段,相应词语随机出现各20次。
每个阶段之间被试可进行适当休息。
为了抵消联结顺序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三阶段与第四、五阶段出现的顺序在被试间取得平衡。
刺激呈现的流程为: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一个注视点,持续时间为500ms。
随后,呈现各阶段对应的词语,持续时间为1000ms。
实验时被试静坐实验室内,两眼注视屏幕中央,眼睛距屏幕约60cm。
要求被试尽量少动,在词语出现时,被试要尽可能快而准确地作出按键反应。
2.4EEG记录和分析使用德国Brain Products公司的ERP记录与分析系统,按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记录EEG,以双侧乳突的连线作为参考电极,双眼外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眼电(HEOG),左眼上下安置电极记录垂直眼电(VEOG)。
每个电极处的头皮电阻保持在5 kΩ以下。
滤波带通为0.05~80 Hz,采样频率为500 Hz /导,离线式(off-line)叠加处理数据。
眼动伪迹和其它伪迹使脑电电压超过±100μV的脑电事件被自动剔除。
按照被试的按键反应结果。
只对“与积极相联的目标词”和“与消极相联的目标词”的正确反应的EEG进行叠加。
分析时程(epoch)为刺激出现后的800ms,基线为刺激出现前200ms。
根据实验所得到的两类反应任务的ERP总平均图和地形图(见图1),选择18个电极位置,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这两个因素分别为任务类型(“与积极相联的目标词”和“与消极相联的目标词”)和记录点(前部9个电极点:Fp1,Fpz,Fp2,F7,Fz,F8,F1,F2和FEz;后部9个电极点:CP3,CPz,CP4,P3,Pz,P4,O1,0z和O2)。
方差分析的P值采用GreenhouseC,eisser法校正,脑电地形图由64导数据得出。
3结果3.1行为数据通过对被试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与积极相联的目标词”和“与消极相联的目标词”的正确率分别为96.92%和96.23%。
对正确率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不同联结条件的主效应差异不显著,F(1,15)=0.278,p>0.05。
根据Thompson原则,删除平均反应时在两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只对剩余的15名被试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见表1。
对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1,14)=12.77,p<0.005。
结果表明反应时的联结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主要表现为,被试对“与积极相联结的目标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与消极相联结的目标词”的反应时。
这表明,当目标词语与消极属性词语相联时,被试能较快地作出按键反应,因此这一联结任务属于相容任务;而目标词语与积极属性词语相联时反应时较慢,就属于不相容任务。
3.2脑电数据根据ERP总平均图(如图1所示),从ERP波形的整体特征来看,被试对两类目标词语的反应均诱发了5个主要的ERP成分。
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在早期都诱发了N1、P1。
随后,“不相容任务”比“相容任务”诱发出一个更加负性的ERP成分(N2)。
在400ms左右,出现了一个负成分(N4)。
从500ms开始,“相容任务”比“不相容任务”诱发出一个更加正性的ERP成分。
研究测量和分析了以上五个ERP成分,分别是N1(70-120ms)、P1(120-220ms)、N2(220-320ms)、N4(350-450ms)和LPC(500-800ms),比较两类目标词语条件下的ERP差异。
所有成分均采用平均波幅法,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根据表中的结果可以发现,P1、N2、N4、LPc成分的任务类型主效应显著,电极位置主效应显著,N4、LPC任务类型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
结果表明,相容任务诱发的P1波幅显著大于不相容任务诱发的P1波幅。
根据地形图(如图1),发现主要激活前额叶部位和枕叶部位。
不相容任务诱发的N2、N4波幅显著大于相容任务诱发的N2、N4波幅。
根据地形图发现N2成分主要在前额叶部位有差异,N4成分主要在右侧颞叶部位差异明显。
而且相容任务比不相容任务诱发了更大的晚期正成分,差异地形图显示主要在额叶和颞叶部位有差异。
4讨论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变式——WIAT,探索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同时记录吸烟者大脑内的时程变化。
结果发现,相容任务的正确反应时显著快于不相容任务的正确反应时。
结果说明,在研究中吸烟者对于吸烟行为的内隐态度是消极的,这与Jong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吴容先等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_9J。
脑电数据结果发现,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诱发的P1,N2,N4及LPC 成分均存在任务类型的显著差异。
下面,将针对这些结果,结合已有的研究对吸烟者的内隐态度及其脑机制进行深入的讨论。
4.1N1与P1首先,在研究中相容任务与不相容任务都诱发了相同的早成分N1,这个早成分可能与视觉对刺激的早期加工有关。
在两种任务类型中,它们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其次,两种任务类型都诱发了P1,相容任务诱发了更大的P1成分。
有关情绪的ERP研究发现,大约在刺激呈现后lOOms左右就可观测到早期的情绪效应,表现为脑对刺激的早期加工受其情绪性的影响。
在研究中,虽然不同任务类型中呈现的目标词语都是一致的,但由于实验任务要求目标词在语义上分别与消极属性或积极属性相联,使目标词有了情感的色彩。
表现为,相容任务比不相容任务诱发了更大的P1成分,这一结果说明吸烟者对与消极属性相联的目标词早期注意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