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临床
研究进展
摘要: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指的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盆底神经肌肉、筋膜
结缔组织损害的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脱垂等现象,
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妊娠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性因素,在产后需要注意的是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其尽快恢复。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分析
导言:常规盆底肌康复训练由患者自主收缩并放松盆底肌肉,能在一定程度
上帮助患者恢复盆底功能,但不能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指导,患者难以判断
自己的训练方法是否正确,造成部分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什么?
女性盆底是由肌肉和筋膜所组成,其中盆底肌就好比于一张吊床,将女性尿道、直肠、膀胱、子宫以及阴道等重要脏器紧紧的拖住,与此同时盆底肌也参与
着女性控制排尿、排便等过程,在维持女性阴道紧缩度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则是指由于女性妊娠、分娩导致盆底结构出现缺陷或者急慢性
损伤,进而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变得十分薄弱,最终诱发一系列的盆底功能异常。
具体可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肠道动力障碍等。
其中盆腔
脏器脱垂主要是指女性的子宫发生脱垂,同时阴道前壁和后壁发生脱垂。
产后盆
底功能障碍可引起女性尿失禁,例如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出现不自主的漏尿。
受到
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女性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例如性欲障碍以及焦虑、抑郁情绪。
肠道动力障碍,则主要体现为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甚至大便失禁。
2哪些症状提示可能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
女性朋友在产后出现打喷嚏时漏尿或咳嗽时漏尿,这可能与产后盆底功能障
碍有关,感觉性生活质量下降,同时阴道松弛甚至漏气,这也很有可能是产后盆
底功能障碍所导致的。
反反复复的出现尿道炎以及阴道炎,时常感觉阴道口有类
似于肉坨一样的东西掉出来,这些都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建议尽早入院
就诊以便明确诊断。
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危害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所带来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功能障碍,即支持
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以及括约功能障碍。
其中支持功能障碍主要体现为子宫脱垂、直肠脱垂以及膀胱脱垂。
性功能障碍体现为性欲减退、阴道痉挛或松弛、性
交疼痛以及性高潮障碍。
括约功能障碍则体现为尿失禁、便秘、尿潴留、大便失
禁等。
4资料与方法
4.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1年1~12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160例,随机分为
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4.5±4.6)岁;
体重58~79kg,平均体重(67.8±4.7)kg;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
(37.4±4.2)周;顺产25例,剖宫产55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2~40岁,平均
年龄(25.7±4.8)岁;体重57~81kg,平均体重(68.2±4.4)kg;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7.3±4.1)周;顺产28例,剖宫产52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
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
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
4.2方法
对照组实施产后常规干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对照组产妇进行临床护理。
常规护理的具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行
常规的功能康复训练、饮食护理等。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盆底康复技术,医护
人员通过采用盆底康复仪的低频电来刺激女性盆底部位,以达到良好的康复理疗
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展开康复理疗,一般在产
妇产后40-42d后实施,分为四个阶段:(1)指导患者会阴收缩的练习方法,其
目的是为了使患者的排尿能力与阴道部位的收缩能力得到提升,3-4次/d,练习
的频率为每天15-30min。
(2)生物反馈类治疗,采用肌电图或压力曲线对患者
肌肉活动进行测定,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盆底肌肉的评估阈值,对患者制定个案治疗,使患者的练习方式得到纠正[3]。
(3)盆底肌肉的电刺激,采用盆底康复仪向阴道内输送低频电流进行刺激,2次/周,20min/次,治疗周期
一般为2周。
(4)肌纤维训练,主要对患者进行两类肌纤维的练习,2次/周,
20min/次,治疗周期为2周。
4.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在进行临床护理后的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情况。
两组产妇
在进行临床护理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后,应对其盆底肌肉的张力程度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为1~5个等级,测量结果的级别越高,表示其盆底肌功能的恢复程
度越好。
4.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依从性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
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结果
5.1 比较治疗前后VSP、VRP及临床疗效?
治疗前,两组VSP、VR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SP、V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9.00%高于对照组95.00%(P<0.05)。
5.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比较?
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18.00%(P<0.05)。
6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女性因在妊娠期内因激素水平的改变、
胎儿对盆底肌肉的长期压迫及分娩后盆底组织中的胶原数量的降低等因素极易导
致盆底功能障碍[3],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及性生活质量,早期进行治疗可达到
良好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目前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方式较多,包括常规盆底
肌肉康复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膀胱训练等[4],本研究采用法国最先进
的phenⅰx盆底冶疗仪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VSP、VRP
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SP、V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9.00%高于对照组95.00%(P<0.05),主要是
因为phenⅰx盆底冶疗仪能通过不同频率不同脉宽的电刺激唤醒被损伤的盆底肌肉,帮助产妇主动、正确地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抑制膀胱兴奋度,优化盆底
肌群情况,改善盆底肌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增强阴道紧缩度,恢复盆底松弛肌
肉的张力和弹性。
同时通过精准地评估患者盆底肌肉的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类型,并将信息转化成听觉和视觉信号,能够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指导进行有针对性
的正确的生物反馈训练,采用适当的训练强度锻炼耻骨至尾骨的肌肉群[5],强
化盆底肌肉的收缩次数以及收缩强度,有利于促进产后盆底组织功能恢复,本研
究中,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18.00%(P<0.05),
主要是因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够针对患者临床症状的不同,合理调节电流的强度、脉宽和频率,利用不同频率电流的刺激,促进盆底肌群收缩,反复操作锻炼
下唤醒之前受伤的神经肌肉。
同时通过合理选择多种生物反馈治疗训练,让患者
根据所反馈的信息纠正错误的训练方法,从而促进恢复盆底肌的功能,最终达到
自主控制、自主锻炼,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并能显著降低尿失禁、伤口疼痛、子宫脱垂、痔疮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促进
盆底肌功能恢复,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周艳娜, 甘桂萍, 张伟华.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
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 43(05):393-397.
[2] 徐静,王旭,房桂英,黄丽霞,魏旭静.盆底康复治疗时机对初产妇产后盆
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1,29(03):315-319.
[3] 王青,夏波,唐妍妍,等.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后盆底
肌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13):120-122.
[4] 孙自琴, 李海英, 常榕. 生物刺激反馈仪与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
肌功能康复效果分析[J]. 贵州医药, 2020, v.44(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