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兵车行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兵车行同步练习 人教版

高中语文兵车行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将.就将.领将.进酒将.错就错B.伉.俪扛.活抗.生素慷.慨激昂C.纤.巧忏.悔歼.灭战安土重迁.D.幽.咽悠.扬幼.稚病怨天尤.人答案: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耶娘妻子走.相送走,跑步B.被驱不异.犬与鸡异,不同C.纵.有健妇把锄犁纵,即使D.生女犹得嫁比.邻比,到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从十五北防河或,有人B.长者虽.有问虽,即使C.且.如今年冬且,况且D.行人但.云点行频但,只是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A.行人..弓箭各在腰B.尘埃..不见咸阳桥C.汉家山东..二百州D.耶娘妻子..走相送答案:B5.把下面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2)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答案:(1)拉着衣角跺着脚拦路哭泣,哭声震天动地直冲云霄。

(2)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扶犁耕种,田里的庄稼还是杂乱不成行。

6.将下面的文学文化常识补充完整。

(1)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

他是唐代,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

(2)“歌、行、引(吟)”是我国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如我们学过的《兵车行》等。

答案:(1)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圣(2)古代诗歌自由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兵车行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1)哭声直上干.云霄干:(2)去时里正与.裹头与:(3)武皇开边意未已.已:(4)况.复秦兵耐苦战况:(5)信.知生男恶信:(6)役夫敢.申恨敢:答案:(1)冲(2)给(3)停止(4)何况(5)确实(6)岂敢8. “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写了哪些动作,表达了送行者怎样的情感?答案:牵、顿、拦、哭连续四个动作,细腻入微地表现送行者的那种眷恋、悲怆、愤恨和绝望。

9.诗歌的最后一段一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答案: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

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10.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人在本诗中是怎样描绘“送别图”的?答案:首先诗人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接着重墨铺染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

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

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

“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

“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1~13题。

古风(三十四)李白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1.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三幅画面是:①羽檄飞驰,喧呼救边;②京城安定,四海清平;③战士出征,亲人送行,日月无光。

诗人借此讽刺了当权者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表达了同情人民疾苦、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

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2.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答案:杜甫的诗通过征夫的诉说,揭露了开边战争给农村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并控诉了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这些都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可见杜诗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了李诗。

13.表现技巧:答案:李白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其中明显地表现了他的个性色彩,例如以群鸟夜鸣来烘托人们因救边而发出的喧声;用天象来比喻京城里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杜甫十分看重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他写人民的疾苦都很具体。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回答14~15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4.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15.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三、表达与交流16.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人说本诗也是一首“怨”诗,但它与众不同,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案:同意。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的处境孤危,杨柳曲勾起征夫的离愁,再加之春风不度,边地苦寒,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

所以说它是怨诗,是可以接受的。

但本诗虽写征夫不得还乡的怨情,而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悲中有壮,凉而慷慨,从中可以感受到边防将士以卫国大局为重,自我宽解的伟大情怀。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回答问题。

唐诗一首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实宵。

五更鼓角声悲注,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

因为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赋诗、纵情欢乐。

……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抱负满怀,纵情欢乐,傲岸不驯,恣意反抗。

而所有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走上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

……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

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可而出,随意创造,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诗的极峰。

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许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

那就是以杜甫为“诗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1)请根据有关唐诗知识分析判断上述一首唐诗的作者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2)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答案:(1)该诗为杜甫作品。

因其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势磅礴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是严格工整的七律。

(2)从形式来说,杜诗把李白的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凝聚在一定的形式、格律中,从而不再是一种天才美、自然美,而是一种人工美、世俗美,为后世提供了可以学到的范本;从内容来说,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且充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洒脱,也明显地蕴含了这个阶段的停滞与走下破路。

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如果说李白是盛唐之音,那么杜甫就是另一种盛唐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请你就战争问题给布什总统写一封信。

根据美联社2020年9月7日公布的最新统计,美军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在伊死亡的人数已突破1000人。

其中998人是美军士兵,3人是五角大楼的文职人员。

美国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同日也证实,美军在伊死亡人数达到1000人。

9月8日布什当日在与国会领导人会谈时说:“我们仍然处于战争中,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保卫祖国。

”同一天,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接受早间媒体采访时继续为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辩护,并呼吁美国人在伊拉克问题上保持耐心。

答案: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