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地震小常识

关于地震小常识

关于地震小常识
1.地震的震级
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M=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女: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

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乾涸,生物就不能生存。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地震烈度
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
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
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
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生活中有些小常识也有可能被我们忽略了,那么关于生活的广播稿
就可以涉及到这些内容的传播,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生活小常识的广
播稿,欢迎阅读。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
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
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取用烈度还要考
虑该建筑物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的重要性并参考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综合考虑的。

以阿拉伯数字表示烈度,如7~9度。

抗震规范将建筑物按其重要程度不同分为四类:甲、乙、丙、丁四
个等级。

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如核电站、存剧毒气体建筑、大型油气工
程等),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
设防有更高的要求。

【真相】在地震发生的前后,由于地层内快速的地质变化而导致地
磁场产生一定程度的异常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观测到的。

但是,这种地磁场异常的量级实在是太小了,所以这种异常在日常生活环境中
几乎无法被探测,更不可能利用它预测地震。

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如消防、急救、供电等),地震作用应符合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
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9度时,
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有更高的要求。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
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符合本地区抗震设
防烈度的要求。

男: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

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

这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
便依附?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

假如空气
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

家长反映的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在试卷偏难时能发挥好,简单时反而考不好。

有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心就飘飘然,造成答题随意。

实际上,这是最危险的。

这时候,也要告诫自己:我容易了,别人也容易,我的任务是要把会做的做出来,而且做对。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的对象。

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