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及策略诠释内容摘要: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例,运用全要素生产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劳动、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计量,并就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各要素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实行区域金融优惠政策,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本产出弹性劳动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产品与服务总产出量的增加,可以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计量。
而区域经济发展不仅指产出的增加,还要伴随着产出结构的改善和资源配置(投入结构)的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还包括政治、社会体制进步、收入分配的合理化、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区域市场结构的优化、居民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
我们认为,要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程,找出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如图1所示。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生产要素的种类及其质与量。
其主要作用是形成原始生产要素的供给。
斯密认为劳动、资本、土地的数量决定一国的产出。
生产要素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投入要素的种类。
主要包括:一是资本要素,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二是劳动力要素,主要来源于区域内自有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如迁移和打工等因素;三是自然资源要素,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产的种类及丰富程度、气候等因素。
投入要素的数量。
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一般认为,一定时期内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其资本形成规模的最重要因素。
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全部形成资本的前提下,资本形成规模便完全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及相应的储蓄率,而储蓄率又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于对应的收入水平。
投入要素的质量。
资本要素的质量主要指内涵型资本的形成,即在资本形成规模既定的前提下,资本形成对现代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取决于资本能否发挥综合效益,包括资本的投资选择和区域经济主体对资本的吸收能力。
生产要素市场与商品市场。
两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
经济体制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很低,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但前苏联改革失败教训又证明短时期内完全的市场化,也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当前,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决定了我国在较长时期内的混合经济体制模式,即市场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
这意味着一定时期内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会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细化,要素的流通、使用效率就会越高。
企业生产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作用是促进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在微观层面上,要素最终要交由企业使用,而企业使用要素的效率同企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技术模式下,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不同,技术要素主要分为:节约资本性技术,适用于资本稀缺的区域;节约资源性技术,适用于自然资源稀缺的区域;节约劳动性技术,适用于劳动资源稀缺的区域。
政府调控。
我国政府对区域经济的调控,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中。
其调控措施主要包括三类:通过立法的手段制定成文的法律,如税法、反垄断法和普通法(包括财产权法、契约法、侵权法)等;对经济主体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或间接的宏观调控,甚至是直接组织公共生产;依靠社会力量,如民间行会、宗教团体等非政府性组织,运用伦理、道德、习惯等社会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及其空间格局。
主要包括:一是区域产业结构,其一般趋势是第一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有明显上升;二是区域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造成不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三是区域组织结构,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规划、经济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会更加合理化。
区域间的经济往来。
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不仅受区域内的因素影响,而且也受区域外因素的影响。
在一个开放的区域中,经济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流动及货物与服务的运动会使技术知识扩散,提高流入地区的生产能力。
杜森伯利(J•S•Duesenberru)以19世纪的美国为例,利用两区域模型研究了产品输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诺斯(D.C.North)也认为,产品和服务的输出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方法与模型。
国内外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越是发达国家,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高。
我们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进而测算全要素增长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资本服务流量与资本存量成比例,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为:Yt=A0λr1t+r2t2KαtLβt其中α、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常数A0代表初始技术水平,λr1t+r2t2为趋势变量,代表非线性的技术变化。
其中t表示时间,r1,r2为时间参数。
上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即为:lnYt=lnA0+r1t+r2t2+αlnKt+βlnLt,当α+β=1,即规模报酬不变时,有:ln(Yt/Lt)=lnA0+r1t+r2t2+αln(Kt/Lt)或ln(Yt/Kt)=lnA0+r1t+r2t2+βln(Lt/Kt)方程左端加入随机误差项及虚拟变量D1、D2,得到生产函数的线性回归方程:ln(Yt/Lt)=lnA0+r1t+r2t2+αln(Kt/Lt)+D1+D2+υ①ln(Yt/Kt)=lnA0+r1t+r2t2+βln(Lt/Kt)+D1+D2+υ②定义全要素生产率为:TFPt=Yt/(KαtL1-αt)③全要素增长率为:TFPttfpt=————-1④TFPt-1数据说明。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对数据来源及其处理方法做出解释,具体数据从略。
产出数据。
一般而言,衡量区域经济整体产出的指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地方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本文采用黑龙江省GDP数据,并按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换算。
劳动投入数据。
在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中,严格说,投入数据是一定时期该区域内要素提供的“服务流量”。
它不仅取决于要素投入量,而且还与要素利用效率和要素的质量因素有关。
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劳动报酬能较合理反应劳动投入量的变化。
但由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分配体制不尽完善,这方面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
因此,本文的年劳动投入量为黑龙江省三次产业年初和年末就业人数的平均数。
资本投入数据。
资本投入量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它既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活过程服务的各种劳务及福利设施资产。
由于我国不存在真实资本存量数据,我们根据投资流量数据和永续盘存法构造黑龙江省资本存量数据(取年均资本存量作为样本值)。
资本存量数据通过公式:Kt=(1-δ)Kt-1+It求得,其中Kt和It分别是t期的资本存量和投资,《黑龙江五十年》(1949—1999)公布了黑龙江省1952年以来“资本形成”的官方数据,考虑数据的准确性因素,本文的投资采用“资本形成”数据,固定资产投资采用“固定资产形成”数据。
δ是固定资产折旧率,黑龙江省1978年以前固定资产年折旧率统计数据的缺失较为严重,考虑“一五”以后东三省全民所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高的特点,1978年以前的折旧率依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年)“全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数据”,并估计缺失年份的折旧率得到;1978年以后的年折旧额,可以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中获得,部分年份通过估计获得。
基期年(1952年)的资本存量K0的确定,我们仿照美国学者珀金斯(1989)的假定(我国1953年的资本存量与国民收入比为3),设1953年黑龙江省的资本存量与国民收入比为3,计算K1953,进而得K0=(K1953-I1953)÷(1-g×δ),其中g为1952年固定资本存量占资本存量的比重,它通过计算1952-1955年黑龙江省固定资本形成额占资本形成额比重的平均数获得。
虚拟变量。
D1代表上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改制或破产对地区经济造成的影响,规定其值:1990年以前为1,1990-2003年为0;D2代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实行下岗分流(失业率增加)给地区经济造成的影响,经检验确定1998年为突变点,规定其值1998年以前为1,1998-2003年为0。
回归结果。
我们用OLS法分别对①、②式进行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各项的参数如表1所示: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资本的产出弹性α值为0.61,劳动的产出弹性β值为0.39。
依据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公式③得到黑龙江省1983-2003年全要素测算值;同时依据公式④测算全要素增长率,如表2所示:有关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黑龙江省资本与劳动产出弹性的测算可以看出:1983-2003年期间黑龙江省资本产出弹性为0.61,劳动产出弹性为0.39,与全国资本、劳动产出弹性值大致相等。
这种情况说明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而劳动力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较低。
通过表2可以看出:1983年改革开放后,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很大,从总体看呈上升态势,但从数值上看明显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1998年全国全要素生产率在21.48-23.25之间)。
从全要素增长率来看,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983—1984年全要素增长率为正值,其原因是1983年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同时城市改革围绕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形成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黑龙江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得到提高,生产技术得到较快改进;1985—1991年黑龙江省全要素增长率基本为负值,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建成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逐渐走下坡路,国企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地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技术出现落后,导致企业生产效率下降;1992—1999年全要素增长率为正值,但年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黑龙江全省上下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科学制定了“搞好二次创业、实现富民强省”战略目标,地方经济改革逐见成效;2000—2003年黑龙江省全要素增长率为正值,年增长速度在5%以上,速度明显加快,主要是由于国务院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再就业工程,特别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于1998年制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有关政策,这些政策加速了国有企业改制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速度加快,凸现出全要素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