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歌意境说的发展

古代诗歌意境说的发展

古代诗歌意境说的发展提要意境是中国文化和美学长期孕育、共同铸造的一个文学概念。

所以, 它有一个漫长的孕育、生成的历史过程。

本文所介绍的, 只是这个历史过程中的部分概况。

汉代以前意境是潜藏不露的,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期,唐代完成了意境概念的构建, 到宋代则是广泛使用的扩展时期。

明清以后进入总结归纳时期。

关键词诗歌意境发展分期诗的意境说是我国诗歌创作和审美经验的结晶, 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意境意识在先民产生之初就已经萌生了, 经过先秦文化的多重积淀, 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便形成了意境的完整概念, 随后的明清时代基本趋于稳定。

古代“诗境说”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潜藏期: 西周至两汉。

诗歌理论被儒家“ 诗教” 所统治, 诗的审美经验还不能形成理论上的概括。

这一时期这诗歌意境实际上是潜藏不露的。

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的风和部分的雅, 有着不同深浅的意境。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 “《三百篇》之体制、音节, 不必学,不能学, 《三百篇》之神理、意厚, 不可不学也。

” 1可见他认为《诗经》是有意境的。

汉代以前,不能概括出意境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客观方面是, 诗被“采风” 之后, 脱离了它们民歌环境的实际, 连音乐性也丧失殆尽,诗歌的原意无法被理解。

主观方面则是, 统治阶级对于《诗经》的曲解。

从周至两汉, 虽然出现了总结诗歌创作实践的片断理论, 如《尚书·尧典》的“ 诗言志” 说, 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 汉儒的“ 赋比兴” 说,使《诗经》被视为国家礼俗政教的美刺工具, 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了微言大义, 这样就使得它们的美学价值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

因此, 诗的意境说, 在汉末以前的时代是潜匿无闻。

二、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

宗白华先生说: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2人们的自然审美和自我审美得到统一, 就是意境意识的觉醒。

此时, 意境范畴正处于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中。

主要有四个方面:1、刘勰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

刘勰说: “神与物游”、“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

由此可见, 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情与物、意与象的双向活动。

2、刘勰就提出了“意象说”。

在刘勰看来“意象”是“共存互融”的结果。

他在《刘子》一书中所说的: “寄悲于菀柳”,“染意于松烟” 3就是对“意象”内涵的形象表述。

意象既是意境的前身, 又是意境构成的主要因素, 所以刘勰的“意象说”对于意境概念的形成,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随着玄学的兴起,加之佛学的影响, 便出现了“象外”的观念。

荀粲就提出: “理之微者, 非物象之所举也”;“象外之意, 系表之言, 固蕴而不出。

”4可见当时已具备了“象外之意”的观念, 这是“意象”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4、将“境”当作一个批评的术语来使用。

如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云: “动极神源, 其般若之绝境乎?”5这里指艺术造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总之“诗境说”在日渐发育, 就要横空出世了。

三、形成期: 唐代在意境发展史上, 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盛唐王昌龄, 中唐皎然、刘禹锡, 晚唐司空图,都是诗境说的倡导者。

唐代的“意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 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王昌龄在《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类: 一是“物境”,表现对象是自然万物,审美特点是“形似”。

二是“情境”,表现对象是喜怒哀乐,审美特点是“情”。

三是“意境”,表现对象是“意”,审美特点是“真”。

2. 阐释意境的内涵。

唐人认为, 意境有两层含义: 一是由“意”与“境”融汇而成的审美图画,类似于实境。

如皎然说的“缘境不尽曰情” 、“诗情缘境发”。

6二是认为意境还有“象外”虚境。

如刘禹锡说的: “境生于象外”。

7类似于虚境。

意境就是“象内之象”与“象外之象”的统一。

3. 由“取象”向“取境”的转变。

皎然继承了荀子的“取象说”,并将“取象”一词引入诗论,说: “取象曰比, 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

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 万象之中义类同者, 尽入比兴”。

8当他谈到“意境”的创造时, 则用“取境”而不用“取象”。

“取境之时, 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

94.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境的关系。

从司空图的“思与境偕”来看, 唐人很重视意与境的关系, 处理的原则是“交融和谐”。

这一点从日本僧人弘法大师的《文镜秘府论》中看得很清楚: “诗一向言意, 则不清及无味; 一向言景, 亦无味。

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10“凡诗, 物色兼意下为好, 若有物色, 无意兴, 虽巧亦无处用之。

”11以上四点, 标志着意境范畴在唐代便真正地形成了。

这是唐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意境思想的产物, 也是意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四、发展期: 宋宋代主要是继承唐人的思想, 但也有所发展, 是意境的继续发展时期。

而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在严羽《沧浪诗话》对意境的贡献。

1、进一步描述了诗境的想象性特征。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

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

”12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 因此才可以凭借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再创造而达到“ 意无穷” 的美感效果。

2、《沧浪诗话》指出: “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气象, 曰兴趣, 曰音节。

” 13其中, 他认为“ 兴趣” 是最基本的方法: “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

”他的“ 以禅喻诗” 、“妙悟” , 就是要人们以盛唐为榜样,在长期的学习中“妙悟” 出盛唐诗人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意境的真谛, 从而锻炼成自己创造意境的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 《沧浪诗话》是南宋以前诗境说之集大成, 推动意境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它虽然不足以挽回南宋诗坛不重视意境的风气, 在诗境发展史上却是一座丰碑。

五、总结期: 明清王国维对“意境说” 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

提出了“境界说”。

在《人间词话》中围绕“境界”展开阐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14可是,王国维并没有对“境界”一词下个完整的定义。

只用了几对辨证的关系对“境界”做了具体的描述。

1、“真”与“不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15境界的有无在于真,诗词的优劣亦在于真。

若写景,取诸自然,经诗人心灵感悟,能给读者以“顿悟”的感受,则是真景物。

若写情,取诸己心,放于外物,能让人有“与心戚戚焉”的感受则是真情感。

有“真”才有境界,失去“真”便失去境界。

2、“工”与“拙”。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16两句为何高妙,因为诗人将景物拟人化,贴切自然,表现出诗人炼字铸句的本领高。

所以只要看作品的细微处,就能分辨出诗人的水平。

功力深的词“工”,功力浅的词“拙”,作为同种情、景的表达,语言运用的工拙,决定了作品的层次。

3、“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能自树立耳。

”17“有我”、“无我”的“境界”说一般都认为是受启发于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思想。

无我,实是“物我”,以万物为我,物我无间,所以忘我。

至于有我,因为有我之境的结果决不是物我同一,而是万物被我所奴役!4、“造境”与“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18“造境”与“写境”同样也属于“境界”种类的划分,但它们的区别更主要是因为来源于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

“造境”来源于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就“想象”一派,“写境”来源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成就“写实”一派。

5、“高境”与“低境”。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

然道君皇帝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19境界的“高”、“低”取决于作品的深度,李后主以心血创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触动了人类共同的哀伤,因其感受深沉,所以词作感人也深。

境界的高低源于诗人心灵体验深浅的层次,所以自然存在优劣的分别。

纵观诗境说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这一概念是伴随着我国古代诗学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审美概念, 到清末民初, 这一古典诗美学达到成熟。

它是富于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

但如果运用这个概念及其理论去研究和学习西方诗歌和其它文艺作品, 也必将有所补益。

注释:1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

2宗白华: 《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183 页。

3刘勰: 《刘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版,第六卷。

4《三国志·魏志·荀传》注引何劭《荀粲传》。

5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6《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磐经义》, 《全唐诗》第815卷。

7《董氏武陵集纪》, 《刘禹锡集》第19卷。

8、9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3页。

10、11遍照金刚: 《文镜秘府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 第44、133页。

12、13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260页。

14、15、16、17、18、19卫琪:《人间词话点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3、92、 113、87、85、258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