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用SWOT方法分析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
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 SWOT 影响因素一、引言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
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
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
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
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亿元,较上年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同比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下降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处于平稳运行状态。
由其他资料可知,2014年,河南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增长率分别为%、%、%,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升,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比重达到::。
总之,随着河南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省内18个地市的经济竞相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商务厅河南省的四大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家政策,因地制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也显着增强。
其中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在全省中处于领先地位,是河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2013年,本省政府又将中原城市群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5]。
由于中原城市群的这九个城市结构比较合理,功能互补,可以变个体的竞争力为整体的竞争力,辐射城市群之外的其他区域,所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河南将发挥中原城市群区域优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1、资源丰富且齐全河南省现有林业用地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林木覆盖率达到%;全省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20种,占全国总数的%,且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森林公园达94处之多;全省旅游资源丰富,有洛阳、开封、安阳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41种,已开发利用的有92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1种,水气矿产2种),煤、铝、石油、天然气等储量较大(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8位,石油居第112位,天然气居第17位);河南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
因此,要推动河南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并将这一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变成其他省难以取代的产品优势与产业优势。
2、独特的区位优势区位是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包括位置、布局、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6]。
河南省地理区位优势独特,其位于我国中部,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地处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
随着郑徐高铁的建设,郑州将成为双十字铁路枢纽,加上正在构建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和郑汴一体化的实现,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这一优势可进一步加强本省产品的汇集能力。
随着国家部署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独特的区位优势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从河南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来看,中原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更明显。
中原城市群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交通指向性比较明显,城市布局也呈集聚型,其城市分布以郑州为核心向外展开,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发挥和各城市之间功能的分工与协调。
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该区域与外界频繁交流,接受新事物较多,易形成先进的区域文化氛围,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劣势分析1、资源禀赋的差异河南省各个地市的资源分布不均,矿产资源丰富度西高东低,由于其地势西高东低,进而农业生产潜力是东高西低。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的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豫北经济区的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黄淮经济区的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工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与这三大经济区相比,中原城市群工业化程度最高,因为其拥有平顶山、焦作等大型能源基地;且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也较高,因为中原城市群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丰富,高等院校在河南省所占比重较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才较多。
与之相反,其他经济区的教育和科研比较落后,缺少科技人才,进而该区域经济发展较慢。
2、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是指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口转向城市,农村地区演化为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镇用地不断增多的过程[7]。
2014年,河南省城镇化率是%,同比增长%。
从河南省各地市GDP占全省份额(如郑州市为%,洛阳为%,开封为%)可知,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显着影响。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市化率最高,经济发展水平也最高,而其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缓慢,城镇化率较低,经济发展也较缓慢。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3、产业结构调整有待于提高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产业之间量的相互结合与依存的关系[8]。
由表3可以看出,河南省18个地市的产业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别,这18个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在2%—27%、45%—82%、18%—43%之间(其中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均相对较小,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达型城市(如郑州、洛阳、济源)中的第一、二产业所占GDP比重分别低于、高于经济欠发达型城市(如周口、开封、商丘),而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则相差不大。
中原城市群和豫北经济区由于区位等因素的影响,工业迅速发展,产业优势显着,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较大,该区域经济比较发达;而黄淮经济区由于资源的限制,工业发展较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该区域经济发展缓慢。
数据来源: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三)机遇分析1、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郑州机场是全国八大枢纽机场之一,完全具备成为航空枢纽的条件。
随着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现已入驻的国内国际物流企业40余家、货运航空公司14家,开通全货机航线23条,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及东南亚主要城市、连接欧美货运枢纽的航线网络。
航空物流不仅会覆盖亚太地区,而且还会构建一条沟通欧美和连接非洲的“空中大陆桥”(例如,富士康生产的手机抵达欧美的商店仅需24小时),这将有助于郑州机场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随着航空经济的发展,郑州航空港也正在引进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发展航空制造业集群,旨在形成以航空经济为主的临空产业集聚区[9]。
2014年,航空港创造生产总值亿元,增速同比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同比增长%。
所以,郑州航空港经济区的建设将会促进河南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毛汉英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河南实施东进西出的双向开放战略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历史机遇,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大有希望。
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主要的通道是新亚欧大陆桥,而河南正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且河南也有快捷的交通方式(高铁以及航空),这意味着河南发展的机会越来越多。
基于此,毛汉英也明确提出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着力点: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二是2013年获批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
郑欧国际航班已在新亚欧大陆桥上运行,其客户货源地也已覆盖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基础货源地,集货半径超1500公里,辐射范围达2000公里。
河南郑州位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主线上,其地理位置独特,这一优势能够使河南形成大规模的物流,进而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物贸集散地。
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河南带来了一个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新契机。
(四)威胁分析1、技术创新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区域创新能力是指某一地区将科学知识转化成新产品的能力,可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而河南省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不先进,且社会信息文化程度也较低,即时信息利用不充分,严重影响创新主体获得信息的速度以及质量,进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进行。
创新的市场环境和创业水平在河南也缺乏生机和活力,以及创新资金缺乏和融资渠道不畅,且河南省的劳动者素质整体水平偏低,导致科技创新人才偏少,创新效率下降,这些也使外商对河南的投资减少,进而制约河南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
2、适龄劳动人口减少区域的存在以人口的存在为前提,而劳动人口的数量以及构成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2013年末河南省总人口达10601万人,2014年末河南总人口达10662万人,与2013年相比,自然变动净增人口61万人。
2013年河南常住人口中,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达6572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53万人。
伴随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多,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呈减少态势。