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

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

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

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

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

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年平均温度15.4°C。

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

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

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

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1、水系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

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

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蓄、航的水网,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我市境内主要河道分布特征基本上是以城区为中心,向四方放射扩展,河道水域南密而北疏,河道比降小,水流平缓,迂迴荡漾,由于受潮汐引排和雨区分布影响,河道无固定流向。

城区水系进水河道有张家港、山前塘、元和塘、横泾塘等;出水河道有白茆塘、青墩塘、常浒河、海洋泾、耿泾塘、南福山塘等。

太湖、苏州、无锡、江阴为我市的上游,长江为我市的下游。

我市历来为洪水走廊,太湖洪水、苏州来水、澄锡虞腹部涝水都要经过我市而入长江,长江又有洪水高潮,每当上游大量来水,本地暴雨产水,长江洪水高潮顶托,来水产水超过了本市河湖容蓄能力,下因洪水高潮顶托而宣泄不畅时,就出现洪涝灾害。

2、水文特征根据市域西高东低的地形特征,为了达到高低分开的目的,我市望虞河东岸设控制线,望虞河东西形成水级。

望虞河以西属虞西区,市境内无水位站,仅在练塘吉家桥闸上设水尺观测水位,实测历史最高水位为4.97米(1991年7月2日)。

望虞河以东为阳澄区,市境内设有白茆塘常熟水位站,根据该站资料统计,年最高水位出现在6~10月之间,其中以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9月份,近二十年最高水位超过警戒水位(3.50米)的有12年,以1954年7月24日、1999年7月1日水位为最高,均达4.26米。

年最低水位出现时间汛期非汛期都有,其中以2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1月份,自1928以来年最低水位低于2.5米的有21年,以1934年8月23日水位为历史最低,仅2.22米。

多年平均水位为2.88米,历史最高水位与历史最低水位差值达2.04米。

日前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望虞河拓浚工程已经建成,望虞河东控制线已能正常发挥作用,望虞河所泄的太湖洪水、虞西区涝水因有控制线抵挡,高水不再压向望虞河以东的阳澄区。

(三)、地质概况常熟位于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钱塘褶皱带东部,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东与北东。

境西、境北隶属中生代隆起区的褶皱部分,新构造运动中呈现差异性升降,在平缓的地面上偶有残丘分布。

境南、境东归属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坳陷区,堆积较深厚,原有地质构造几乎全部沉没,地面低平,多见湖荡。

境域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基岩的露头仅有泥盆系,分布范围局限于虞山、福山诸丘,其余地面均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沉积,在望虞河以西多属全新统上段冲积物,南湖荡、白茆塘以南多属全新统上段冲积——湖积物,境东北沿江一带,多属全新统顶部冲积物。

根据建设部《建筑防震规范》(GB50011-2001)江苏省各市、县(市)抗震设防烈度表,常熟市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

(四)、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位等常熟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县市。

“九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3亿元,年均递增20.29%(列全省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26美元;财政收入30.46亿元,年均递增16.44%(列全省第三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1:54.8:40.1;工农业总产值676.07亿元;总人口103.76万人;耕地面积94.65万亩,人均耕地0.91亩,人多地少。

常熟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166.3亿元,占全市的55%;财政收入15.5亿元,占全市的51%。

人口27.08万人。

由此可见常熟城区不论从那个方面看,对全市而言举足轻重,十分重要。

二、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简述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是由常熟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于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作为常熟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一)、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区的界定范围常熟城区基本位于市域中心。

城区周边基本都以河道为界,东边为规划外环河,南边为外环河、北塘河,西边为望虞河、张家港,北边为小义塘、规划实施改线方案后的张家港,其中通港路~昭文路之间向东北方延伸外突至陈塘~周行公路。

城市规划区面积151.5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60.9平方公里(含虞山、尚湖风景开发区3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1、近期: 1995年~2000年2、远期: 2000年~2010年3、远景:展望2010年以后(三)、城市性质常熟市的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融商贸、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四)、城市规模近期市区人口规模为31万人,远期规划控制在60万人。

(五)、城市发展目标规划期末把常熟市建设成为在全国县级市中较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苏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科技进步、城乡结合、环境优美、产业配套和社会安定的欣欣向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城区国内生产总值20001年为166.3亿元,2010年规划达到450亿元,远景按年均递增10%的速度发展。

(六)、总体规划涉及的城市防洪除涝要求总体规划中要求城区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

设防水位按 4.26米加1米超高考虑。

要求运用挡、排、疏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城区防洪工程体系。

要求城市开发建设时留有10%以上比例的水面积,要求按标准增加排涝动力。

为逐步把内河航道引出城市,规划沿城市外环路外侧新开城市外环航道,也就是作为城市边界的外环河。

第二章防洪、除涝现状和存在问题一、洪涝灾害常熟市地处太湖流域下游,水网稠密,地势低洼。

地形东南低下,客水滞留,易受洪涝侵袭,东北临江,易受风潮袭击,历史上洪涝潮灾害频繁。

根据《常熟水利志》资料:自民国元年(1912年)至今,共有39年出现水灾,平均2~3年遭遇1次水患。

导致洪涝潮灾害的雨型主要是梅雨和台风暴雨两种雨型,梅雨型水灾的特点是历时长、分布广、雨量大,发生时间在6-7月份,台风暴雨型水灾的特点是时间短、风势猛、雨量集中、危害大,一般发生在8-9月份。

(一)、历史上主要洪涝灾害简况民国元年(1912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洪涝灾害年份有1931年、1949处、1954年、1962年。

1、 1931年7月上旬阴雨连绵,降雨154mm,下旬又受台风袭击,降雨109mm,常熟站最高水位4.14米,圩堤溃决,一片汪洋。

桥梁涵洞房屋被毁者,不可胜计。

水涨塘没,河港一片,塘鱼四散,损失甚多。

牛羊鸡漂流死亡者,比比皆是。

兼之江潮顶托,水退不易,致成巨灾。

2、1949年6、7月份,大雨连绵。

江河湖水,同告上涨。

7月24日晚,台风、暴雨、狂潮袭击一昼夜(据1950年测量,浒浦口最高潮位5.7米)。

树木摧折,墙倒屋塌,河岸冲毁,堤塘崩溃,低区尽成泽国。

沿江乡镇家毁人亡,死两千多人,四万多人无家可归,灾情惨重。

3、1954年是太湖流域性洪水,5~8月阴雨连绵,梅雨量达721.2mm,超过警戒水位达4月之久,7月24日常熟站水位4.26米,受淹农亩40余万亩,5万多亩农田颗粒无收。

圩堤岌岌可危,海塘滑坡崩坍险情环生。

超过4.0米水位长达52天。

4、1962年9月初,十四号台风过境,狂风暴雨,昼夜不息,36小时降雨量327.2 mm,河水猛涨,常熟站7日最高水位达4.1米,低洼之区,茫茫一片,12593户房屋受淹,水深过膝,倒塌990间,受淹农田40余万亩。

(二)、1991年、1999年洪水特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洪涝灾害年份有1991年、1993年、1995年、1999年,其中1991年和1999年均是太湖流域性特大洪水,属梅雨型洪水。

雨情和水情的共同特点是:1、梅雨来得早,雨量集中,范围广,雨量大常熟1991年5月18日入梅,比常年提前了近一个月,出梅为7月14日,梅期长达58天。

梅雨总量达822.1mm,是多年平均梅雨量的4.2倍,超过最大梅雨量历史记录100.9mm (1954年梅雨5月5日~8月2日,雨量721.2mm)。

梅雨主要集中在两段,第一段6月12日~6月16日,降雨220mm,第二段6月30日~7月4日,雨量达342mm,最大五日降雨量超过历史有记载的1962年最大降雨量(1962年为341.2mm),最大24小时降雨量202.3mm,仅次于1962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