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规划

ZHEJIANG W ATER CONSERV ANCY AND HYDROPOWERCOLLEGE《城市规划与管理》(说明书、报告、√论文)课题名称:城市规划与管理班级: 建管10-2姓名:邵杰学号: 201035090建筑工程系城市防洪规划[摘要]:为抵御和减轻洪水对城市造成灾害而采取的各种工程和非工程预防措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关键字]:城市、防洪规划、问题(一)防洪规划的基本原则和防洪标准一、基本原则我国许多滨临江河,常受洪水威胁。

因此,做好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是直接关系到城市安全,工程技术、经济是否合理的大事,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1. 做城市防洪总体规划时,要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

在充分发挥堤防作用的同时,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达到提高防洪标准、保护城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城市防洪总体规划不仅要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而且还要兼顾市政建设各有关部门的要求。

3. 根据城市大小及其重要性,在充分分析防洪工程效益的基础上,合理选定城市防洪标准。

重要城市,对超过设计标准的特大洪水要作出对策性方案。

4. 要充分发挥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作用,并考虑与流域防洪设施的联合运用。

修建水库和分(蓄)洪工程时,要尽可能地考虑综合利用。

5.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提高投资效益。

6. 区别轻、重、缓、急,近、远期相结合,全面规划,分期实施。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逐步提高城市防洪设施的抗洪能力。

7. 结合城市特点,考虑保护环境、美化城市。

8. 强调非工程措施的防洪作用。

二、防洪标准防洪保护对象达到防御洪水的水平或能力。

一般将实际达到的防洪能力也称为已达到的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可用设计洪水(包括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及洪水过程)或设计水位表示。

一般以某一重现期(如10年一遇洪水、100年一遇洪水)的设计洪水为标准;也有以某一实际洪水为标准。

在一般情况下,当实际发生的洪水不大于设计防洪标准时,通过防洪系统的正确运用,可保证防护对象的防洪安全。

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设计洪水标准有时也称为防洪标准(criterion of flood control)。

二者有一定的联系。

防洪标准中国现行的防洪标准见原水利电力部颁布的《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SDJ11-77)(二)南方城市水文现象南方河流域属亚热带气候,每年平均气温14.7度,极端最高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5℃,分别发生在7月和1月份。

无霜期290天。

由于受太平洋低压潮的影响,该区雨量较充沛,每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

流域附近有四个水文、气象站,根据30年的实测水文资料分析,洪水期为5~10月,尤以7~8月洪水为最大,枯水期为11~4月,其中12月~2月河流流量最小。

通过频率分析,各种频率的洪峰流量如表1.2所示。

表1.2 各种频率的洪峰流量根据流域附近气象站实测瞬时最大风速为14m/s。

水库吹程3公里,风向为北风,与吹程方向近乎一致。

表1.3 各月每年平均流量表河流多年平均输沙量33000 m3,淤沙浮容重0.75t/ m3,内摩擦角13度。

(三)城市防洪工程设计一、修筑防洪堤岸1.要根据城市防洪标准计算城市防洪水位,并在其高程以下全部城市用地范围修筑防洪堤岸。

整体稳定计算包括护岸及岸坡基础土的滑动和沿护坡底面的滑动两种。

前者可用瑞典圆弧滑动法计算,按本规范附录F采用。

后者可简化成沿护坡底面通过堤基的折线整体滑动,滑动面为FABC(图 D.1.1-1)。

计算时,先假定不同滑动深度t值,变动B,按极限平衡法求出滑动安全系数,从而找出最危险的滑动面。

图D.1.1-1 边坡整体滑动计算土体BCD的稳定安全系数可按下列公式计算:P2=W2sinα2-W2cosα2tgφ-ct/sinα2+P1cos(α1-α2)(D.1.1-2)P1=W1sinα1-f1W1cosα1(D.1.1-3)式中f1——护坡与土坡的摩擦系数;φ——基础土的摩擦角(度);c——基础土的粘聚力(kN/m2);t——滑动深度(m);W1——护坡体重量(kN);W2——基础滑动体ABD重量(kN);2.当坡式护岸自身结构不紧密或埋置较深不易发生整体滑动时,应考虑经护坡内部的稳定计算。

一般不稳定破坏发生在枯水期。

护坡体和岸坡是两种不同抗剪强度的材料,水位较低时,往往沿抗剪强度较低的接触面向下滑动(图 D.1.1-2)。

假定滑动面经过坡前水位和坡岸滑裂面的交点,全滑动面为abc折线。

折点b以上护坡体产生滑动力,依靠下部护坡体的内部摩阻力平衡。

图D.1.1-2 边坡内部滑动计算1)维持极限平衡所需的护坡体内部摩擦系数f2值按下列公式计算:Af22-Bf2+c=0(D.1.1-4)式中m1——折点b以上护坡内坡的坡率;m2——折点b以下滑动面的坡率;n=f1/f2;f1——护坡和基土之间的摩擦系数;f2——护坡材料的内摩擦系数。

2)石护坡稳定安全系数可按下式计算:式中φ——护坡体内摩擦角。

(三)防洪工程措施一、建立人工蓄洪池塘增辟陆上蓄水场所。

城市发展过程中水面率的缩小,是件撼事,也难于补救。

为了减轻暴雨时淹水损失,也为了减轻排水压力,建议多方调查研究,开辟陆上蓄水场所,暂蓄部分暴雨径流。

不论能蓄多少,总是有益无害。

这些暂蓄的场所,应该选择相对较低的地方,或运动场或广场或公园水面,蓄水时间不过二、三小时,对本身也不会造成损害,建议在规划中进行研究。

二、抓住重点,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保障体系一是要在原有防洪排涝规划的基础上,对原设定防洪标准相应的洪潮水位进行充分的校核、评审和修正。

⑴由于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文气象特征以及河道边界发生了变化,如温室效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珠江出海口不合理的滩涂开发利用等,造成珠江河道洪潮水位有上升的趋势。

据实测资料统计,20世纪30、40年代,广州浮标厂站年最高洪潮水位平均值为1.74m(珠基,下同),最高为1.97m;20世纪50年代平均值为1.87m,最高2.24m;60年代平均值为2.07m,最高2.34m;70年代平均值为2.14m,最高2.41m;80年代平均值为2.03m,最高2.42m;90年代平均值为2.30m,最高2.44m。

⑵由于河网区、洪潮区水文特性的复杂性,加上水文站点少、观测要素单一,原推算的洪潮水位在某些河段与实际观测值存在较大误差。

⑶有些主河道不在当时的计算范围内,或设置计算断面明显偏少,给河堤整治设防带来不便。

三、缩短防洪的设防战线城市河道两岸拥挤,地下隐蔽工程复杂,构筑沿河设防战线,不仅工程建设困难,投资大,而且可靠性差,景观也不好,管理不便。

而且由于近年来要求提高防洪标准,建设更为困难。

因此,通过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缩短设防战线。

宁可化力气防御一点,建好控制建筑物,也不要因循设防,沿河修防洪墙,更符合可靠、高效、方便、灵活的要求。

缩短设防战线,有可能把主要防线从城市移到城郊外围,将原来城内一些河道变为防汛内河,内河又可作为城内排水的调蓄水面。

在内河有通航要求的城市,为了在汛期尽量减少对通航的影响(即减少过闸时间),也可保留原有河道的防洪墙,防御中小洪水,而外围防线则防历时较短的大洪水,成为二级体系,各得其所。

四、城市防洪外围防线宜宽不宜紧现代的城市发展很快,加上以往我国多数城市都十分拥挤,居住和经济活动的环境差,绿化率小,因此不少城市,经三五年的发展,就有很大改变,致使规划区不断增加。

作为城市建设的面积,扩大比较容易。

而水利规划,一旦实施,扩大就比较困难,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变动。

因此,对规划的防洪圈着眼要远,实施可以分期,不宜过多强调投资而把规划范围缩得过小,造成日后波动。

有的大城市与郊县相距很近,由于财政体制限制,大城市的防洪规划往往忽视郊县的要求。

结果形势发展比人们预计快,规划没有完成,郊县已并入市区,规划只好修改。

(四)、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一、植树绿化在城市上游集水区域和城区植树或种草,增加土壤下渗和滞水能力,降低和延缓洪峰;二、洪水预报和警报编制洪水预报方案,根据当地降水或上游洪水情况预报城市水位和流量,在洪水来临之前通告群众和有关部门,及时做好抗洪工作;三、洪水调度结合洪水预报方案和洪水警报制定合理的洪水调度方案,降低洪水对城市的威胁程度;四、洪水保险对遭受洪涝灾害的个人及集体支付赔偿,使国家用于水利建设和救灾损失的资金得到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1]《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2000年7月13日发布,2000年8月1日实施。

[2]《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DL5180——2003, 代替SDJ12——1978和SDJ217——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发布,2003年1月9日发布,2003年6月1日实施。

[3]《毕业设计参考图册•砼重力坝枢纽》,清华大学水利系水工建筑教研组,1983[4]《中国大坝》,中国大坝编辑组,1980。

[5]《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丁成日、黄艳、宋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城市规划网。

[7]《现代城市规划》,程道平,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8]《我国城市防洪问题》,;刘树坤,,载《水利规划》,1994年3月。

[9]《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任致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0] 《城市规划的法理学思考》,赵昀,王红扬,载《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6月。

[11]《城市规划概论》,陈友华、赵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