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 毒 直 接 作 用
病毒血症
广泛小血管病 变 内皮细胞肿胀 变性坏死
Hale Waihona Puke 扩张(充血)通透性
脆性
血浆外渗 组织水肿 血液浓缩
血 容 量
休克 低血压
发热
出血
免疫 作用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肾损害
少 尿 期 多 尿 期 恢 复 期
流行性出血热—病理生理

休克的发生机理
发病
3~7d 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外渗 原发性休克
肝组织病理
(A)肝组织大片凝固 性坏死,坏死之肝细胞 核破碎,溶解消失,细 胞结构不清,呈一片模 糊破碎组织,着色浅淡; (B)坏死之肝细胞中伴 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主 要为嗜中性白细胞和淋 巴细胞。
LM × 175
患者女,27岁,急性肾衰死亡后的肝穿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
综上所述,本病病理变化以小血
管和肾脏病变最明显,其次为心、
肝、脑脏器的损害。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具有三大主症:发热、中毒症状,出血和肾脏损害 依次出现五期过程,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 尿期和恢复期


重症病例可有二或三期重叠,而轻症不典型病例则可越期而 不具备五期经过
本病的潜伏期为7~14d(4~46d) 约10%~2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或胃肠道功能失调。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甘肃 青海 西藏 四川 辽宁 北京 河北 天津
陕西 河南
湖北 上海
>10% >5%
云南
贵州
浙江 江西 湖南 福建 台湾
﹤1﹪ 无发病
广西
﹥1%
海南
我国不同省市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分 布
黑龙江 吉林 新疆 甘肃 青海 西藏 四川 贵州 云南 辽宁 北京 河北 天津
陕西 河南
湖北 上海
• 人骨髓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感染出现 病变
免疫作用

免疫复合物引起损伤(III型变态反应)
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壁、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 有特异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血清补体下降,血循环中存在特异性免疫复合 物

其它免疫反应

I型变态反应
早期血清IgE和组织胺明显增高
肥大细胞有脱颗粒现象 血液中存在IgE-IC

病毒基因的复制和转录: 病毒蛋白的合成、加工、输送和毒粒的装配:

病毒的分类(20余个不同血清型)
• •
汉滩病毒型(Hantaan virus, HTNV)(野鼠型) 汉城病毒型(Seoul virus, SEOV)(家鼠型)

• • • • • • •
普马拉病毒型(Puumala virus, PUUV)
病理解剖
•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损伤导致多脏器病变
血管变化:

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和坏死

• •
管壁呈不规则收缩和扩张
纤维素样坏死和崩解 管腔内可有微血栓形成
肾脏变化
• • •
肿大,水肿,包膜紧张破裂
皮质苍白,髓质充血出血 肾小球病变轻微,充血、基底膜增厚、微血栓 形成, 肾小管病变严重,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管腔 内出现各种脱落细胞及管型
乳沙鼠皮 下接种 EHF病毒 18天后的 椎间神经 节细胞切 片的酶标 染色图像

LM × 1000
椎间神经节节细胞浆内可见弥散分布的酶反应阳性的病毒抗原颗粒(方法同上)
肺组织病理
•患者女,27 岁,发病一周 后死于急性肾 衰。死后尸检 肺组织以10%
福尔马林固定,
石蜡切片, HE染色。
LM × 175
纽约病毒型(New York virus, NYV或Black Creek Canelvirus, BCCV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型 —— 我国主要是汉滩型(HTNV)即Ⅰ型和汉城型(SEOV)
即Ⅱ型两种血清型,现在也发现了普马拉病毒型。
病原学
• 我国流行的主要是:
Ⅰ型汉滩病毒 Ⅱ型汉城病毒
• Ⅰ型病毒感染者的病情重于Ⅱ型病毒感染者 • HFRSV对外环境抵抗力不强,4~20℃相对稳
LM×448 (A)肾小球普遍呈凝固性坏死,上皮细胞与管壁基底膜分离; (B)坏死的上皮细胞核破碎,溶解消失,细胞结构和细胞境界模糊不清。

心: 右心房内膜下广泛出血,镜检心肌纤维有不同 程度变性、坏死,部分可断裂。 脑垂体:垂体肿大,前叶严重充血、出血和凝固性坏死。 后腹膜及纵隔:胶冻样水肿。 肝: 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或融合性肝细胞坏死。
脑组织:脑实质水肿和出血,神经细胞变性,胶质 细胞增生。 免疫组化:小血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肺、肝、 肾、 肾上腺、脑、胸腺、淋巴结、胃、肠、胰等 脏器组织中均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EHF病毒感染细胞的概观

低倍镜下的EHF病毒 感染细胞的概观示 EHF 病毒(R22株) 感染的Vero-E细胞的 低倍放大的电镜图像。 胞质内大小不等的颗 粒丝状包涵体(IB), 细胞器的超微病变: 粗面内质网(RER)扩 大,核糖核蛋白体(Pr) 大量增加,高氏器空 泡变性以及细胞间隙 中积聚的EHF病毒颗 粒(v)。
定,
不耐热、不耐酸,56℃30分钟和PH 5.0以下可灭活, 对紫外线、乙醚、75%酒精、0· 5%碘酊均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鼠:以黑线姬鼠、褐家鼠
黑线姬鼠
及大林姬鼠等最多见

其他:猫、狗及家兔等亦 可携带病毒
褐家鼠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垂直传播(母婴传播)
虫媒传播

流行特征 (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
血液浓缩
血容量下降 血粘稠度增加
少尿期
DIC的形成 微循环 障碍
继发性休克
出血、感染 水、电解质失衡
出血: 1、血管壁损伤 2、血小板减少,功能障碍,形态异常 3、肝素类物质增加 4、DIC
急性肾衰:
1、肾血流量不足
2、免疫复合物,肾间质水肿、出血 3、肾小球微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 4、肾小管管腔阻塞 5、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
希望山病毒型(Prospect hill virus, PHV) 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型(Dobrava-Belgrade virus, DOBV)
泰国病毒型(Thailand virus,THAIV)
印度索托帕拉雅病毒型(Thottapalayam virus,TPMV) 无名病毒型(Sin Nomber virus, SNV)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损害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典型病 例呈五期经过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疫区。
• • •

病原学
病原体: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 (HFRSV)
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genus, HV)。
(一)发热期 ( Febrile period )
1、发热:(fever) 热度:高热,热度↑,病情↑; 热型: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 热程:多3-7天,热程↑,病情↑; 与病情的关系:轻者热退后病情减轻,重 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2、全身中毒症状 (systemic toxemic symptoms) “三痛”症状:头痛、腰痛、眼眶痛;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呃逆; 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幻觉、 视物不清、抽搐、昏迷;
II型变态反应
血小板中存在免疫复合物 肾小管基底膜有线状IgG沉着
Ⅳ型变态反应:
淋巴细胞攻击肾小管上皮细胞 外周血CD4/CD8比例下降或倒置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作用
• • • • •
白介素(IL-1 )
肿瘤坏死因子(TNF ) 前列腺素E2 血浆皮质醇 去甲肾上腺素


肾素
血管紧张素Ⅱ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病毒一般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 •呈圆形或椭圆形 •有双层包膜,外 膜有纤突 •直径78~210nm, 平均122nm 毒粒由三部分构成 •核壳体 •囊膜 •短丛状纤突。
病毒的基因结构特点
• •
HV为单股负链RNA病毒
L:6.5kb,编码病毒多聚酶RNAP,
病毒复制。

M:3.6~3.7kb,编码病毒的囊膜 糖蛋白G1和G2。
3、毛细血管损害 (capillary lesion) 充血 (hyperemia): “皮肤三红征”—面、颈和前胸充血, “粘膜三红征”—眼结膜、咽和软腭、舌充血; 出血 (bleeding): 腋下、胸背部、软腭及眼结膜出血点。重者 可有大片瘀斑和腔道出血; 渗出(permeation):“三肿征”—球结膜、颜面 和眼睑水肿,重者可有胸、腹腔积液及渗出性 肺水肿; 4、肾损害( renal lesion):蛋白尿、血尿及管型;
临床表现
搔抓样出血点
软腭出血点
临床表现
大片瘀斑
口腔出血
临床表现
球结膜出血、水肿
口、鼻、结膜及皮肤出血
女,31岁,发病后第4天。面部、躯干、四肢及内脏器官 均出血。图片显示为胸壁皮肤搔抓出血(↑ 所示)
尿膜状物
提示肾损害程度严重
(二)低血压休克期:
发生于病程4—6天(8—9)
热退中毒症状加重,BP ↓, 充血渗血加重, 肾损害加重,尿量↓ ,尿蛋白 增多, 出现
膜状物。
此期持续数小时----6天以上(1—3天)。
低血压休克期

意识障碍(烦躁、谵语、摸空、精神错乱等)

• • •
末梢循环障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