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1、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刘向《新序》【注释】1、婴儿:古代的婴儿可以指幼儿,年幼的儿童。

现在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2、故:原因。

3、对:回答。

4、者:……的人。

5、向:以前,之前。

6、去:离开。

7、安:哪里。

8、及长:等到长大。

9、为:担任。

10、阴德:暗中做的好事。

佛教中指在世时候做的可以在阴间记功的事情。

【常识拓展】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

善于治水,曾经主持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说“孙叔敖举于海”。

2、令尹:楚国的丞相叫令尹。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了。

3、古代年龄称谓: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1 0-1 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3 7(女) 髫年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作“垂发”。

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

故事包含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请回答: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为什么?【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

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

”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他母亲说:“我听说做了积阴德的好事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2、欧阳询观碑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书林记事》【注释】1、尝:曾经。

2、行:走,此处可以理解为赶路。

3、书:写。

古文中“书”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意思是“书信”,比如《诫子书》、《与妻书》、《与朱元思书》等。

4、驻:停留。

咱们现在有词语“停驻”、“驻车”等保留了原义。

5、良久:许久、很久。

6、去:离开。

“去”古文中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距离”,比如“去此处三百里”。

7、复:再。

“复习”就是再学习一遍。

8、反:通“返”,返回。

9、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10、及:等到。

11、乃:就。

12、布:摊开;铺开。

(名词作动词)13、裘:皮衣;皮草。

14、因:于是。

15、宿:过夜。

16、三日:泛指多日。

古文里的“三”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实指,是虚数。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几个人在一起走。

17、方:才。

【拓展】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字被称为“欧体”。

和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索靖: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擅长章草。

【索靖书法】中国汉字的演变咱们中国的汉字经历了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基本演变。

使人们越来越便于使用,成为了我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标志之一。

【练习】: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晋索靖所书。

因宿其旁 三日方去。

【译文】欧阳询曾经行走在路上,看到一块古碑。

(上面的字)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他停下马观看这石碑上的字,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看,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又露宿在石碑前,好几天才离开。

3、乐不思蜀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郤x ì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注释】1、王:指司马文王,就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

咱们经常听到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指的他。

2、禅:刘备的儿子刘禅(shàn),蜀国后主。

小名阿斗,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后被送到了洛阳居住,封为“安乐公”。

3、颇:很,甚。

4、郤正:蜀国的大臣,后来跟着刘禅到了洛阳。

5、闻:听说,听到。

6、之:代词,指刘禅的话。

7、若:如果。

8、宜:应该。

9、陇、蜀:陇指甘肃东部;蜀指四川中西部。

成语“得陇望蜀”意思是:已经取得陇西,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10、西:向西,对着西方。

11、会:正好,正赶上。

12、对:回答。

13、何乃:1、怎能,何能。

2、何况。

3、何故,为何,为什么。

这里是第三个意思。

14、邪:耶,通假字。

语气词,“吗”或“呢”。

15、诚:确实。

16、左右:旁边的人。

【拓展】《三国志》:这是晋代史学家陈寿写的一部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

分为《魏书》、《吴书》、《蜀书》三部分。

后来,裴松之给做了注,使它更加详细。

作为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列为“前四史”。

后来,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练习】1、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宜泣而答曰会王复问【译文】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郤正听说了这件事,就请求拜见刘禅,说:“如果以后司马昭(文王)再问起时,你应该哭泣着回答说:“先父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你心里面对西方就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的。

然后趁机闭上眼睛(表示悲伤。

)”正好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之前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为什么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听了大惊,看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旁边的人都笑了。

4、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hu àn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苏轼《东坡全集》【注释】1. 昼:白天。

2. 置:安放。

放置。

3. 浣衣:洗衣服。

咱们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浣纱这个词,比如西施就是浣纱女。

4. 驰:奔驰,跑。

5. 仓皇:匆忙而且慌张的意思。

6. 之:这里是代词,指老虎。

注意“之”这个词的几种常见的意思:a 代词,指人或物或事情。

b 动词,到,往。

b 的。

d 无意义。

7. 戏:嬉戏,游戏。

8. 自若:神情不紧张。

比如咱们现在的成语:泰然自若。

9. 熟: 仔细。

10. 视:看。

比如:非礼勿视。

11. 久之:很久。

之在这里就无意义。

12. 以:用。

13. 首:头。

比如:割发代首。

14.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15. 寻:随即,不久。

16. 卒: 最终。

17. 去:离开。

18. 意:估计,推断。

19. 被:施加,给......加上。

20. 欤:句末语气词。

很多时候相当于吗。

【拓展】庶几:I.差不多,近似。

II.希望,但愿。

III.或许,也许。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道理或启示】1、面对困难,只要不畏惧,就一定能够战胜。

2、无知者无畏。

3、初生牛犊不怕虎。

【练习】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虎熟视久之,虎亦寻卒去。

2、本文说明的道理是:面对困难,。

【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了。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沉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泰然自若在沙滩上嬉戏玩耍。

老虎仔细地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傻乎乎的),竟然还是不感到奇怪、害怕,老虎没多久最终离开了。

我推断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了吗?5、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坐欢笑。

乃以驴赐恪。

——《三国志》【注释】1、诸葛恪: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

据说诸葛瑾长得丑,脸是驴脸。

2、似:好像。

3、会:宴请,聚会,集会。

4、使:派,让。

使其他的意思还有:名词,使者。

动词,出使。

5、检:标签。

长检:长长的标签。

这里是动词,贴着长长的标签。

6、益:增加。

7、因:于是。

8、听:听从。

9、与:给。

10、举:全。

比如“举世无双”、“举国闻名”都是这个意思。

11、坐:通“座”,座位,举坐是全部在座的人。

12、以:把。

【拓展】1、名与字。

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

一般平辈之间或者自己尊重的人,在提到名字时要叫他的“字”,表示尊重。

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等可以直呼其名,否则的话直呼其名有不尊重的意思在里面。

2、《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中对此事的描述:恪字元逊,身长七尺,极聪明,善应对。

权甚爱之。

年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在座。

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

众皆大笑。

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

权大喜,遂将驴赐之。

3、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练习】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翻译句子。

乃以驴赐恪。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瑾的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样。

有一天,孙权聚集(宴请)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贴了一张长的标签在驴的脸上,写着: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您给我笔来增加两个字。

”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

诸葛恪接着(诸葛子瑜)的下面写了:“之驴”。

全部在座的人都笑了。

(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6、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