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态度的测量除了使用IAT以及根据其原理改编的范式之外,还有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提到内隐态度测量的方法估计最容易想到的就是IAT了(虽然说IAT测得究竟是不是内隐态度还有相当大的争议).在心理学对于内隐态度的研究中,除了IAT范式以及和其原理类似的(通过对刺激进行归类之后,测量反应时长一类的)比如GNAT、EAST范式之外,还使用过那区别最大的叫做AMP, affect misattribution procedure.这个既不测量反应时间,也不测量反应准确率.它先给被试一个有态度的视觉刺激,可能是图片或者文字,然后给一个没有态度的中性刺激,然后让他们打分,这个中性刺激有多令人愉悦.比如,测试一个人对烟酒的态度,就先让他看一些关于烟酒的图片,然后给他看一个阿拉伯字母(假设这人不认识阿拉伯文),然后让他打分,这个字母的愉悦程度,打分越高,就越偏爱烟酒.其他除了IAT,GNAT,EAST和AMP之外的,就是priming task类的测试,同样是测试反应时间的,但是原理有些不同.priming的意思是短时的内隐记忆,就是人不能感觉到的记忆,我种感觉这类东西像是视觉暗示.在semantic prming task里面,先给被试看一个刺激,闪过的非常短,以至于被试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看到了.然后再让他们给一组单词按照“是不是个词”进行分类.这些词语有些是褒义的,有些是贬义的,如果褒贬义的词分类时间不同,那么这个被试就有一定内隐态度.另一个叫做affective priming task,任务是让被试用最快速度来判断一个单词是“好“还是”坏“,但是在这个目标形容词出现之后,会闪现一个prime单词,也是闪现的很快,让人几乎察觉不出来,如果被试对于prime刺激的态度和目标形容词一样,那么反应就会比较快,如果不一样,反应就会变慢.这个测试大多用在临床里,主要用来诊断测试eating disorder,看患者对食物的看法.priming本身的概念也用的非常广,除了用来测试态度之外也用来测试认知方法之类的.以上大概是所有的内隐态度测试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2 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有关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
内隐联想测验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它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即归于某一概念词)并按键反应,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概念词(如国产、进口)和属性词(如喜欢、不喜欢)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国产—喜欢,进口—不喜欢)和不相容的(或相反的)(如国产—不喜欢,进口—喜欢)。
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日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或相反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这样,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因而反应时越短,而不相容条件下,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自然会更长,其间的差就会更大,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
总之,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相似或者在被试的记忆中有联系的时候,比两个概念不相似或在记忆中没有联系的时候反应快。
2.2 基本实验程序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 、呈现目标词,比如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国产品牌按F 键,看到进口品牌按J键) 。
2 、呈现属性词,比如喜欢和不喜欢;并让被试做出反应(喜欢F ,不喜欢J ) 。
3 、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国产品牌或喜欢F ,进口品牌或不喜欢J ) 。
4 、让被试对目标词做相反的判断(国产品牌J ,进口品牌F) 。
5 、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进口品牌或喜欢F ,国产品牌或不喜欢J ) 。
这五个阶段分别做20 次,各阶段之间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息。
上述每一反应的反应时及对错情况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按照Greenwald,3 McGhee和Schwart(1998)提出的记分方法,先把低于300ms的以300记,大于3 O00ms 的以3 000记,错误率超过20%的予以删除;接下来对所有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相容组和不相容组(本例中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计算其平均反应时。
最后,把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这样,所得到的分数便为被试相对于不愉快的词而言,把愉快词与自我相联的程度,即内隐自尊的强度。
3.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由于诸多社会认知现象均涉及到评价性联想,故内隐联想测验一经提出,便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
Greenwald等率先(1998)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黑人、白人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他们以一些典型的黑人姓氏及白人姓氏和包括积极和消极词在内的形容词作为材料,设计了一个内隐联想测验。
结果发现不相容部分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相容部分,这说明人们更易于将白人和好的属性连在一起,而将黑人和坏的属性连在一起,证实了种族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还发现种族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态度测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Greenwald等(1998)还研究了日裔美国人和韩裔美国人对日本民族和大韩民族的态度,发现了明显的内群体——外群体效应,即他们更容易把快乐的词语与具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的特征的名字相连,不快乐的词语与具有对方民族特征的名字相连,并且内隐态度间的差异比外显态度间的差异要大。
Greenwald等(1999)还运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内隐自尊、组内偏差、社会同一性,发现个体当把自我词和积极的词相联系时比与消极的词相联系时要快得多,女性更为偏好女性,更倾向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并且内隐自尊和组内偏差的关系受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Greenwald等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及传统的自尊量表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二者存在低的正相关。
在国内,蔡华俭等(2001)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不管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如何,都显著地把理工科和男生相联,把人文学科和女生相连,并且,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测量间相关很低,二者是相互分离的蔡华俭等(2002)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测量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4.内隐联想测验的新进展近来研究者提出了三种IAT 测验的改变形式:Wigboldus IAT (WIAT) Wigboldus 这样用IAT ,他提供一个目标概念和两个属性概念。
比如,第一个任务,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如古兰经) 时揿左键,看到消极的词时按右键。
第二个任务,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揿左键,看到消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揿右键。
如果被试在第一个任务上做得好,说明对伊斯兰有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
他发现,这种IAT 结果与被试的自我报告正相关。
后来用这种方法研究被试对不同食物的态度,发现IAT 研究结果与被试的行为一致。
Go/ NO - Go Association Test ( GNAT) Nosek 等介绍了GNAT 实验程序,GNAT 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 和分心刺激(噪音) ,如目标概念(水果) 和积极评价(好) 作为信号,将目标概念(臭虫) 和消极评价(坏) 作为噪音,当呈现水果和好时被试按空格键做出反应(称为Go) ,当呈现臭虫和坏时被试不做出反应(称为No - Go) 。
GNAT 包括两个实验阶段,在阶段1中,被试对目标概念(水果) 与属性概念(好) 做出反应,对臭虫和坏则不做出反应,在阶段2 中实验者对目标概念(水果)和属性概念(坏) 做出反应,对臭虫和好不做出反应。
GO/ NO-GO联想任务编辑本词条缺少概述、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目录2 原理▪联结原理▪信号检测论3 实验程序▪主要阶段▪实验程序设置4 实验优点概述编辑GO/ NO-GO联想任务( GNAT)是一种NosekBanaji 在2001年提出的基于IAT(内隐联想测验)的新的测试内隐性社会认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